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建筑特色研究
2018-01-03李雨晴
丁 昶, 李雨晴, 王 栋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建筑特色研究
丁 昶, 李雨晴, 王 栋
(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伊斯兰教自南宋末期传入济南,其清真寺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教义紧密且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代表。文章在考察济南清真寺发展的基础上,从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建筑文化等方面对济南传统清真寺建筑特色进行了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传承、建筑功能、建筑技术手段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济南清真寺;建筑特色;伊斯兰教;中国传统文化
济南虽是儒学的核心发展区域,却依旧多元文化杂糅。伊斯兰教自南宋末期传入济南,发展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浸润在儒家文化中不断地成长、革新,显现了强大的适应力和独特的生命力。济南的清真寺建筑从元代开始建造,历史较为悠久,其建筑的发展在中国清真寺的发展脉络中具有代表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济南清真寺的历史和现状
伊斯兰教在公元651年唐高宗永辉二年传入中国[1],据济南南大寺济南府礼拜寺重修记碑文记载,旧在历山西南百许步的礼拜寺,于大元乙未(1295年)春被撤迁建时已是“厥始莫详”。按时间推算伊斯兰教在宋后期已传入济南[2],这个时期正是清真寺建筑在中国发展的移植时期,见图1。
图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和济南的发展时间轴线示意图(图为作者自制)
回回共同体在元朝逐渐形成,唐宋时迁来的“胡商”和“蕃客”此时大部分已经华化,大量地学习汉文化,伊斯兰教出现了中国化的趋势,同时清真寺大量增建。到了明清时期,济南南大寺开始扩建,其他的清真寺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建造起来。伊斯兰教初传入中国的唐宋时期,清真寺大多带有较为浓郁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到了元朝,清真寺开始借鉴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据笔者统计,济南现有50余座清真寺,其中明清时期的建筑近40座,形成了济南清真寺的主要风格。近现代新建、重建、改造的清真寺则又出现了较多的阿拉伯风格样式。
二、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建筑特色
济南清真寺多为中国明清宫殿式建筑形式,这是由于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建筑传入时期以及济南所处儒学发展中心区域的位置决定的。元朝是我国清真寺建筑的形成时期,清真寺一方面需遵循伊斯兰教教义,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1.建筑形制特色
我国清真寺的修建有两点最基本原则:一是礼拜大殿的“米哈拉布”必须设在大殿西墙的正中,这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所有穆斯林必须面向位于我国西方的麦加方向朝拜;二是清真寺内不允许供奉任何偶像,因为伊斯兰教教义不允许有形崇拜。其他方面则较为灵活多变。
济南传统清真寺建筑平面常因地制宜进行布局,通过轴线和院落来组织建筑空间,多为一进院落和二进院落的四合院式。济南著名的南大寺和北大寺是二进院落(见图2),而党东清真寺占地面积较小,为一进院落。
图2 济南清真南大寺、北大寺对比分析图(图为作者自制)
院落以礼拜大殿为尊,两边的厢房围绕坐西朝东的大殿进行配置,功能合理分配,空间层次分明。济南传统的清真寺主轴线明确,但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一般会根据地形、周边环境、功能需求等因素来布置各个建筑。一般清真寺的轴线为:影壁-大门-二门-望月楼/邦克楼-礼拜大殿。主轴线的起点是影壁,它不仅突出了清真寺的威严肃穆,同时还增加了整个寺的完整性,影壁与大门之间有小型的广场可作为交往空间也可用于疏导人流。二门位于轴线的中部,加强了整个院落的纵深感。主体建筑通常是沿着东西向轴线纵深层层推进,逐渐升高,最后突出礼拜大殿。沐浴室、办公室、讲经堂等附属建筑,基本上根据功能需求等安排在轴线两侧。礼拜大殿的室内空间开阔通透,平面布局对称简洁,一目望去,焦点一下汇聚到经过精心装饰的圣龛上面,让人迅速沉静下来,并进入礼拜状态。
