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8-01-03龙海萍刘明辉
龙海萍,杨 丹,蔡 伟,刘明辉
(1.贵州省贵定县中医院,贵州 贵定 551300;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龙海萍1,杨 丹2,蔡 伟2,刘明辉2
(1.贵州省贵定县中医院,贵州 贵定 551300;2.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R255.681.55
B
1004-2814(2017)12-1437-02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QZYY2013-79)
杨 丹
目的:观察综合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刺血、针刺、拔罐治疗,对照组用针刺、拔罐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2.5%、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愈显率47.5%、总有效率87.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血疗法结合针刺、拔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好。
椎动脉型颈椎病;刺血;针刺;拔罐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位移、颈部肌肉痉挛等因素刺激椎动脉的颅外段,导致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我们用刺血、普通针刺、拔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9~69岁,平均(51.52±10.41)岁。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30~69岁,平均(50.67±11.02)岁。两组病程均为5年以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颈椎X线摄片、椎动脉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针刺: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颈3~7夹脊穴、印堂、太阳,肝阳上扰加行间、率谷、太冲、太溪,痰浊中阻加阴陵泉、中脘、丰隆,瘀血阻窍加血海穴、阿是穴,气血亏虚配脾俞、气海、关元,肾精不足配悬钟、太溪。风池(双侧)向鼻尖方向直刺1.5寸,天柱直刺1寸,完骨直刺0.8~1寸,印堂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约0.5~1寸,均要求局部有酸胀或麻胀感,双侧颈夹脊穴以向脊柱45°方向斜刺0.8~1.5cm,得气后施雀啄手法约30s,以局部酸胀为度。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②刺血:取大椎穴、双侧天髎穴。(大椎穴与双侧天髎穴交替)针刺取针后,局部皮肤碘伏常规消毒,用注射器针头入皮2~3mm,散刺大约5~6针后拔罐,留罐10min,放血5~10mL。③拔罐:刺血后充分暴露颈部及上背部(膈俞以上部位),根据患者体型及拔罐部位选取大号、中号或小号玻璃管,分别于膈俞以上督脉、两侧膀胱经及颈肩部拔罐。针刺及拔罐治疗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每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2个疗程。刺血5天1次,共4次。
对照组:用针刺、拔罐,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恢复工作或日常生活,椎动脉流速无明显异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颈部不适感,休息后可消失,椎动脉流速有所改善但还未恢复正常。有效:症状部分改善,椎动脉流速无变化或稍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椎动脉流速无显著变化。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眩晕”范畴。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实证多由痰浊中阻、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
“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可达到“宛陈则除之”的目的。可改善病变处组织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流速度,清除病损处代谢障碍,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态,达到治疗目的[4]。大椎穴是“诸阳之会”,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交会之处。功能振奋阳气,疏经通督,可上通头项,下至腰脊,前达胸臆,横行手臂。大椎穴刺血可使阳气振奋、经隧畅通、精血上荣于脑,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大椎穴为多筋膜、肌肉、韧带聚集处,能缓解椎动脉痉挛、扩张椎动脉,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症状。天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脉于后项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奇经八脉考》云:“……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由此可见,天髎穴属手少阳经,天髎与阳维脉交会,而阳维脉与手足少阳交会风池,故在天髎穴处放血可改善项部血液循环。天髎穴为多筋膜、肌肉、韧带聚集处,此处放血有舒利筋肉、缓解挛急的作用,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眩晕症状。
风池、完骨、天柱等穴是石学敏教授运用醒脑开窍针法中的一组配方,专门针对改善颈后椎动脉供血而设计,具有醒神机、通关窍、调气血补脑髓的功效。研究发现,脊神经及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针灸效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夹脊穴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交会和汇合的枢纽,又是气血运行的关键区域。针刺颈部夹脊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同时可使紧张、挛缩、粘连的软组织得以松解,恢复和改善骨与骨、骨与软组织以及软组织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使神经根所处的空间宽松,从而改善椎动脉的血液供应[5]。
综上所述,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1]侯冯彬,艾宙.“薄氏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9)[J].中级医刊,1996,31(5):57-5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61.
[4]赵聚凯,陈庆平,高梁斌,等.活血化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局部血流量与组织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1):683-684.
[5]张纯,刘健,林秋虹,等.针刺拔罐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0):48-49.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