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实现乡村振兴
2018-01-02姚海萍
姚海萍
摘 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湖县是"鱼米之乡",传统的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2017年建湖县被列入江淮生态经济区,这就意味着本地区农业、农村的绿色健康发展被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十九大;乡村振兴 ;农村
“农,天下之大业也。”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连续十多年来,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聚焦的都是“三农问题”,足可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明确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建湖县是“鱼米之乡”,传统的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是这里的支柱产业,据2016年的普查统计,建湖县约有34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8%,足可见乡村振兴对于建湖县的整体发展、全面小康的重要性。2017年建湖县被列入江淮生态经济区,这就意味着本地区农业、农村的绿色健康發展被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建湖乡村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长足发展。虽然农业的发展依然是以个体承包为主,规模化的农场尚在发展过程当中,但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经向现代化、机器化迈进了一大步。2017年全县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4.48万亩,总量占比达22.5%,比上年提高3.8%;新发展专业大户560户、家庭农场102家,建成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上冈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恒济镇建成全国最大的池塘循环水养殖基地,县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科技孵化园、克胜蜻蜓农服创业基地被认定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智慧农业”加速发展。探索开发“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农产品网上销售、大数据市场分析、生产智能控制、质量可追溯等方面广泛应用,在全市率先建成拥有“六大功能”的县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全县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38万亩,智能农业应用比例达16%,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节约成本20%以上。
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康居工程、农路提档升级工程、水利重点工程三大工程齐头并进,不断推动乡村面貌改善。2017年建湖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家、省级康居村庄2家。全县拆除改造农村危旧房屋6833户;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68公里、桥梁204座,疏浚农村河道600条750万方,新建改建泵闸站312座,实施高标准农田15.8万亩。
二、当前建湖农村存在的部分问题
城乡发展差距拉大。我们首先看三组对比数据:“十二五”期间,建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万元、1.6万元,分别增长9.1%、1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万元、1.7万元,同比增长8.2%、8.9%;而到了2017年则分别为3.2万元、1.8万元,增速为8.2%、8.8%。由这三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都在稳步的增长,而且农村地区要比城镇略高一点,但这种优势在慢慢减少,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
乡风文明发展相对欠缺。现在建湖县对农村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农业发展和村容改造,对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较少。在当前广大农村,除了部分被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如恒济镇的建河村、九龙口镇的梅苏村等,大部分农村都缺乏基本的文化设施,农民艺术文化发展停滞不前。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麻将扑克就是手机电视,农村的文化氛围十分稀薄。
农村管理中缺乏农民参与。农民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党的政策、动态关注较少,连一些和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都知之不详。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农民接受信息的途径变多了,但接受到的信息繁杂,难辨真伪,进一步加深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因为早出晚归,村委经常召集不到群众商讨村务,有重大事项,只能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而村民对本村的发展,大都扮演听从指挥的角色,建言献策、提出建议的较少。
三、补齐短板,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当前建湖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大致是集中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通过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的经济实力;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从而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但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布局,需要经济、生态、文化和乡村治理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当前建湖农村的发展显然偏重于经济和生态这两项硬指标,在乡风文明建设和加强乡村治理方面还略有不足。
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建湖县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农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据2016年统计公报,建湖第一产业增加值46.7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97.59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221.81亿元,同比增长10.6%。可见,相较于二三产业,建湖地区农业的发展动力略显不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财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要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的幸福家园。而政府需要为乡村的文化建设提供硬件支撑,为农民的文化发展搭建舞台。在当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发挥起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推动农家书屋、百姓大讲堂切实运转起来,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以往封闭的乡村逐渐走向开放。乡村之外的资本、人员和技术涌入乡村,改变了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推动了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但同时也给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治理有效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在乡村治理创新上加力,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监督、共商发展,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要按照十九大部署,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一是要有长足发展的耐心,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打好持久战;二是遵循本地区乡村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具有里下河地区特色的乡土文化遗产,实现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三是加强落实,有序推进,确保乡村振兴不流于形式,发展规划不停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