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牒文化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2018-01-03邬才生

江苏地方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世系家谱家族

◎ 邬才生

谱牒文化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 邬才生

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谱牒文化研究,充分认识谱牒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积极推动谱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促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谱牒文化及其重要价值

谱牒是记载家族世系的书籍,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家传等。以谱牒编纂、收藏保存和研究及应用等为内容的谱牒文化,虽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有家谱或类似的书籍,但多数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产生的时间都比我国要晚许多,谱牒文化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同我国难以相比。

学术界对中国谱牒文化产生的时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发现了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也有的认为,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是中国谱牒文化产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这是家谱的雏形;而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是中国谱牒文化的真正形成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完备和成熟的家谱。战国时期史官编写的《世本》,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民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据此,我国谱牒文化产生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我国谱牒文化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统治者的需要,记载帝王和官僚阶层的家族世系,谱牒编纂带有明显的“官修”色彩。唐朝特别是五代以后,开始流于民间。宋代民间修谱之风日盛,民间自修的家谱,被奉为传家之宝。明清时期,农村修家谱更加普遍,有“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之说。应该看到,谱牒文化从产生到后来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封建皇权和族权作用。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把谱牒文化作为封建的“四旧”的东西全盘否定,许多过去编修的家谱作为废品或卖了,或烧了。改革开放以来,对谱牒文化的认知出现转变,随着对谱牒文化研究的深入,其重要价值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修家谱热。

从历史和现实看,谱牒文化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牒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国史、地方志和家谱,是记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三大重要文献。谱牒虽是主要记载家族世系变化,是一个具体家族发展的历史,但恰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基层发展的历史。例如,家族的迁移不仅仅是反映人口流动的事实,而且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或者是因为战乱,或者是因为自然灾害,或者是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本本家谱不仅记载某一家族或宗族成员世系及事迹,而且也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蕴藏着大量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教史。因此,谱牒不仅成为了编写国史和编纂地方志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国家历史、地方人文地情的宝贵资料,其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已被社会特别是学术界所广泛认同。

二是谱牒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谱牒文化的产生是同维护旧时皇权统治密切相关的,谱牒文化在民间广泛流行,很重要的是与维护家族制度有关。民间修家谱的初衷是通过记载家族(宗族)世代关系,以防止年代久远或异姓及同姓异族者迁入本地而造成血缘关系的混乱。因此,家谱首先成为了确定家族中血缘关系亲疏、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因为在二、三代内,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都比较清楚,一般都不会搞错,但随着从小家庭到大家庭,一个家庭分为多个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中过继、迁徙等,时间长了就不容易记得准确,所以不少家族都形成了每隔三代(40—50年)续修家谱的传统,还产生了编修支谱的做法。这样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都可以在家谱世系图表中家族成员的世系代际,不止于出现家族世系及血缘关系的混乱。家谱在记载家族的世系图表以外,一般还会记载宗族中的名人好事,祖传家训等,用以对族人后代进行家风家规的教育。旧时,许多家族都进行祠堂读谱等活动,以团聚族人、教育后代弘扬家族荣耀,充分发挥了家谱对家族成员的教育作用。家谱在历史上还起到了惩罚族人的工具作用,凡是不孝不悌、犯奸为窃,玷污家族声誉,伤风败俗者不准入谱,对已入谱的也要削去其名。这些,都对维系家族制度起到了作用。而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家族在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因此,家族利用修谱、读谱和用谱,加强家族观念教育,继承良好的家风家规等,不仅有助于家族制度维护,而且客观上对我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谱牒文化的社会现实价值。历史上,许多家族成员流落海外,他们的根都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独立、富强起来以后,这些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激发了一大批海外游子的思乡和爱国之情,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寻根问祖,家谱成为了帮助他们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的帮手和依据。现实中有不少华人华侨凭家谱找到了自己的根,并为家乡建设作出了贡献。家谱不仅留下了家族世系的历史记忆,而且也留下了宝贵的乡情记忆。人们现在通过读谱,不仅可以了解本姓族世系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记住乡愁乡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变革、求学为官、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人口大量流动,许多家族人员身在异乡,对自己的家乡、族人充满思念和感情,在读家谱、继修家谱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追本溯源,寄托对家乡的情怀。家谱中保留的许多家族的家风家训和家规,这些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期的家风和党风、民风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家风不会是无本之源,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基础上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谱牒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家风建设的精神营养。家谱记录的大多是一手资料,一般都很具体,也更加真实,一部家谱都是某个地域社会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能真实具体反映当时社会形态及发展变化。因此,家谱成为了各地编史修志的基础资料和历史考证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与正史和官修地方志记录有出入的地方,可以利用家谱来辨别真伪,弥补正史和地方志的不足。

