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2018-01-03李达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检索图书互联网+

李达人

(湖北省图书馆,武汉 430071)

“互联网+”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李达人

(湖北省图书馆,武汉 430071)

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新浪潮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技术水平较低、服务理念落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通过革新技术、变革服务理念、提升人员素质等措施,才能使公共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中屹立不倒。

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技术;服务;人才

国务院在2015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意见称“互联网+”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并多达22次提到了“大数据”这一词。公共图书馆这一信息高度集中的单位应首当其冲,顺应潮流,将相关业务与网络发展结合起来。同时,也应该开展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相关业务,比如说查询、借阅、个性化服务等。开展这些业务,就能突出“互联网+”下的大数据应用的优势,才能将馆藏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所以,如何利用庞大而又繁杂的数据促进自身发展,如何收集、管理、处理、分析、应用大数据,如何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都是如今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1]。

一、“互联网+”下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1904年中国创办的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到现在,只有短短的100多年,不得不说,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得很迅速,虽然不能说是“赶超英美”,也可以说是世界前列。但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却步履蹒跚,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1.技术水平较低,且不思进取。从图书情报的专业角度来讲,公共图书馆当之无愧是各类图书馆(如高校图书馆、私人图书馆等)的集大成者,但是,在高新技术的敏感性上,还不如一些高校图书馆,对于现在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执行不力,大多仅仅在数字服务上做表面文章,在借阅和阅读的方式上都采用传统的模式,没有延伸“互联网+”的服务,没有真正进行技术革新。究其原因,就是公共图书馆受到体制和地方财政的约束,延续着一些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和体系结构,习惯采用一些固有的技术解决当下问题。要想真正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现有的这些技术是远远没法实现的。

2.服务理念落后。公共图书馆坚持以图书作为核心,使得图书馆开展的业务工作也多半围绕在采集、编目、流通等图书工作上,忽视了围绕读者进行服务[2]。虽然以“读者至上”作为口号,但是还是按照“以书为本”进行实施。比如,传统的检索系统只能机械检索,“所查即所得”这个老旧思想还比较根深蒂固,殊不知现在最热门的却是“智能联想”。并且传统检索机制过程繁琐,信息的关联度不高,用户体验不高[3]。又比如,图书馆核心业务为在馆阅读和外借图书,每个区域开放时间都有严格规定,并且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大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有些地方公共图书馆开放了24小时借还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设施,但是受到场地限制,图书数量和种类都十分少,服务体验一样很差。所以,公共图书馆现有服务是与个性化服务脱节的,面对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公共图书馆越来越无法提供让读者满意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3.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学历总体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新招聘的员工虽然稍微改善了这一现状,学历和素质都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多是从事文献相关工作,严重缺乏网络信息相关的专业人才。大数据时代到来后,数据加工整理、信息采集归纳和一些精准的专业业务,都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所以,现有的人员储备无法满足“互联网+”的应用,是影响“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5]。

二、改革的思路

1.技术革新

改革的第一步是进行技术革新。陈旧的技术无法适应现在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没有发挥我国互联网规模和应用的优势,也不符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只有推陈出新,购置一些当今社会上新兴的技术、服务,且必须拓展、创新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发展图书馆,跟上时代的潮流。下面,就粗略地谈一谈笔者的思路。

(1)RFID技术的更多样运用。现在图书馆利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就是RFID了,利用RFID技术可以保证图书具有唯一的“身份证”。相较于之前的一维码、二维码信息,RFID拥有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者的容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容量只会越来越大,可以储存十分详尽的书本信息,还可以随时擦写。RFID还可以一次扫描多个标签,在借还设备上会十分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可以一次性借还数本图书。在防盗方面RFID也是独树一帜,可以穿透几乎任何非金属的材质进行读取,进行穿透性的通讯,所以任何抱有侥幸心理或是无意识夹带的读者都是不可能通过安检的。并且,RFID还有更广泛的前景,可以在每人的读者证上制作一个RFID标签,很方便地记录读者进出馆区的时间、查询和借阅的记录,等等。读者回家之后可以在生成的个人网站上看到这些记录。相信这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体验,而馆方又可以根据这些记录形成大数据,可谓一举多得。

