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

2018-01-02刘晓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3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刘晓雪

摘 要:当前,中国舞蹈艺术蓬勃发展,舞蹈形式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舞蹈也愈来愈成为社会各阶层群众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时下,舞蹈分为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等7种形式,其中现代舞、爵士舞、民族舞、芭蕾舞等舞蹈形式深受年轻人和大多数人的喜爱,已成为很多艺术高等院校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其舞蹈分支的发展和发扬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传承作用。

关键词:传统舞蹈;传承;发展

然而,民间舞蹈的发展却面临着严竣的考验,由于传统的民间舞蹈已无法迎合现代市场的需求,舞蹈形式缺乏创新,作品数量极具缩减,传承保护亟待抢救。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从人类开始从事劳动之时,便有了中国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与劳动紧密结合,合二为一,其舞蹈形式深深扎根于劳动,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历经五千年,不断更替、不断演变、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传统舞蹈,已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极富东方神韵的舞蹈艺术。因此,如何有效传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民间舞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舞蹈种类形式,已成为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7旬老汉舞起“百米洋蛇”。

“洋蛇燈”这一传统民间舞蹈,早在2008年时就已成功入选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历经百年的洋蛇灯在政府、社会和传承人等共同努力下,这一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活态保护。洋蛇灯,源于元末明初的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当年元兵溃败,四处奔逃。一队元兵逃到位于东山脚下的大邵村,村里只剩下邵姓的婆媳二人,因媳妇身怀六甲,只得躲在山洞里栖身。进村的元兵正巧发现洞内婆媳俩。兽性大发的元兵欲图不轨,忽然暴雨倾盆,一条身长数丈的白蟒直扑山洞,元兵惊散逃遁。3个月后,媳妇喜得贵子,取名“邵思明”。邵家认定救命巨蟒一定是东海蛇神,为纪念“蛇神飞降,人口平安”这一逢凶化吉的大事,在邵思明的带领下,村人扎出蛇灯,取名“洋蛇”。最初时,玩洋蛇只有几丈长,以后每18年玩一次,便增加一节(一根棍),至今蛇身已增至百余米。

现年85岁的邵老已是“洋蛇灯”这一国家级项目的第十代传承人,玩洋蛇已近70年了,从最初的舞蛇尾到现在的扎制、上色、舞蛇头等无一不会,无一不精;从最初单一的玩耍舞弄到现在的舞蹈形式、玩法技巧的深入研究、创新、传承。现今,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以及邵传富老人的积极配合下,传统舞蹈“洋蛇灯”自1984年开始多次展示其“洋蛇”舞姿,多次展现在广大群众的面前,得到了各级企事业单位及各届媒体的广泛关注及好评。

如果说, 邵传富的“洋蛇灯”主要是对传统舞蹈形式的继承发展,那么陈德荣的“抛头狮”则是在对传统的提炼、创作基础上的深入发展。

二、“抛头狮”的“叛逆”革新

传统狮舞的舞蹈形式固定,玩法固定,乃至于狮身的颜色都相对固定,而作为合肥市本土传统民间舞蹈的“抛头狮”自对外演出时,便以“叛逆”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

“抛头狮”就是来自于南岗镇鸡鸣山旁鸡鸣村的一个独特的舞狮玩法。坊间还一直口口相传着这么一段历史起源: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以舞狮来助兴,这一风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兴盛于南北朝时期。而大家猜测的“抛头狮”出现在鸡鸣山,也许与鸡鸣山来源于三国的传说有关联。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后,为了东征孙吴,决定从六安到合肥城开凿一条人工河,以此沟通东淝河和南淝河这两大江淮水系。曹操部下杨将军负责挖河,谁知挖到南岗附近时遇一座山,“日挖一丈,夜长八尺”,至鸡鸣时分,开挖的河道又恢复原样了,据传是因为挖河得罪了鸡神。挖河不成,杨将军一病不起,葬于此山,此山被称鸡鸣山。

“抛头狮”在传统狮舞的基础上,创新改良出独具项目特色的狮头及狮尾,加以创新后的音乐,使得“抛头狮”在其形体上充分表达出狮子滚、摔、跌打、逗、抛、跳等各种动作,其中最难的,也是最出彩的当是其举套间的一个向上抛的动作,作为“抛头狮”压轴戏,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将32张桌子垒到四米多高,再加上凳子等道具,狮子便从最高处跳下,两人一起,难度极大。作为抛头狮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制作是表演成功的重中之重,由于狮头和狮身在演出中是分开的,所以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演出效果。陈德荣在近60年的演出学习中,不断动手制作,改良,努力达到让抛头狮的狮头、狮尾更具灵活性、表演性。经过多次尝试,多番动手制作后,最终将改良后的狮头成功运用到了表演当中。

陈德荣作为这一传统舞蹈项目的传承人,自小便跟随队伍参加演出,在长达60年的从艺生涯中,他一直刻苦学习、创新技法、不断总结,长年将全部精力花在抛头狮的制作和表演当中。其抛头狮演出队伍已成为狮舞中的权威。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舞蹈形式,赢得更多群众的喜爱和认可,陈德荣在对这一项目形式进行多番整理后,创作出一批富于现代感又不失传统技艺的表演作品,不仅迎合了市场需求,拓宽了传统舞蹈的演出道路,而且给了传统的民间艺术以新的生机和魅力。作为昔日辉煌的抛头狮,在不断地技艺和音乐创新后,有了更多的机会“抛头露面”,走进大众,舞起希望,迎来众多观众的场面。

由此可见,传统舞蹈的发展在于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面对逐渐退出人们视线的传统民间舞蹈,我们在传承保护上做的还有很多。

一、拓展传统民间舞蹈传播平台。大力开展传统民间舞蹈的展演展示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传统文化成果。将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与各种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整体规划、整合我市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如洋蛇灯、抛头狮、旱船、犟驴等,形成传统民间舞蹈的集中展示平台,使我市特色传统文化得以长期循环展示,致力于良好传承保护氛围的形成。

二、加大传统舞蹈的宣传力度。我市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节庆活动等,积极展示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力争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重点,并形成特色和规模。另外,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和筹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演宣传活动,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

三、在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加工、整理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坚决杜决一切赶时髦、追功利的行为,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在重视保护、发展与传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需要严格正视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进行活态的保护传承,对于发扬传统民族舞蹈文化,领会传统艺术精神的实质具有实质作用。进行活态的保护传承,既能充分保留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又可以创作出优秀传统又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最后,只有将科学融入到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当中,并且结合旅游经济,成为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优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真正在发展、创新和合理利用中实现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最大化的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有效保存、传承、创新,最重要的是我们现行的体制机制是否严格遵循经济、文化及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关键要辩证的借鉴国内外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只要我们悉心处理好与之相关的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民间舞蹈文化、民族艺术与民族旅游舞蹈开发,将呈现多层次、多渠道、互补双赢、多元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