济南传统清真寺建筑沿用了中国汉族传统建筑的形制和结构,并表现出灵活使用和创新应用的特点,其大殿屋顶形制多是悬山、硬山、歇山,有极少部分为庑殿顶。大殿纵深方向由前殿、中殿和后殿勾连组合而成。较大的寺内礼拜大殿由多种形制结合而成。如南大寺的抱厦为无脊卷棚悬山式,前殿为两面坡顶、屋檐悬伸在墙以外的悬山顶,后殿为庑殿顶。北大寺大殿是重檐歇山三勾连搭式。有些礼拜大殿,如南大寺,由于内梁不堪重负,在第三部件分位线上出现了一根附加柱。这种结构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并不是结构上的必须[3]。礼拜大殿由于要承载礼拜的人数较多,故一般的礼拜大殿的纵深、面阔都比较大,为了不使大殿显得过于空旷和划分殿内区域层次,有的寺大殿会用阿拉伯风格的拱劵来分割前后殿,以此增加大殿的深邃之感,如南大寺为柱间火焰型木拱劵分割,党东、党西清真寺则为砖砌圆形拱门来划分前后殿。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建筑形制特色反映了济南当地穆斯林以传统和现实为基础,对伊斯兰文化的吸收、接纳和融合,凸显了穆斯林在宗教基本原则指导下的思想变通和合理规划利用。
2. 建筑装饰的特色
济南传统清真寺在色彩装饰方面,仿照的是中国宫殿式建筑,颜色以红、绿、蓝、黄、白等色为主。寺内的门、窗、栏杆、屋顶上方的椽等大面积地采用红色,梁架、斗拱、雀替等构件上的彩绘以蓝、绿色为主,黄色勾边、点缀为辅,寺内的匾额、柱间楹联多是烫金黄色的文字,门内照壁、大殿内的墙壁均是白色的,见表1。
表1 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建筑装饰色彩分析(表为作者自制)
济南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包括中国传统装饰和伊斯兰装饰。伊斯兰装饰为阿拉伯书法、古兰经图案、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在门内外照壁、房梁、大殿两边的墙壁,及以圣龛为中心都绘有阿拉伯文字和古兰经文,有的寺内还会在大殿里悬挂带有阿拉伯文的宫灯。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有彩绘、木雕、砖雕等,图案纹样都颇具寓意,见表2。
表2 济南传统清真寺建筑的装饰手法分析(表为作者自制)
续表
济南传统清真寺的屋顶装饰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宫殿样式。如大殿殿顶的吻兽,造型别致,有“似兽非兽,有眼无珠,远看是兽,近看是花”的说法[4]。济南多个清真寺大门门前还摆放了中国传统的石雕作为其装饰,多是镇宅、辟邪的石狮、石虎之类,它们造型生动、活泼,给严肃的宗教氛围增添了一丝活力。
3. 建筑文化的特色
一方面,济南传统清真寺建筑表现出中阿文化融合的特色,在清真寺中的影壁、梁间彩画、殿内装饰物等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影壁处于我国古建筑入口的重要位置,既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又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汉文化中影壁壁身图案多为龙、凤、鹿、鹤等动物,松、柏、竹等植物,福、寿、禄等中国书法字体,万字纹、回形纹、祥云纹等纹样,这些都表达了传统汉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济南传统清真寺影壁采用了汉文化传统样式,而图案却采用了赞颂真主的阿拉伯文字及伊斯兰纹样,见图3。济南清真寺作为宗教建筑,在其梁枋间采用了级别较高的传统官式建筑彩绘的颜色和表现形式,但是装饰图案却选用了伊斯兰图案和阿拉伯文字。济南南大寺大殿内窗扇上的雕刻的库法书法体的《古兰经》文,辅刻以各种花饰,宗教特征立显。
图3 中式照壁与清真寺照壁对比(图为作者自摄)
另一方面,济南传统清真寺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后在文化上的妥协。为了更好被地方民众接受,进行宗教传播,以及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外来宗教文化往往会选择和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和妥协。如在建筑平面布局上的妥协。阿拉伯世界的清真寺多为集中式建筑,而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大多接受了沿轴线展开的院落式布局,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中明显的尊卑等级秩序。此外,伊斯兰教义不允许设置偶像,但是济南传统清真寺在诸多寺院内却设置了石狮石虎,建筑屋脊上设置兽吻,彩绘中出现动植物形象。它们都不作为清真寺的形象代表,主要起到装饰和寓意吉祥的作用。这虽然并不违背伊斯兰教义,但显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在文化上的妥协。
三、济南清真寺建筑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思想、文化象征。伊斯兰教教义影响了礼拜大殿的朝向,清真寺大殿坐西朝东的朝向与我国坐北朝南的北方建筑完全不同。色彩、纹饰上,穆斯林喜爱代表着安全、生机、舒适、平静的绿色,纯洁、朴素的白色,纯净、沉稳的蓝色,清真寺中也有大量的阿拉伯文字、古兰经文。这都是伊斯兰教文化沿袭下来的显性因素。然而清真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装饰、思想上均遵循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清真寺建筑中以礼拜大殿居中为尊,强调真主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正宗地位。而以中轴线和院落组织建筑反映出的正是中国人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尊卑有等、长幼有序、嫡庶有别的人伦秩序[5]。