二、谱牒文化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几点思考

谱牒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其重要的价值,决定了我们当代人要以更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高度重视谱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对留存下来的历代旧家谱的收藏保护,在此基础上注重对谱牒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承编修谱牒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觉把谱牒文化传承发展纳入新时期文化建设体系,对当前各地出现的新谱热积极引导,加强对新修家谱(续修家谱)进行指导。为此,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1.家谱的收藏和保护

唐宋以前,谱牒以官修官藏为主,而且主要以修皇家牒谱为主,由于历史久远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已经很少。唐宋朝以来,编纂家谱在民间流行,新中国成立以前民间编修的家谱,虽然有藏书爱好者注重收藏,但这些家谱主要在民间收藏,由于民间收藏的条件所限,不少家谱特别是时间久远的家谱都已自然失传。另外,新中国成立后,对谱牒文化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家谱看作是封建宗族关系和封建“族权”的体现,如过去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家谱解释为:“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书”,《辞海》也曾把家谱解释为:“旧时剥削阶级记载其一姓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反动的族权统治”。这些成了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对家谱的“权威认识”。因为有这些认识偏差,所以把谱牒文化看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而简单地加以否定,家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对被认为代表封建族权的家谱同时遭到清理;还有一次是文革时期,一度把家谱作为封建的“四旧”彻底加以否定,许多家庭把珍藏的家谱或当柴火烧掉,或作为废品卖掉。文革时期的红卫兵甚至把家谱与“变天账”联系起来,将抄家搜出来的家谱统统加以焚毁。也有有识之士冒着政治风险从废品站和造纸厂抢救出来的家谱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目前存世的1949年以前编印的家谱原件,收藏最多的是上海,约有15000余种,(其中上海图书馆有12000余种近10万册),浙江、河北、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省图书馆、博物馆收藏均超过千种,河南、四川、广西等省也有数百种,也有些在民间保护下来的,还有的一些散落在国外如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上海图书馆历时八年牵头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了海内外的所有可能收录到的中国家谱,是我国目前最完善的中国家谱总目录。收录在《中国家谱总目》的苏州地区家谱有644部,其中苏州(包括原吴县地区)346部,常熟124部,太仓33部,昆山48部,吴江93部。但从苏州的家谱收藏情况看,苏州图书馆、博物馆、方志馆、档案馆和各县市图书馆等虽都有家谱收藏,但数量不多,原件更少。

各地要发挥市和县(市)、区图书馆、档案馆和方志馆保存条件好的优势,对流落民间的旧时家谱通过公开征集方式集中收藏。考虑到家谱是一些家庭的传家之宝,开展集中收藏的单位,可以进行单独造册,发放收收藏证书,采取有偿征集的办法,确定家谱的权属不变,为方便家谱所有者查阅家谱提供承诺。这样既可以解决家谱所有者后顾之忧,而且可以通过集中收藏,有利于改善家谱的收藏条件,防止因为收藏条件不好而使得损坏和流失,也可为谱牒文化研究者提供方便,有利于谱牒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对新修的家谱,可以作为地情资料和地方志资料,由地方志工作部门(方志馆)进行统一征集和收藏。在对家谱的收藏和保护过程中,除了对纸质的家谱进行收藏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手段,通过电子扫描进行数字化处理。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旧家谱原件,要进行电子扫描使其数字化,实现永久保存。旧家谱数字化工作要列入地方政府的文化工程落实。

2.新修家谱的引导和指导

谱牒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新家谱编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谱牒文化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对继承修编家谱的传统也越来越重视,出现了自发的修谱热。苏州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乡土社会关系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不少农村的自然村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消失,如昆山市至2010年消亡的自然村就有1386个,18余万农民进入了城镇。同村同一家族的人员分散安置在不同的居住小区,时间久了家族世系关系将会越来越难以理清。新编修(续修)家谱也是对传统家族历史资料的抢救性保存。政府要正确引导新的家谱编修,新的家谱编修,既要继承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传统和精华,同时又要去其糟粕,体现出新时期的特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从家谱编修的形式种类看,新的家谱编修要根据历史上谱牒编修的传统经验和家族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多种形式种类中选择。如历史上有一家一房之谱,即通常称作家谱、房谱,还有的称作家乘(一种小型家谱);有一支之谱,即记载家(宗)族中一个分化出来的独立支派的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也称支谱;有一族之谱,即家族中的各支谱的总汇,也称统谱、世谱;还有异姓合谱,即集两个以上众姓于一谱的谱书,如同村中不同姓氏合编的家谱,也称合谱,宋代以后这种合修家谱的形式虽比较少见,但仍有流传。因为各个家族的情况不一样,编修家谱的种类也不一样,新的家谱编修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如续修家谱要与原来家谱的形式一致起来。

