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食界之变化
——食品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2018-01-03

食品安全导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啤酒白酒饮料

2017食界之变化
——食品行业的变化与发展

农业:农产品合格率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成未来趋势

合格的农产品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今年,农业部从5个方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强化标准生产,推动绿色生产;严格投入农产品质量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全程监管;继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县创建;加快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充实监管队伍,切实提升监管能力。

1月,农业部印发《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谋划设计。这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的配套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明显提升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恢复,农业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2月,农业部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提出:2017年,选择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创建一批果菜茶知名品牌,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规代化肥的生产运营模式,做到建一批、成一批。力争用3至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

4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工作的通知》,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加快培育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以及特殊专用新品种,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品种对农业提质增效的贡献率超过50%。要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品种优质率提高10%以上,节水5%以上,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

6月,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新《条例》增加了农业主管部门“农药登记试验备案”和“登记试验监督管理”职能;负责调查统计农药销售、使用情况,定期及时通报给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农药生产、经营诚信档案,并予以公布;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提高了罚款额度,负责建立“黑名单”;对已登记农药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王广德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连续5年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今年上半年合格率达到97.6%。

乳业:婴幼儿奶粉市场大洗牌,低温高端酸奶成盈利方向

健康中国,奶业先行。1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作为奶业五年发展期间的规划纲要,其针对上游养殖业、下游加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为发展中的奶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规划》提出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严打违法添加行为、打造国产乳品品牌等措施,以保障优质安全乳品有效供给,加快建设现代奶业。

按照2016年10月实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要求,每个企业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共9种产品配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103家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这些企业拥有近2000个配方。按照新规,未来会剩下600个左右,三分之二品牌遭到淘汰,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11月6日,食药监总局已批准523个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申请。婴幼儿奶粉企业距离监管层规定的2018年1月1日注册截止的日期越来越近,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大洗牌时刻即将到来。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代表的乳制品的监管,实现了“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同时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生产体系的检查力度,使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在整个消费升级过程中,中产扩容和新生代的崛起,使有健康特性的酸奶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刚需产品,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基于较高利润率以及巨大市场潜力,高端低温酸奶市场目前已成为乳企争夺的焦点。

酒类:白酒迎来涨价潮,啤酒求变求生存

2017 年是白酒产业深度调整的第五年,也可谓转折年。经历5年的调整,以茅台为代表的名酒增速已经恢复到了2012年调整前的水平。数据显示,2012年,茅台酒营业收入为264亿元,2016年为388亿元,实现逆势增长。洋河2012年营收172亿元,2016年为171亿元;2017年上半年,汾酒增长48.29%,茅台33.24%,泸州老窖20.6%,成为增长最快的3家白酒企业。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白酒行业产量995.9万千升,同比增长6.1%,销量979.1%,同比增长4.3%,白酒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长近30%,利润同比增长44%。经过中秋、国庆销售旺季,高端白酒价格已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随着元旦和春节即将到来,白酒行业在淡季蓄势,改善盈利渠道,再掀涨价潮,53°茅台酒批发价涨至千元左右,五粮液水晶瓶零售价超过900元,而半年前仅800元左右。

有业内专家表示,白酒行业已经全面复苏,受益于消费升级。也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白酒的人力成本、生产费用、运输费用、营销费用等,成本上升,白酒价格必然上涨。还有人认为,高端白酒由于对酿造工艺、优质出酒率和贮藏时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端白酒产量的释放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次高端白酒尽管产量上受到的限制小于高端白酒,但扩产也需数年的准备时间,很难在短期内放量,本轮次高端需求的突然爆发性增长更是放大了其产量端的不足,由此才造成了目前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与次高端白酒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

啤酒行业相对来说并不太乐观。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啤酒业在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之后,呈现市场趋稳态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啤酒总体消费需求已处于平稳态势,而现阶段我国啤酒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得到初步缓解。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啤酒产量在下滑,中高端啤酒产品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以燕京白啤为代表的中高端啤酒产品销售量逆市飘红。