济南传统清真寺沿用我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大木起脊,梁柱式结构,屋顶形式多样。建筑装饰手法是我国的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图案主要是植物花卉、果实、山水花鸟画,纹样也采用麒麟、龙凤等我国民间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济南南大寺的《来复铭》碑文,引用儒家学派张载的“太虚”概念来强调真主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宣扬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教义。寺中的柱间楹联运用中国文学对仗工整的文学形式,有些匾额用儒学思想的经典来称颂真主,阐述伊斯兰教教义[6]。这都体现了济南伊斯兰教思想的汉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影响下的结果。
2.宗教文化传承的影响
济南清真寺承载着宗教文化传承的作用,清真寺建筑所起到的宗教教化作用也是传承伊斯兰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实现宗教文化的传承,清真寺建筑对其空间、布局、装饰等各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伊斯兰教强调入世精神,需要有稳定的场所,因此,清真寺迅速接受了济南的本土建筑形式,并将伊斯兰宗教功能巧妙地和本土建筑形式相融合。清真寺建筑作为稳定的物质空间存在,本身就起到了对穆斯林精神引领的作用,而其所携带的文化符号也起到宗教的传播、宗教氛围的营建等作用。外在形式的借鉴、学习、改变,能够得到更多人思想上的认同和肯定,并能促使人们去了解内在的、兼收并蓄的宗教思想。宗教文化传承的要求促使了济南清真寺建筑特色的形成。
3.建筑功能需求的影响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必然逐渐上升,穆斯林对清真寺的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济南清真寺由最初的单一的礼拜功能演化为集叩拜真主、净化心灵、宣传教义、经堂教育、节庆聚会、管理协商教务以及对外联络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宗教中心场所。由于功能需求增加,清真寺建筑在空间上、装饰上就应当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穆斯林集聚需要除礼拜殿外的更大的空间,就要求院落面积、环境都更具承载力和舒适化;由于穆斯林对人才的培养、经堂教育的重视,讲经堂便应运而生;不同地区的穆斯林进行沟通、学习、参观就对接待室等辅助功能提出要求;还有水房的配置更加齐全标准、安排位置更加合理便捷,等等。轴线式布局配置空间更能满足济南穆斯林对清真寺空间利用上的便捷体验,而装饰上更趋同于中国传统装饰,更能满足穆斯林心中对宗教发展的美好愿望,这些都是建筑功能需求带来的影响。
4.建筑技术手段的影响
由于受地域环境、历史、交通、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并得到认同,济南的传统清真寺在材料选取上仿照传统民居,首选当地材料,这样不仅节省运费还能够引起当地人感观上的认同。济南盛产灰砖和青瓦,因此,清真寺整体颜色上偏灰色调,看起来沉稳、淡雅、朴素。大殿屋顶结构是梁架式结构,墙体是砖石混合结构,这些均是由济南盛产的木材、石料、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建造。由于受济南当地气候条件影响,多采用高大的硬山墙、短挑廊,屋顶坡度较陡,院落高宽比适宜地体现了泉城的气候条件的要求[7]。在营造技术上也是采用了传统石材砌筑手法,既与当地的环境相匹配,又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资源。济南的传统清真寺在建造时受到了当地材料、形式、结构等技术手段的影响,同时也更好地诠释了伊斯兰中国化。
四、济南传统清真寺面临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穆斯林对清真寺建筑的需求,济南新建了不少清真寺建筑,同时也有很多传统清真寺建筑面临着更新和改造。在新一轮的发展建设中,济南清真寺的设计建造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
首先,不少新建以及改造的清真寺,出现了随意的设计和搭建、建筑风格怪异、缺乏内涵的情况,既浪费资源又弱化了清真寺整体的宗教氛围,降低了整体宗教环境质量。
其次,许多偏远地区的古寺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被很好地保护和修建,有的被直接推翻建成“现代式的中阿结合”,没有与时俱进,缺乏设计和创造性,又不注重济南传统伊斯兰文脉的传承。
再者,济南的新建清真寺多有雷同,在空间和细节的处理上也多有欠缺,仪式感和场所感变得薄弱,大大地削弱了穆斯林对清真寺内的精神感知程度。
