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倾听在真学课堂中的作用

2018-01-03郑连英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石榴花石榴录音

郑连英

认真细致听取别人的话,这就是倾听的本质。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在课堂上提升学习与自我素养的根本途径。正如伏尔泰所说:“耳朵是心灵的通道。” 学会倾听,也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的新内涵。

一、倾听,让学生更思辨

一位老师在教《三峡》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我们读准了课文之后,下面我们听朗诵家为我们朗诵的《三峡》录音,感受古文的节奏美。

(生听录音播放。)

在播放的过程中,有两个字和我们平时朗读不同,一个是“素湍绿潭”中的“绿”读成了“lu”。

师:在听读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读得好,声音好听。

生:他读得很有节奏,抑扬顿挫。

师:下面我们也来学学朗诵家的朗诵,把本篇古文再次朗诵一遍。

生:朗诵。 (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全然忘记了录音中“lu”,全部都读成了自己所熟悉的“lv”。)

在这个过程中,录音中的朗读与自己预习的朗读不同,但是没有孩子提出异议,尤其是明显错误的“绿”读成“lu”,则视而不见,在赞扬了朗诵家的朗诵之后,进行集体朗诵,都读成“lv”。整个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辨性。一味的认同、赞扬、学习,而忘记了批判,思辨。倾听文本,倾听文字的心跳。对文本,对作者心声的谛听,也是对自身“内语言”的倾听。

当代的学生不能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要成为一个有思维、有能力的创新者。这其中,课堂的思辨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要有思辨精神,前提就是倾听别人,认真而细致。

二、倾听,让学生更谦虚

一位老师在教《端午日》时,有这样一个插曲:

师:一年之中,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生:春节。

生:中秋节。

生:儿童节。

……

生:元宵节。

生:清明节。

生:国庆节。

……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前一个学生还没有回答结束,其余学生已经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手,还发出声音暗示老师自己想回答问题。)

看完这个片段,我们会发现,儿童节和国庆节根本不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没有学生去发现前面这两个学生回答的错误,而是争先恐后,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手,急于表达自己预设的答案。究其原因,学生只是急于展现自己,根本不谦虚地倾听同学的答案,并且在同学回答问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已经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甚至发出声音暗示老师。这样的举动严重干扰了前面学生的表达。

谦虚是中国传统的礼仪,也是做人必需的品质。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不打断别人,不干扰别人,这是我们从幼儿园就应该做到的事。谦虚,是我们学生乃至社会人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三、倾听,让表达更明确

十一月四日在南通北城中学听《石榴》这堂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为什么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呢?

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自由发言。

生1:因为单瓣的已经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

师:能具体解释吗?

生支支吾吾,他只是找到了问题前面的一句话来回答问题,至于题目中的“为什么”二字根本没有思考。

生2:小茄形的骨朵已经是个奇迹了……

师:这讲的是石榴的哪部分?

生2:讲的是骨朵。

师:我们在谈石榴花呢!

生还没有看清楚听清楚问题的主语是谁,就在那里自以为是。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觉得读懂题目,倾听老师对题目的朗读,并作出思考,充分对题目进行理解。这个题目本身是一个比喻句,把石榴比作了心脏,那就须要思考出石榴与心脏之间的共同点,然后再一一联系课文对自己思索的共同点进行求证和思索,最后回答问题。学生并没有认真倾听题目,倾听老师对题目的提示,所以导致回答五花八门,甚至与石榴花都没有关系了。

倾听问题,是认真思索,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听到题目,听懂题目,思考才有方向,思考才有目標,思考才有价值。听的基本要求就是掌握信息,了解大意。俗话说:“听不清,是非精。”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没有了思维的碰撞和辨析?是因为我们学生没有以倾听为前提,游离于课堂,思维处于了闭合状态。所谓“鸟鸣于涧,谷必应之;钟鸣于寺,风必和之。”

倾听,是做学问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什么叫倾听?是指认真而恭敬的听人说话。卡耐基在他的一本《如何应付人》中说:“你要耐心听别人说话,不要打断对方,当有疑问的时候可以趁对方换气的时候或者对方停下来的时候进行提问。我们的课堂如果能够建立在生生倾听、师生倾听的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螺旋上升,多姿多彩,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新店中学(226400)

猜你喜欢

石榴花石榴录音
石榴花儿开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石榴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
石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