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认证”戏 打好“有机”牌
2018-01-03王青松
王青松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是秦巴连片贫困地区核心区域。近年来,通江县坚持“生态支撑、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立足“绿色耳乡·有机通江”的目标定位,以开发有机产品、发展有机产业为抓手,推动全县有机农业和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的新路子。全县共认证有机生产基地19个,有机认证种植面积2万余亩,有机产品年产值3亿元,带动70余个贫困村6800余户25300余人脱贫致富。
一、政府主导,整体联动,创建机制保障有力。坚持把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纳入县上的重点工作,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全力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縣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财政、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和相关乡镇为成员的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7个有机产业推进工作组,组建有10名正式编制的有机产业发展办公室,统筹协调指导全县创建工作和有机产业的发展。各乡镇和相关部门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相应建立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做到主要领导全面负责、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各负其责、一抓到底,形成了上下联动、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二是强化创建保障。制定出台了《通江县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实施方案》《通江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通江县有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江县有机产品精准扶贫规划》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创建内容、实施步骤、责任分工、保障措施等,切实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开展有序。同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统筹财政资金 3亿元,争取省市农担公司融资担保4亿元,对发展有机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助。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通报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阶段工作,倒逼工作落实;采取“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的方式,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年初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把示范区创建工作和有机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有力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
二、管控结合,技术推动,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坚持不断完善技术支撑、疫病防控、应急预警三大体系,普及推广有机产品新技术,规范有机产业各环节,维护了有机产品良好的质量信誉和市场形象。一是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组建银耳科研所,成立茶叶中心、核桃中心,建成食用菌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健全上下沟通联系机制,主动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沟通衔接,认真接受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中茶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聘请种养、加工、检测等方面的技术顾问10名,邀请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等专家开展有机产业业务培训5000余人次,编印《通江县有机产业主导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葡萄病虫害防治办法和措施》2万余份,为创建工作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完善疫病防控体系。按照“政府主管、部门联动、企业首责、行业自律”的原则,实行乡镇辖区负责制,创新疫情疫病防控模式,加强有害生物防控投入品管理,形成政府监管有力、企业自律有度、社会监督有效的氛围。全县新成立18个市场监管所,联合49个农业服务站,全面负责辖区内各类种植、养殖基地的指导和监管,定期不定期开展防控工作;设立疫情疫病监测点128个,县植保站根据病虫害监测情况,及时发布《植保情报》。三是完善预警应急体系。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成立了由有机办、农业、环保、市场监管、公安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风险防范和处置领导小组,制定有机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管控力度,狠抓有机企业诚信管理,完善扶优淘劣制度,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不合格产品及时召回和退出认证机制,促进有机产业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始终从加强和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入手,对企业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在有机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一是鼓励企业做大基地。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打造茶叶、食用菌、青峪猪、猕猴桃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领办基地,并按照示范区创建和有机产业建设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养殖。目前,全县认证有机茶叶基地5个、银耳基地5个、木耳基地3个、马铃薯基地1个、果蔬基地5个。二是扶持企业做强龙头。加快有机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出台通江县政府质量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扶持办法,对首次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年审等其他相关费用适当贴补,通过贴息、以奖代补、设立专项奖金等方式,推行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的“四方共保”机制,巴山牧业、裕德源公司、罗村茶业等12家有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巴山牧业成功上市,成为全市第一家上市本土企业。三是引导企业做优品牌。依托“巴食巴适”区域品牌,整合县内已有的食用菌、茶叶、生态畜牧等品牌,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战略,培育一批具有通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共获得证书13张,有机认证单品21个,创建“三品一标”产品47个,通江银耳、巴山土鸡、空山马铃薯等产品已打入广东、上海等沿海市场,青峪猪已取得欧盟认证,远销港澳及欧洲等国外市场。
四、示范引领,融合互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严格按照示范区创建标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食用菌、茶药、核桃、生态养殖业等“4+X”产业工程,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满意度。一是注重有机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融合互动。通过基地示范引领,通江北部高山特色有机产业区、南部有机种养生态循环区错位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已建成食用菌基地18.8万亩,茶叶基地16.6万亩,中药材基地10.5万亩,核桃基地15万亩,果蔬基地13万亩,建设规模化养殖场46个,食用菌年产值20亿元,茶叶年产值9亿元,空山黄牛、青峪猪、巴山土鸡等畜禽产品年产值28.2亿元,空山马铃薯年产值6亿元,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二是注重有机产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融合互动。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借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红军之乡”三张 “金字招牌”,深度融合生态旅游和有机产业,建成了“鹰歌”葡萄庄园、火天岗生态休闲观光茶园、元顶花海、东郡水乡、渠江水产科技园、空山康养基地等一批有机乡村旅游目的地,今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亿元,辐射带动11万人持续增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亮点,有力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注重有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互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既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又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提升生态优势,转化资源优势,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