在消费变革的时代,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细分化、个性化,对高品质的追求前所未有的趋向一致。面对消费群体多元化需求的分散与聚合,消费空间正在形成新的分层结构,燕京白啤及其他个性化啤酒的推出,正是啤酒企业迎合消费者思维的一个缩影,更加关注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一方面让品牌年轻化去适应年轻消费者群体,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推动个性化、高端化啤酒的发展,适应啤酒品质和品味消费升级的趋势。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正在摆脱低端竞争格局,向中高端的中国“质造”和“智造”迈进。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不仅迎合了品质消费升级,也拉动了新消费,释放更多需求潜力。

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数据”显示,“健康状况”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占54.2%;一线城市“教育培训”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最高,二线城市在“健康养生”方面消费支出最多;“旅游”持续3年被受访者列在消费意愿的首位选项。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和透露了影响啤酒消费趋势的信息:一是目前健康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意味着啤酒产品结构的调整还将进一步深化,以前靠走量的生存模式将被弱化,啤酒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传播啤酒优势文化对行业尤为重要;二是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大,因此仍是个性化啤酒产品消费的主力军,且具备更高的增量空间;三是如果要搭上首选消费意愿——“旅游”的快车,那么,啤酒产品的便携化和小型化包装将是必要条件。

啤酒消费升级和进口啤酒的涌入让国产啤酒企业受到冲击,但也带来啤酒行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从鲜啤、纯生到白啤,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品类的细化、多样化成就了民族啤酒品牌的与时俱进。

从2011年-2017年间,我国的葡萄酒行业整体来说,无论是张裕、长城还是威龙、莫高,都有所下滑,进口葡萄酒虽然增速几经波折,现在趋于平缓甚至略有下滑,但整体增速还是在15%左右,而且预测今后五年也还是维持在这个增速左右,所以这对国产葡萄酒形成了很大冲击,国产葡萄酒压力也较大。

饮品:健康营养多元混搭,产量效益双双上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饮料行业已从过去方便、好喝逐渐进入到营养、健康的迭代,尤其随着《国民营养计划》的发布,果蔬与植物蛋白饮料营养健康的属性也将进一步得到市场认可,由天然原料制作而成的果蔬汁及蛋白饮料因其自带的健康属性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之一。在天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果蔬与蛋白饮料的营养价值、增强产品功能性、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在中国,益生菌的认知及其对应功能的市场需求高涨。有数据显示,益生菌在中国1—3线城市的认知率达72%,益生菌食品饮料在中国1—3线城市的认知率达70%,益生菌膳食补充产品在中国1—3线城市的认知率为20%。中国以消化健康为主要定位的市场规模2016年达322亿元,年平均增速18%。

今年1月份至9月份,饮料产量增幅和销售收入分别回升到5.44%以上和4.95%以上。从今年前9个月的数据看,每月产量的增幅多数都高于过去两年。专家分析指出,这主要得益于国家GDP和社会环境的趋稳。2017年,从销售收入分析,包装饮用水略微领先。59%的饮料市场被包装饮用水、果蔬汁饮料、蛋白饮料近乎于“三分天下”,23%被碳酸饮料和固体饲料占据,以茶饮料领衔的其他6类饮料产品瓜分了剩余的18%。从产量分析,包装饮用水占比持续扩大,从2014年的46.87%一路上涨至现在的52.41%。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碳酸饮料市场在日益萎缩。饮料市场经过碳酸饮料、水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发展,碳酸饮料的市场被不断挤压,其市场空间发展受到了抑制。近两年因为健康理念的推广,不少消费者已经把以可乐为主碳酸饮料列入了“黑名单”。在市场上,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业务均出现增幅下跌、市场萎缩的现象。但具有创新点,又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碳酸饮料还有快速增长的空间。2017年百事推出的巴厘岛蓝色可乐,实际上是蓝色可乐加入了更多的色素及添加剂,喝完后舌苔都是蓝色的,但是凭借高颜值包装及酷酷的颜色,竟成为2017年的流行可乐、网红可乐。一些跟风模仿的国产品牌,也趁机大赚了一笔,可见碳酸饮料并非市场下滑,创新类产品依然销量火爆。