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对清真寺建筑的关注度低、重视度不够、缺乏资金的投入。采用简单的结构,简化建筑细节,造价就比较低廉。这样的建筑虽然成本低、进度快,但大大降低了清真寺的仪式性、场所性以及庄严性。二是缺乏设计研究和创新。事实上,现今世界上有诸多的优秀宗教建筑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贝聿铭设计的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建筑完美融合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之中,将当地的元素和现代的手法、技术相结合,塑造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的、新的伊斯兰宗教建筑的样式,在功能上、视觉上、美学上、宗教精神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俞孔坚设计的水月禅寺则突破传统、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禅意的营造,细节和整体并重,在我国当代的佛教建筑中独具特色。济南的清真寺更新设计也应当学习并运用当代建筑语言来诠释。
五、结 语
济南传统清真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思想紧密且巧妙的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伊斯兰中国化的代表。当代的济南清真寺建筑除了满足伊斯兰宗教的功能和文化需求外,也应该起到丰富地方色彩和地方民族特色的作用。建筑师应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探索更适合现代穆斯林的清真寺形式,为教众提供空间场所,满足他们的宗教活动需求和精神需求。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伊斯兰教建筑——穆斯林礼拜清真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
[2] 李兴华.济南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7(3):42-60.
[3] 张广林,路秉杰.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78.
[4] 黑保旭.教演清真 德参造化——济南清真南大寺[J].中国宗教,2006(9):49-51.
[5] 曾繁任.文艺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4,174-175.
[6] 伊牧之.济南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179.
[7] 齐育岱.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兼论泉城建筑风格[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2(6):35-39
Study o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Mosque in Jinan
DING Chang, LI Yuqing, WANG Do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lam spread in Jinan City(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mosque building in Jinan combin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lamic thoughts, and develops into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Islam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mosques in Jina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mosques in Jinan from the aspects of architectural form,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nd architectural culture, explain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ligious heritage, architectural function and building techniqu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mosques in Jinan.
mosque in Jinan; architectural feature; Isla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2017-05-25
江苏省教育科学基金项目(T-c/2016/03);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2015Y0306);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基础建设项目(2017A)
丁 昶(1973-),女,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J59
A
1008-3634(2017)06-0109-06
(责任编辑 蒋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