(2)大数据业务的广阔前景。除了RFID,现在关注度比较高的还有大数据业务,具体就是如舆情监控、智能语音交互、文字识别、趋势分析等等业务。舆情监控可以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可以知道图书馆外的人们在网络议论什么,在舆情还没到不可控制的时候进行疏导,并且能及时针对读者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智能语音交互可以用在一些终端设备上,公共图书馆可以购置一些语音交互设备,使用语音进行楼层导引、书籍查询等工作,这将大大方便诸如老人、小孩、视觉障碍等弱势群体的到访,也能提升所有读者的阅读体验;文字识别技术可以与高清摄像头(扫描仪)结合起来,对纸质书籍进行扫描、辨识,方便读者进行打印、标注、下载等;趋势分析则可以系统、全面地分析市面上的畅销图书和受欢迎的艺术作品,根据这些分析可以提前购置图书、举办展览、开展讲座,等等。这些都可以吸引读者的到访。

(3)APP的功能拓展。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依赖手机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就有6.68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就占了88.9%[6],有69.5%的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在2.5小时以上,早晚通勤和入睡前都是使用手机的高峰时段。现在人们可能更愿意在手机上进行阅读,而不是到图书馆进行阅读,这对于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个契机。据笔者所知,有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有了自己的APP,但是大多数APP功能单一而且简陋,利用率十分低。究其原因,大部分APP上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信息,所有例如借书、还书、看书都还是需要到图书馆内进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APP带有电子图书借阅、参考咨询、书目检索等功能,这将会大大提升APP的利用率。下面笔者举例说明:①读者只需要下载APP并登陆,就可以免费借阅电子图书。虽然,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可能在新兴的电子阅览上没有太多优势,但是,在古籍善本的保有量上,可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这些古籍善本制作成的电子图书,一定能成为研究爱好者的掌上至宝。②参考咨询是图书馆的常规业务,很多图书馆(例如国图)就利用参考咨询服务获得了大量的创收收入,但是传统的参考咨询多半是针对企事业单位,很少针对个人,主要是因为费用高昂,一般人无法承担。但是有了大数据的辅助,个人简易、廉价版的参考咨询服务也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并结合读者阅读历史,对比社会热门书籍,就可以为读者推荐图书。③书目检索,这将大大减少读者到自助检索机的次数,方便读者在馆阅读。关于智能检索方面,下文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4)检索的智能化。如前文所说,传统到检索机的检索业务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新型的智能检索应该满足如下几个功能。①对读者语言的辨识。很多读者来到图书馆其实并没有明确的书目进行阅读,可能是需要阅读某一种类的图书,而智能检索应该要能“读懂”读者的检索信息,甚至是生活化的语言,例如,检索“莫言诺贝尔获奖小说”,就能出现《蛙》这条检索结果。这样才能把最贴近读者需求的检索结果呈现出来,供读者进行选择。②通过读者ID登陆,智能检索系统就能分析读者的检索和阅读的历史,对读者的兴趣进行智能识别,更有效并个性化地为读者进行结果呈现。不同群体搜索同一个关键词,可能想要看的书就不同,有人觉得登陆ID是件麻烦的事情,但是在手机APP上可以很轻松登陆,读者通过在安装了RFID的检索机上扫描读者证,也能很简单进行登陆。③对检索结果进行智能分析和过滤。很多时候,特别是模糊检索时,容易出现垃圾、无用的信息,这时就需要智能检索系统进行分析和过滤,将无用信息过滤掉,只呈现有用信息给读者。还是拿《蛙》举例,读者搜索一个字“蛙”,智能检索通过分析读者过往阅读历史,可以得出该读者是一名小说爱好者而不是一名青蛙养殖者,于是检索结果首先出现的就是莫言的小说,而不是诸如“青蛙的养殖”之类的书。

2.服务理念变革

“互联网+”下的公共图书馆向着服务范围扩大化、服务内容精细化、服务对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想顺应时代潮流,首先该做的就是对服务理念的改革,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图书的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读者的需求。

