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读译能力
2018-01-03刘单
刘单
文言藏古韵,名硕竞华章。在学校教育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一片不无遗憾的荒凉之地——“春风难度玉门关”。高度关注并积极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不断提升阅读与翻译能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发展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以诗词文赋为主的文言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載体,又是修身养性、凝炼人心、熔铸精神、生生不息的民族传承元素,千百年来,它在涵养华夏文明和滋润历史精神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民族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和快餐文化不断侵蚀的今天,重视并加强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显得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
一、掌握基本要素
钱梦龙说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文言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既然是“文”,就有必要提倡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入地读,努力朝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挺进。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认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素。
一是“信、达、雅”的基本原则。通俗地说,就是无论如何翻译,都必须忠实于原文,表意要明确,语言上讲求通畅与简明、生动与优美。
二是“直译为主”的基本特点。尽可能地字字落实,不贸然改变文本结构。若是直译无法达意,才能让“意译”辅助。
三是其他方面的方法与技巧。比如,对于古代的名称、官职和年号,以及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等,能“留”则“留”;根据实际翻译需要,该“补”处则“补”;把宾语前置、定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式尽可能地予以调整,更加适应并契合现代语法的规范。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走向熟能生巧。
二、掌握得分要点
近年来,高考语文不断加大对文言文的考查难度,且分值也在逐步增大。只有围绕“得分点”,逐步培养“死中带活”的读译能力,才能把文言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把握好读译得分点呢?笔者认为,得分点集中体现在“析词意”“悟文意”“看词性”“辨用法”“观句式”等方面。以通假字为例,它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常见用字现象,在读译过程中既不要引经据典,也无需作出过多分析,只是直接地翻译成现代用字并理顺句意就可以了。比如,“约从离衡”中的“衡”,通“横”字,意即“连横”;“倔其阡陌之中”的“倔”,通“崛”字,意为“毅然举事”。
再说“看词性”,即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这既是高考语文中的常见对象,也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读译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一般为“主+状+谓+定+补”结构,倒装句除外)来确定它的词性和词义。在语法结构上,它与现代语法基本一致。
三、联系史实背景
在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内容中,无论先秦诸子的散文还是其他篇目,不是与时代政治息息相关,就是与相应的历史现象紧密关联。换言之,文言文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史实性特征也非常突出。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寡人之于国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都是把历史人物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融合起来,并且相互之间构成了严密的因果关系;《六国论》《阿房宫赋》《鸿门宴》《琵琶行》等,都有相应的历史创作背景。
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把学习阅读翻译与文言文的史实或背景进行相互渗透、有效融合;而且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史书资料,多了解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故事,努力涵养文言文能力与素养,自我拓展阅读翻译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在潜移默化中攫取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追求厚积薄发
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意蕴隽永,凡是入编基础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更是融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璀璨精品,可谓历经历史积淀而不朽的经典之作。正因为如此,由于时空跨越、社会发展等因素,现代人们对它们感觉有些遥远和陌生,大有敬而远之的情结。尤其现代青少年,他们普遍存在“90后”“00后”时代特质,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无论从情感还是学习能力来说,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的确是一种新型考验和重大挑战。
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来自高考的压力和动力,让学生更多更广泛地涉猎文言文的名句、名段和名篇,比如建立“古文阅读与鉴赏”“古文背诵与翻译”等学习小组,并积极开展“以赛激趣促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努力攫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想化效果,引领学生在踏入文言文美妙天地中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感和阅读翻译能力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实践课题。作为新时期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力量,我们应始终围绕“以生为本、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