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下教师理念的转变

2018-01-02马剑波

新课程·上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落实转变理念

马剑波

摘 要:《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课堂观、学生观,转变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落实;转变;理念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作为教育者深感身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更加强烈。历史把改变教育的重任放在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肩上,我们任重道远,无上荣光。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管理者,面对当前教育形势,我们应有一种时不我待、时不再来的紧迫感。如何落实《中国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我谨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结合当前形势,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今后的一些做法。

一、落实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更应是每一位教育人孜孜不倦追求并为之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者的教育观决定其教育行为。在一次研讨会上,曾遇到一名民办教育机构的负责人,闲谈中,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做教育?”他说:“起初是为了利,利益,但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义,道义。”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仔细回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职责,不就是承担起下一代人的成长发展,并为之不懈努力吗?作为教育者,我们关注点应在教育发展上,兴奋点应在教学改革上,发力点应在学校管理上,这也许是对教育观最好的诠释。落实核心素养,我们教育人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痴心一片终不悔,呕心沥血育英才”,发奋工作,甘为孺子牛,将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生不懈追求的事业来做,以不愧对百姓期望,以不愧对学生期盼。

二、落实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评价一个学校好坏,我们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这个学校升学率高不高,这个评价标准就是我们一提质量,就想到的分数。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若干年后把所学的都丢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有什么?我认为是人在生活中拥有的好的心态、好的行为习惯、好的学习方法等很多的优良品质……分数仅仅是质量的副产品,眼中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只有分数,则没有明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让我们的教育进入了教育新的时代。20年前,我们提得是双基教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界称之为教育的1.0时代;跨入新世纪,随着新课改的推出,我们提的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育的2.0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十五年后,针对课改中存在的“学科壁垒森严、教学知识本位”等问题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我们的教育跨入了3.0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教育的方式必须和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布解决了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结合核心素养的落地,中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陆续出台,“质量观”将影响我们的教育导向与教育方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放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上。

三、落实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课堂观”

教育的产品是什么,是课堂。课堂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我们教师产品的合格程度。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当前不适应形势要求,不好好干活误人现象有所减少,但辛苦误人,下了功夫找不对方法误人现象仍大量存在。当下的课堂中,知识的灌输和技能训练仍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但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尤其是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提出教师教学应用跨学科大观念统整和重构课程内容,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凸显学科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科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渗透。这已明确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落地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落实核心素养,正确的课堂观是很关键的一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堂的不断纠偏。教学方法没有对错之分,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灌输式教学发生了问题,没有关注学生,只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要纠偏,纠过来,课堂做到以生为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在课堂从“教中心”转到了“学中心”上,在“学中心”为主的课堂上,我们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因此,课堂改革是一個不断纠偏的过程。深化课堂教学,关注深度学习,推进思维方式和探究模式在课堂中的渗透,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真正的让学生的素质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课程中。

四、落实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是我们教育人的职责所在。现实中,由于“唯分论”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明显,教师眼中只有分数,对待学生厚此薄彼,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校之间的关系。落实核心素养,就要形成合力,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欣赏增强学生自信,用信任培育学生自尊。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用高尚的师德去引领学生,去感染学生,关心呵护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获得家长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赞誉。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才会形成整个社会的合力,作为教育者我们才能有脸、有面、有尊严……

参考文献:

杨向东.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落实转变理念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