茶叶:迎来最好发展机遇,品牌消费趋势凸显

历经数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茶行业也传承创新、与时俱进,但价格不透明、品质良莠不齐等种种问题限制着中国茶业的发展,也让茶叶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茶叶作为中国文化和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中国茶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今年,困扰中国茶企特别是乌龙茶企26年之久的“稀土超标”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国家卫计委于2017年4月14日正式颁布GB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其中规定:不再为包含茶叶在内的食品设置稀土限量标准,这将为茶叶出口破除壁垒,为茶企发展解除桎梏。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茶叶市场消费量将达到187万吨,消费额2280亿元。

在茶叶品类上,绿茶在保持半壁江山的主体地位同时占比略有萎缩;黑茶是近几年茶叶消费市场的热点茶类,扩张迅速,内部多个名茶产品和“一带一路”渊源深厚,与未来茶叶市场宣传热点紧密贴合,具备持续的后续发展动力,已跃居成为市场第二大茶类;红茶在短暂降温后重新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市场份额继续扩增,传统名茶与创新产品携手拉动增长;乌龙茶以产品结构内部调整为主;另一热点产品——白茶继续高速发展;茉莉花茶市场基本稳定。

茶叶市场总体年销售额中,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安吉白茶等传统标杆名优茶凭借消费者心目中高认知、高认可和优势,加之较同的媒体曝光度,售价继续走高,普遍增长15%—20%,市场销售额增加接近两成,实现1872亿元;非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为276亿元,茶叶品牌消费格局更加稳固。从网易严选到“小罐茶”再到小米“平仄茶叶”,大量跨界资本涌入茶叶行业,伴随而来的是全新的经营思路。新的经营模式虽然销售规模有限,但小业态各具特色、亮点频出、靶向性强,搭配组合构建起市场发展中的新气象。

方便食品:触底反弹行业回暖,创新注重健康营养

以方便面、冷冻调理食品、米面制品等为主体的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在历经多轮淘汰和洗牌后,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板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2017年是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后的第25年,也是行业在历经5年连续下跌后,筑底回升的关键节点。

在今年的方便食品大会上,方便面行业的创新产品成为一大亮点,天然配料、面体创新、食用方式增多等成为转型主要路径。康师傅的DIY面、统一的台式半筋半肉牛肉面、相拌一城上海葱油拌面等产品,无不凸显出主要品牌企业从面、汤、味、料多个方面开展创新,赢得了与会嘉宾、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方便食品行业年度创新产品,是每年方便食品大会上最引人关注的活动之一。从今年参评的产品可以看出,降油、调料包的天然配料及减盐等产品路径直奔健康主题,成为各方便食品企业博弈的焦点。

具体来看,从2017年报送的创新产品中可以看出,60%以上的方便面为非油炸面,降油趋向鲜明;调味包以头香为主的“工业味”大幅降低,增加了对天然配料及大块脱水蔬菜的应用;各企业已开始了减盐行动;面条的形态体现了中华面食文化的传承,荞麦面、土豆面、刀削面、二细、韭菜面、米粉等,各种具有健康内涵的杂粮挂面及多种形态面条的工业化创新,丰富了方便食品的品种。或是不同风味、异域风情的产品,或是回归家庭厨房,在体现方便的同时,更多地加入了安全、健康、趣味的亲情和时尚内涵。

行业内创新发展的同时,消费环境的变化和新兴网络渠道的快速崛起,也为方便食品行业搭载消费升级快车提供了强势助力。阿里巴巴大数据发布的《2017线上方便面相关消费系列研究》显示,2017年线上方便面销量较2016年同期增长迅猛,年增长率上升157%,中国品牌贡献力度最大,增速高达311%。

猜你喜欢

啤酒白酒饮料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推动白酒行业生产方式升级(二)
分发饮料
《啤酒》
哼哼猪买啤酒
少喝饮料
太白酒
阳朔啤酒鱼
一起自制白酒引起甲醇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