从编修家谱的内容来看,因为家谱主要记载家族成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所以家族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是编修家谱的最主要内容,一般占一本家谱90%的篇幅。此外,家谱还有家训家规和家族历史等记载,旧时家(宗)谱还有家族祠堂、族产公田、家族墓地的方位地图,以及墓志铭的记录。对家族历史的记载,一般家谱都在谱首有一篇“宗族源流”或“族姓渊源”的序言,用以叙述本家族姓氏由来、始祖渊源、迁徙经过、兴盛始末以及祖宗事迹等。现在,一般新修家谱都是属于续谱性质的,所以多数内容需要继承旧谱,以保持内容上的继承性,而有些内容则随着时代的变迁需要改变,以反映出社会变革带来的家族发展的变化,以及新的风尚,更好地体现时代特点。

从历史上编修家谱的惯例看,修谱都有“义例”,即指导思想,明确应该写哪些内容、不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得入谱。过去编修家谱最基本的“义例”是“隠恶扬善,为亲者讳”,即家谱要记载家族中好的、光彩之事、之人,而不记载家族中坏的、不光彩之事、之人。这是编修家谱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原则。修编新的家谱,也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要继承旧家谱精华,去其糟粕,在“隠恶扬善”的家谱“义例”继承中,善恶标准既要体现历史传统,又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旧时家谱都是按照父姓世代系列来编修的,因此也有“女不入谱”的“义例”。在新家谱编修时,虽要继承按父姓世代系列来编修的传统,但也要突破“女不入谱”的“义例”,一方面要如实记载家庭中每一代生儿生女的情况,女儿也要入谱,如果女儿入赘,下一代保留了本姓,则家族世代系列同父系等同;另一方面,家族中女的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为家族增光彩的也应该记载下来。

3.谱牒文化的宣传、研究和谱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对谱牒文化的宣传,正本清源。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谱牒文化的概念大多数人是相当陌生的,有些人从来没有见过家谱,对自己家族和姓氏的由来,家族成员的分布等都不清楚。这与过去我们对谱牒文化片面认识带来的文化断层有关,也与对旧时家谱的集中清剿,使家谱在许多地方、许多家族失传有关。因此,要做正本清源工作,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组织开展谱牒文化的宣传,形成对谱牒文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谱牒文化传承意义的广泛社会共识,为推动中华谱牒文化传承和复苏培育思想基础。

建立谱牒文化研究组织,加强谱牒文化学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谱牒文化传统承,不少地方建立了谱牒文化研究组织,如苏锡常地区常州市是最早建立谱牒文化研究会的,无锡所辖的江阴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也于2007年成立。这些谱牒文化研究会通过整合和利用本地的谱牒文化资源,紧紧围绕对谱牒和姓氏文化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这个主题开展活动。江阴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每年都组织学术活动,先后邀请了全国著名谱牒学专家王鹤鸣教授和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李吉教授等作了《中国家谱通论》《当代谱牒文化的复苏和重建》的学术报告,提升了学术氛围,推动了谱牒文化的学术研究。为推动谱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苏州市地方志学会不仅把谱牒文化研究纳入了研究范围,而且建立谱牒研究会。通过苏州市地方志学会谱牒研究会,不仅把谱牒文化的研究者组织起来,而且团结民间众多的家谱修编工作者,以加强和推动谱牒文化研究,深入挖掘谱牒文化历史资源,积极探索新的家谱编纂体例结构,以谱牒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更好地为新时期民间续修家谱提供理论指导和编修服务。

积极开发谱牒文化资源,服务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充分重视谱牒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当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成为传承发展谱牒文化的重要任务。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乡愁》系列电视片中,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的谱牒资源,不仅生动诠释了谱牒文化的重要价值,而且从众多家族历史记忆的挖掘中,使人们真正记住了乡愁。苏州市地方志系统在开发利用谱牒文化资源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深入挖掘谱牒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先后编纂出版了《苏州名门望族》《苏州士绅》和《苏州历史上的家风家规》,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培育良好家风提供了精神产品。在新一轮市、县(市)、乡镇和村志的编纂中,深入挖掘谱牒文化资源,各种家谱成为了编纂地方志的基础资料,特别是历史名人传记、地方名胜民俗记述中,家谱资料的运用,增加了地方志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感染力,凸显了地方志的人文特色。

猜你喜欢

世系家谱家族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