(1)远程服务。传统图书馆更加重视场馆建设,所以现在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场馆都很气派,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受场地限制,再大的图书馆也无法覆盖全国那么多地方。虽然有些公共图书馆通过建设自助借还设备、图书馆站点、分馆等手段增加了覆盖面,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今“互联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的高速建设,以及人们日益增加上网时间(前文有提),都为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温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图书馆覆盖率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馆际合作,完成馆际数字资源的共享,实现在湖北就能看到北京数字图书馆所藏的图书。真正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各种图书资料,才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

(2)高精尖服务。现在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传统的借阅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现在往往需要更加“高精尖”的阅读需求,除了常规的图书借阅,读者也需要一些更加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现在大多数学者进行研究的时候,都是依托高校、研究室等机构,公共图书馆由于针对群体复杂,图书信息繁杂,所以很多学者并不会选择公共图书馆作为参考咨询的去处。在“互联网+”下,公共图书馆可以抓住机遇,开展个人网上信息咨询服务,面向大众提供专业而又廉价的服务。同时,由于大数据发展,每天有不可计数的信息产生,信息精简化也是大势所趋。在公共图书馆繁杂的图书信息中甄别精品信息,并为读者推荐,这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3)个性化服务。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要为不同的读者提供相同的优质服务,那就需要使用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基于大数据的计算,结合“互联网+”的技术,很容易就可以分析比对出一名读者的兴趣范围,并且为其推送感兴趣的图书。这项技术现如今已经十分成熟,基本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著名的“啤酒与尿布”营销就是基于沃尔玛的“购物篮分析”,他们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为购买A商品的人推荐B商品,大大提升了销量。公共图书馆也不外乎如此。如果一位读者阅览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便可以为其推荐相同文风王小波的一些作品,笔者相信,不仅公共图书馆的借阅量会大大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能上一个档次。提供个性化服务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在很多读者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看什么的时候,“互联网+”的技术就能引导读者,甚至慢慢改变读者的阅读、生活习惯。新时代流量为王,控制了流量就等于控制了用户。当所有人想要看书的时候都想到了图书馆,这样的生活习惯,无疑对图书馆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3.工作人员素质提升

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性和服务意识。上文说过,在“互联网+”下,公共图书馆需要更多网络信息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人员不具备这些技能。引进人才、充实队伍固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对于多数图书馆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就应该多开展职工培训,分步骤多层次地进行职工专业技能的提升,如开办大型科普性讲座,对全体职工进行科普性教育,同时举办精品学习班,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精准高效的培训。

现在面对需求日益增多的读者,以及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些仅仅靠专业性无法做到,还需要良好的服务意识。如主动为年纪较大的读者提供帮助,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不如年轻人,学习“互联网+”相对会困难一些,这时候就得靠工作人员来帮助他们完成一系列操作了。对于一些要求较多的读者,工作人员也应该耐心听取,虚心接受,真正秉承“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互联网+”的滚滚洪流已经到来,我们需要加速建成“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并革新技术、先进服务、提升素质。与此同时,图书馆人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多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图书馆与其他领域的深度合作,消除行业壁垒,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公共图书馆才能顺应潮流,稳固社会地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1]卢照娟.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互联网 +”服务模式的构建[J]. 绥化学院学报,2017,(5):140-142.

[2]张玉英.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6,(3):205.

[3]张敏.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6):118-119+122.

[4]吉顺平,何渊.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变革与创新[J].中国报业,2017,(8):12-15.

[5]张娟.“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发展[J].图书情报导刊,2016,1(4):64-65+70.

[6]王小华.“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浅析[J].出版广角,2016,(2):41-43.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Internet Plus”

LI Da-ren

(Hubei Provincial Library, Wuhan 430071, China)

In the new wave of “Internet Plu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including inadequat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utdated service concept and poorly trained staff.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 make the public library can survive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rough the reform of technology, change of service concept, improvement of personnel capabilities.

internet plus; public library; technology; service; talent

2017-10-11

李达人(1991-),男,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为图书资料。

G25

A

1674-344X(2017)11-0129-04

郑诗锋

猜你喜欢

检索图书互联网+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