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游褒禅由表及里品半山

2018-01-03周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褒禅山王安石游记

周燕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如果我们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来讲解本单元的散文,在感受过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死观,品悟过苏轼《赤壁赋》的风月与智慧后,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这篇文章初读起来既没有王羲之的深奥哲理,也没有苏轼的美妙文辞,所以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不能深入。而很多教师在讲授本文的时候,也会有草草收兵的遗憾。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解读?怎样避免出现文本的解读有言而无文,无法让学生体会王安石文章本身的精髓的问题呢?

一、调整教学顺序,激发学生个性解读

我从第二段开始进行讲解,将二三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梳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参与度。

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我打乱了文段的顺序重新编排,初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解读句子后提问,“于是”具体指什么情况?“有叹”又叹了什么?由此引出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梳理文意的同时进行归纳总结:前洞的景色有何特点?后洞的景色有何不同?游玩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总结后可以明确:

游前洞:平旷、有泉、记游者众——大众、景色平平

感后洞:窈然、甚寒、记游者少——神秘、景色瑰丽

悔:力足,火明,随之以出,不得极夫游之乐

当行文的思路被清晰地梳理出来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个来思考,如果这个过程是你的亲历,你将会抒发怎样的感悟呢?

学生在这个环节各抒己见,针对成功路上的美景、同伴、目标等问题上,颇有兴致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兴趣,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思路基本上全面概括了王安石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发出的议论。

于是我引导学生: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在看到王安石的这段记游以后,都能抒发如此多的感慨,那么对于王安石本人而言,他发出的感慨又是什么呢?于是顺水推舟地开始了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梳理文意后,我和学生一起归纳了王安石的观点:凡成大事者,需要志明、力足、物相三者具备。这时我再带着学生回顾他们之前总结的观点,发现他们的观点大多数和王安石的观点不谋而合。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感觉文本不再是高高在上,离生活千里之遥,而是可以变成自我体验和自身思想的参与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文本讨论的兴趣,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王安石的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反观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百年前王安石的谆谆教诲。

二、打乱文段顺序,感悟文本内在结构

《游褒禅山记》内在的行文逻辑性是极强的,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我重新打乱了文段的顺序,由第二段切入,帶领学生探讨引出第三自然段的解读。在这个环节中,和学生一起发现了文本内在的联系,继而提出问题:那么文章剩下的段落在讲述什么内容呢?带领学生解读第一自然段,并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王安石在这一段中讲述了游览过程中的什么内容?并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问题?请按照山之、山之、山之、山之填空的思路来解读文本。

学生在梳理字词的过程中明确:第一自然段写了山之名、山之寺、山之碑、山之洞四个部分,并提出了褒禅山的名字应该是花山而非华山。

在王安石的记游中,处处都带着思考的色彩和逻辑的严明。这时候再抛出问题:既然二三两段是写景和抒情、议论的结合,那么第一段的描写又和哪一段的抒情、议论紧密相关呢?从而进入第四段的解读。作者在这一段落明确了自身考证的过程以及带来的感悟:在面对庞杂的知识和学问时,辩证的看待和谨慎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过程,更是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

在这样一个打乱文段顺序的解读过程中,我们看到,王安石的游记是一个几乎不记游的游记,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思路并不明确的游记。而在细致的解读以后,我们慢慢拨云见日,看到了王安石文章背后的框架和思路,每一个段落都有由此引出的见解和思考,文章整体思路清晰,结构明确,让我们看到了王安石的不记游中,却有真正属于人生的游历和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大境界。

三、知人论世,体会人生内在思考

读完整个文本,对比之前学过的《赤壁赋》《兰亭集序》,我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同是山水游记类散文,前者更注重对美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游褒禅山记》明明是游记,却少了美景的描绘和记述,反而偏重于对当时情况的回忆和反思,以及由此引申的人生经验和哲理。

在这里设置知人论世的环节,首先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以及其生命中重大的“王安石变法”的大致情况,从而让学生结合王安石的生平来理解其思想。通过《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文风偏重于逻辑性和对事物本原的探究。在游山的过程中,很多人关注着当下美景的感受,写文章偏重于对美景的记述。而王安石看景的角度却与众不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探究,看到倒在路边的石碑,立刻去查看残存的文字,从而看出华山这个名字是人们的误传,再由此引申出对学问的思考,不得不深思慎取。这真正体现了王安石格物致知的精神。

可以说,王安石本身是一个智者,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探究的智者,更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身的哲人。王安石在游后洞的反思中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内因,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志与力,同时也需要外因,即外物相之,我们联系他后来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在写完本文没多久,他接受了提点江东刑狱的官职。四年后,向宋仁宗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神宗即位后,他任参知政事,而后拜相,开始实施变法。

虽然变法的结局是失败,但正如他在《游褒禅山记》中表达的观点一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直到晚年新法失败,退居金陵还写了“尧莱是非时人梦,固知徐习未全忘”的诗句。他确实已尽了“志”,因而至死也没有“悔”。那坚定的信念,正是游褒禅山时就已经立下的了。这样看来,这记游山水的《游褒禅山记》,虽然没有让我们看到自然的风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境界和风景。

当我们打乱文本本身的顺序,加入自己对于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们和名篇的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纵观整个单元,《游褒禅山记》中虽然没有美景的享受,没有关于生死的体悟,却有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和大思考:它告诉我们怎样用思考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更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风景都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它告诉我们成功的要素,更告诉我们无悔的人生才是真正难得的人生。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九中学(750011)

猜你喜欢

褒禅山王安石游记
语文“创课”需要反思意识
——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初夏即事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王安石的坏习惯
超市游记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初夏即事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