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必善用“调整”
2018-01-02罗平冠
罗平冠
【摘 要】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及时使用“调整”这一教学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调整、口型的调整、声音位置的调整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声乐教学;气息;口型;声音位置
中图分类号:G4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156-02
调整是指:改变原有情况,重新调配整顿,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声乐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状态,是需要随时进行调整的。随着当时学生演唱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些技术语言和技术动作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是相互矛盾的又是相互依托的。所以经常会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老师上堂课要我这样唱,这堂课怎么又要我那样唱呢……学生非常迷茫。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学习声乐就难在这儿。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歌唱观念,需要有一副灵敏的耳朵及时去辨别和调整。声乐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声音和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其练习的过程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上老师这时就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灵敏的耳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调整,以免其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走弯路。不会调整,一条弯路走到黑,对于声乐学习来说那将是一个“灾难”。
一、气息的调整
我们都知道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歌唱之源,声音之本。气息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整个演唱的生命是否健康、是否长久。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对气息进行有效及时的调整至关重要。老师依据敏锐的听觉以及课堂上对正在演唱中学生的观察判断,发现气息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声乐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比较强调对气息的控制和保持,当发现学生在歌唱时声音僵硬不流畅,身体和表情不自然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对气息进行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气息的控制力和保持力。如若不然,学生在演唱时將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此时气息越控制、越保持,就越不能获得好的歌唱状态,声音和身体都只会越来越僵硬,最后将失去歌唱的意义。此时老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说:“气息放下来,身体松开、舒展,不要僵硬……”倘若发现在训练声音时学生气息过于松垮、无支点,则也应该及时的调整其气息,加强气息的控制力和保持力,使其声音有穿透力和表现力。此时应该提醒学生:“加强横膈膜的支持,注意使用腰部和小腹的力量,找到气息的支点……”歌唱时气息的支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弹性的,而非僵硬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歌唱换气时把腰腹的肌肉完全放松然后再吸气保持,这样既可保持呼吸肌肉群的张力,又能在歌唱中让其得到应有的松弛和休息。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将一个手臂抬至九十度角然后停滞、保持,我们会发现很快手臂就会酸痛僵硬无法坚持。但是如果我们一直重复着将手臂放下然后抬起,将会轻松很多,而且还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我们歌唱中要求的气息控制力和保持力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气息的力量绝不是静止的,它需要不断地去调整,以得到源源不断的歌唱动力。
二、口型的调整
口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官,其形状对歌唱发声尤其重要。到底需要怎样的口型才能获得美好松弛的声音呢?大的口型还是小的口型?横的口型还是竖的口型?我们知道低位置的口型,容易使喉门开大,声音唱大。高位置的口型不仅能使声音灵巧敏捷,而且还能使声音多些通常说的头声,音色更年轻。到底该如何来调整口型,这需要根据演唱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口型的调整对歌唱所需的共鸣腔体有着直接的影响,以a母音为例。在声乐教学中,老师经常用a母音来进行声音训练,教学实践得出:a母音需要口型竖着点,切忌嘴角向后拉,横着,牙关需要彻底分开并放松。保持这样的口型状态的前提下尽量发出一个清晰的a母音,这样容易获得胸腔、口腔、头腔的整体共鸣,从而发出饱满的、有张力的声音。当然,如若演唱时需要获得一个更为清晰、更为亲切的a母音,则需要对口型进行轻微的调整:在保持口型松弛的前提下,不用张太大,保持微笑的状态发声。我们在演唱时,大部分时间里靠的是调整口腔的形状来变换我们声音的音色和声音的共鸣位置的。通过口型以及面部肌肉,老师基本上可以判断学生喉咙的状态和共鸣腔体是否打开是否通畅。歌唱时口型究竟应该何时调整,如何调整呢?这同样需要依靠声乐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敏锐的声音辨别能力。当发现学生声音暗淡无光泽且听起来略显“空虚”时,有可能学生此时在演唱时喉咙开大了,撑了,应及时对学生说:“放松喉咙,口型自然一点,不要用力……”当发现学生在演唱时喉器不够稳定,导致声音出现“挤卡”的现象时应提醒学生:口型竖着一点,下巴稍微往回收着点,依靠呼吸唱,喉部放松……口型根据我们所演唱的作品不同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一般来说,演唱外国歌剧咏叹调以竖着的口型为主,演唱中国民歌以横着点的口型为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竖着的口型容易获得饱满的有张力的声音,横着的口型容易得到清晰的、温暖的声音。掌握了歌唱口型的调整就可以使自己拥有各种音色状态,这样在开独唱音乐会时,就可以依据不同的声乐作品而使用不一样的音色去表现其内容,使每首作品充满新意,避免让听众产生听觉疲劳感。总之,歌唱中口型的调整是:横竖相济,相得益彰。
三、声音位置的调整
声音位置的调整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它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了就搞定了我们在歌唱中的声音走向问题。如果声音位置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到我们正常的演唱活动。声音位置的调整主要包括前后上下的调整。教学中我们要求声音必须要有高位置,所谓声音的高“位置”,主要是指眉心周围的共鸣。演唱时无论是高音区、中音区还是低音区都要通过该部位的共鸣而发射出去,这样的声音集中而具有穿透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声音始终保持高位置获得悦耳、圆润的歌声呢?老师的经验和耳朵尤其重要,需要及时地对学生即时的演唱情况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声音的高位置是相对于低位置而言的,它是歌唱发音的一种正确的声音效果,是呼吸和各个发声共鸣器官的有机配合、协调统一。当发现学生的发声位置较低,表现出缺乏足够的音量,声音无光泽,无头声色彩,声散不集中时,应对学生说:“请注意声音的位置,喉部肌肉放松,不要紧张,气息不要拽住了,要流畅的气息以获得好的声音位置……”在声乐教学中,有的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在演唱时声音靠前,也有老师需要学生声音靠后点唱。到底应该靠前还是靠后呢?笔者认为这两种技术手段都没有问题,是正确的,关键要看学生当时所演唱的情况来加以选择,做出适当的声音位置的调整。这里所提到的声音靠后,指的是声音立起来,使得其更容易获得头腔共鸣,而非声音向后倒、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学生在训练声音时,当进入换声区时,应及时地对其声音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换声区的训练是我们每个歌者在声音统一之前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声乐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是自然声区进入高声区的一个过渡声区,是我们能否解决高音的关键。倘若我们在进入换声区时,还按照中声区声音位置的感觉去唱,这时声音必将会觉得吃力、力不从心了,甚至会出现卡、挤、喊的现象。此时就应该对声音的位置进行调整:要求学生在进入换声区的时候声音位置可以略微向后调整,声音立起来,这样更容易进入头腔以获得美好的头腔共鸣。同时喉部肌肉更应该相对放松,保持打开的状态,让气息流畅地通过,此时不适合加大音量而应控制声音,使其能够顺利地抵达头腔。当学生的声音过于靠后,有点“倒”,发声吐字表现不自然的时候,又应该要求学生的声音位置在保证共鸣腔体的前提下靠前唱。
总之,声乐教学的调整还包括共鸣腔体的调整、情感的调整等等很多方面,教学中调整是必须的,绝非一成不变,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轻松美好的歌声。我们应该做到歌唱不止,调整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