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2018-01-03储东升
储东升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言下之意是,运用好生态化、开放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怎样让语文和生活之间形成有机的链接,形成更为融合的关系?需要教者和学生从教材文本、认知体验和情景活动中发现更多的学习元素。教师要以开放化的教学理念链接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用结合中感悟到文道合一,感受到不一般的精彩。
一、链接生活,体验生成
语文的所有素材、所有灵感都来源于生活,都是生活的结晶。教师借助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的素材资源,能使课堂教学富有开放性和生动感。教师应链接生活,使学生的感知从单纯的教师讲解中走出来,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认知和真实体验进行有机融合。
链接生活,发现感受不一般。如在学习《陈情表》时,围绕“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影响,不妨建议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父母或者长辈关心你的最感人的一件事是什么?这样的开放化思考题目,能使得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感悟主动获得丰富认知。有的学生从父母为自己送雨伞的小事说起,认为在雨天父亲宁可自己被雨淋,也不愿自己的女儿被雨淋。有的学生则从网络流传的父亲为儿子打雨伞的事情说起,认为这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关心的缩影,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最为真实的写照。这些链接生活的例子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真实感知,也给学生理解《陈情》表有了明确方向。
让学生认知由教材文本移至生活感知中筛选相关内容,定能使得课程教学富有情境趣味。链接生活运用,能使学生有更多独特感受,便于他们在深入体味中有所洞察。多创设具有生活化感知的思考题目,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观察,使得课程教学更有指导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自动生成感知。
二、链接类文,文以载道
教材是个样子。识得庐山真面貌,单纯从一个角度观察未免会“以偏概全”,唯有多角度、多视野观察,通过与教材文本相似的类文引导学生阅读和深思,才会产生更为全面深刻的感知。链接类文能使学生有更多观察和体验的机会,并在相关的描述中找到思维灵感,发现更多震撼心灵的东西。
运用类文,产生共鸣。如在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后,不妨给学生提供其姊妹篇《热爱生命》,引导他们从《相信未来》中对生活的感知、自我的认知和恪守诺言中品味更多的表达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中的葛藤、荒草、野径、荆棘等物象的描述中体味借物载情、寓理于形的艺术手法,感受其中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以及独特的诗美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一诗,感受汪国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这样的描述与食指对生命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有的学生反复朗读,就两位诗人对生命的理解感知进行对比。有的学生则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生命的价值意义”进行交流,在不断梳理中获得了更多的感悟。
借助类文来找出其中的精华,并通过对比进行举一反三,能使得学生对类文的理解有更为真实的感知。找出相关类文,帮助学生在主题相似、内容相关的探究中积累丰富感知。类文可以是同一作者、同一题目,也可以是相似的表达素材,让学生在主动探知的过程中找到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形成深刻的感悟体验。
三、链接情景,学以致用
课堂是大舞台,学生自然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主角,教师则是观众。将课堂交给学生,多走下讲台欣赏学生的精彩表演,定能使語文教学更有情境和趣味。鼓励学生多自编自导自演课文内容,走出依赖教师讲解和教参解读的单一化学习模式,鼓励他们大胆创设,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开放。
创设情景,更有动感。如在鲁迅的《祝福》教学引导中,可建议学生运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扮演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我”等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肖像展现、语言描述、动作勾划等形式来展现当时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想法,帮助他们在深入体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深度感知体验。很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合作和创作表演,展现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自带道具、化妆、制作背景,以话剧和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融合,创设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空间,让他们的阅读感知得以外化生成。
链接情景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感悟不断深化的过程。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多给他们创设的空间和时间,引导他们以群策群力的方式来发现精彩。多参与学生的情景互动,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挖掘鲜活的认知素材,解决认知理解中的“短路”问题。多激励学生创作表演,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在不断迸发的过程中产生耀眼的光芒。
如前所言,运用好资源,从现实生活、教材文本和情景活动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和内容,定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动感和意义,使语文意识得到真正体现。走出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找到切入点,定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深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深度感知和深刻体验。这也是编者和教者的共同心愿,更是语文的本真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226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