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新媒体中的人文精神建设

2018-01-02孙靖瑜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技期刊新媒体

孙靖瑜

摘 要:在文理分科观念的影响下,人文思想、人文科学的研究和传播归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其文章也多见于社会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等文献中。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传承,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新媒体承载人文功能、弘扬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就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人文精神的建设进行研究,力求在传播学术知识、交流学术观点的同时,使人文价值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弘扬。

关键词:科技期刊;教育媒体;新媒体;人文导向;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在教育媒体传播中的发展轨迹

在七、八十年代,教育传媒在当时社会形势的约束下,呈现出指令性的特征, 计划经济赋予大众传媒的指导性地位使其关注点聚集于“政治”与“生产”,塑造“典型人物”无一例外的是社会建设、物质生产领域的带头人,是为了满足政治宣传的需要。在这一时期,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人文教育”。

九十年代之后的媒体进入市场竞争体系,教育媒体同样也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绝大部分经费来自营销发行,营销发行量的大小决定了媒体的实力,因此学校、学生成为教育传媒真正意义上的“衣食父母”, 因此教育媒体在制作过程中注意了学校、教师、学生的需要。这一阶段,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人文关怀”。

教育媒体传播全面表现出对“人”的关怀是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入中国教育界并被广泛接受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要指教育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这一理论对教育媒体传播的影响很大。

然而,当教育媒体及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关注“人文关怀”的同时,许多现象却令人担忧。一些所谓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教育媒体传播中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意义上,人文精神在教育媒体传播中还远远不够深入的现象和事实仍然屡见不鲜。 黑网吧、黄网吧的存在,色情卡通书籍的流行,因为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而迷失的青少年屡见不鲜,伤心家长的含泪控诉让社会汗颜,这些都体现了传媒工作者自律意识的苍白无力。

另外,一些“伪人文主义”现象也值得引起重视,他们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号,一味注重效益。比如,就有一些教育媒体,号称关注“弱势群体”,展现给观众的却总是残缺人士,将他们的伤口暴露于世人。 还有一些谈话类节目,为了节目制作的顺利,将所有的过程都安排好了,甚至台词都背过。谈话并不一定都需要真实,艺术表演就是表演出来的,但它已经告诉观众了,这是假的。欺骗观众不仅仅违反了媒体制作的科学性原则,而且是对受众的不尊重。

因此,现阶段加强人文精神仍然值得媒体传播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建设人文精神面临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学术界一直高度关注人文精神,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多层面、多视角的研讨,对人文精神的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者虽因角度不同各有侧重,但基本都认可追求理性、强调自由、实现终极关怀的特质。比如,袁伟时把人文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否定神和神学对人的束缚;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亦反对人性在物欲中汩没;谋求个性解放,建立人际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宗法等级关系及与其相应的意识形态束缚;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朱立元把人文精神概括为:对人性的全面关怀,对人的全面价值尤其是精神文化价值的格外关怀;不仅给予现实关怀,而且予以终极关怀的思想观念。自媒体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对话语权、舆论权的控制,赋予普通大众舆论自由、表达自我的权利,体现出对个体的充分尊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自媒体的特有属性及其信息传播特征,使它对当下的人文精神构建呈现出全面的挑战。

个人主义与价值引导的矛盾。在自媒体的语境中,个体民众以极低的成本、极简的方法参与到社会舆论的形成中,并得以畅所欲言地表达个人观点,是个人主义的生动呈现。但是,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导致大量非科学、非理性的觀点和知识进入传播领域,且因为其“圈子化”的传播途径,更具隐蔽性、煽动性。

三、科技期刊增加人文内涵的必要性

科技期刊以刊载科学研究、技术成果为主要内容,贯穿于整个科技活动始终,既是龙头也是龙尾,因而科学世界的特征很明显地被带到科技期刊的内容中来,存在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而精神层面相对缺失等问题,这在社会需求不断发展的今天,已成为影响科技期刊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1、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需要提升可读性。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形成属于实用型而非理论型,呈现出注重实用效果而忽略理论系统的完备性,这种实用性又导致科学的经验直观性,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播,注重科学的物质价值与功利价值,强调只有科学认识才有意义,一切人文文化在认识上均无意义。然而在知识丰富多彩的今天,这样的内容必然是单调的、生涩的,居高临下给人以教化感,可读性也随之降低。因此,积极拓展办刊思路,适当融入人文内涵,于细微处体现出人文关怀,自然成为改进科技期刊办刊方式、提升期刊活力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要更上一层楼,争取更多的读者,扩大影响力,必须克服固有的缺陷,在突显其科学价值的同时传承人文精神,在坚守其严谨态度的同时发扬人文关怀,使科技论文、科技报道具有人文品格和人文色彩,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样的科技期刊才会有亲和力,才会使读者阅读时有愉悦感,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读性大为增强。

2、科技期刊有责任承担起增强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任务。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科技期刊在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同时,增加科学思想的传播、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弘扬正气、摒弃邪气、构建正确学术氛围的需要。一段时间以来,学术不端行为使得学术气氛混乱,学术作假、论文抄袭、成果剽窃此起彼伏。作为科技界的风向标,科技期刊有责任肩负起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净化学术风气的责任。不要认为人文内涵可有可无,它可以从思想上维护科学的本来目标和价值,维护正确的学术生态环境。可以肯定,人文精神对科技工作者品格、人性的自我完善是不可替代的,明确社会责任、端正科学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是从事科技活动的基础,也是科技期刊的责任。

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提升人文导向作用,既是科技期刊提高自身可读性,扩大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价值的需要。

结束语:由于认识角度不同,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归入两个不同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分裂的,互不相干的。事实上,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互渗互促的,因此,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科技期刊通过注入人文内涵,可以弘扬科学世界的人文精神,展示科研工作者的美好思想品格和行为作用;通过发扬人文关怀,可以与作者建立牢固的编作关系,为打造品牌期刊、提升期刊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基础;通过借鉴国外名刊的办刊理念,可以拓展办刊思路,为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创造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人文精神[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

[2]陈宝安.科学评价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从一篇学术不端文章引发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5,7(14)

[3]许阳阳.当经典阅读遇上自媒体时代:关于《罗辑思维》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5(5)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科技期刊新媒体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