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考
2018-01-02赵向东
摘 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作为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渗透于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已经成为衡量农村城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建设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也必然制约着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同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需转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农民生态理念培育,提升农民生态文明意识。
1.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涉及人口、土地、产业等,是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聚,以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一部分农业用地逐步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具有以人为本、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传承文化的特点。所谓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理念,不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的实践活动,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利用并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在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合理需求上达到平衡的状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永续发展。
2.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国从城镇化探索到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被提到了一个历史新髙度,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和发展方向,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受关注。城镇化在改变城镇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整个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2.1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为主要戰略任务,保护资源环境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发生了重要变化。全国人大于 2008 年正式批准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环保在宏观调控和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功能上提供保障。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已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2.2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近年来,我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在全面推进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充分落实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并加快编制《土十条》。截止2015年,我国有已74个城市首批实施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全国二氧化硫、氨氮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预计也同比持续下降。
2.3生态环境文化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生态文化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我国人民已经基本确立了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了资源节约型的消费观念,并开始培育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化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生态文化的内涵不断的得到扩展,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到地方的传统节日和文化节日之中,生态文化节日得到大力的发展;全社会基本形成和树立了以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和善待生命为主的道德新风尚;全社会深入开展绿色系列活动,不断的营造环境友好型的文化氛围,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和文明消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2.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根据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制度先行。一方面,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越来越完备的政策制度;另一方面,针对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制度也在不断健全。早在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不断营造城市宜居环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纷纷出台了新型城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划。
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保立法方面仍体现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城市环保立法比较重视,而对农村的相关方面比较疏忽,对城市司法案件的处理比较多,但对农村的司法处理案件比较少。监管体系不健全,从而缺少专门的监管机构,社会对农村环境的重视和监督程度也不够,出现责任时各个相关部门总是互相推诿,无人负责。
3.2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当前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依靠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业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在农业生产中,超出标准用量的几倍使用,以此来提高经济作物的收益。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每年大量的秸秆在田地里直接焚烧,大量的 CO2或者有害气体直接排入空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3农村的土地污染状况严重,城镇建设用地无限扩大
根据 2014 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农村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利用率低,加剧了我国耕地的污染,使得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了破坏。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种植和放牧过度、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衰退,土地的流失严重,对耕地面积 18 亿亩的最低红线产生了威胁。 同时,为满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大量农业人口在城镇聚集,城镇建设用地在无限扩大。大量对农业耕地和农民宅基地进行征用;地方政府将城镇硬件设施建设单纯地作为业绩指标,大量修建大广场、大马路、高档别墅区等不满足地区实际需要的建筑,使得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大并被浪费。
3.4農村水污染途径不断增多,水环境恶化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企业的排污量也逐年增多。这些被排放的污水中含铅汞等有害物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影响。我国的水污染事件每年都在增多,被污染的江河多达70%。农村的畜牧业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排泄物,以及过量使用的化肥随雨水流入到江河中造成大面积的水体富氧化。而我国仍有很多农村的饮用水得不到保障,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一些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遭到污染,甚至濒临灭绝。同时,地表硬化,雨水下渗量减少,污染水源流入城镇河道、湖泊后,导致城镇水体的污染,加剧水环境的恶化。
3.5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污染加剧,规模养殖排泄物污染严重
受制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生活污废弃物丢弃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亟需改善。随着城镇化的推动,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量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以及产品的包装的使用,如一次性塑料袋,由于难以分解,回收利用率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严重污染着农村的生态环境。畜禽养殖是农村地区发展致富的一个快速手段,规模化养殖逐渐在农村地区日益兴起,由此所导致的牲畜粪便肆意倾倒堆积,严重危害着农村的生态环境。
3.6大气污染严重
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到我国废气排放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有数据分析得出,当城镇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工业废气排放量也会随其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的废气排放源自于工业和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施工扬尘污染、二次污染等。这不仅恶化了城镇大气环境,而且对于雾霾治理雪上加霜,加重民生医疗负担;同时,各种污染企业从城市逐步向小城镇和城市周边及农村蔓延趋势严重。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考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城镇的文化理念作为意识基础,通过提升政府、企业、公众行为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价值观和发展观的转变,从制度建设、监管方式等方面创新城镇生态文明的治理方式。
4.1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理念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新型城镇化需要完成几亿农业人日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作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主体,城镇居民是生态城镇的直接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认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城镇建设的好坏程度,而行为方式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支配。若没有居民生态城镇的意识文化,就没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硕果。因而,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培养居民生态城镇的意识。
4.2进一步増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传播力
生态城镇的宣传工作,不仅仅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口号响喊,而应当让城镇居民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于生态城镇乃至整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主体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方面,要保障宣传对象的全面覆盖,将公众、企业、政府均纳入对象范围,増加环保教育投入,建立免费环保教育课程,普及全民的生态城镇知识。另一方面,扩大生态城镇的传播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新媒体力量,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报道生态城镇的理念和文化,将新闻舆论效果和城镇环保事业有机结合,采用活动与竞赛的形式,推动形成一种能够明确定位、功能上可以互相补充、覆盖面相对广泛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
4.3进一步扩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政府和国家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术界进行理论探讨就可以完成的,而应该是在国家和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行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居民生态城镇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意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让城镇居民在切实的行动中体会生态文明,提高对城镇生态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认同度。在新型城镇化中,生态企业、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家庭是构成生态城镇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的渗透,动员全社会共同为之努力。
4.4进一步改变传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
农民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培养农民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的良好的生态意识,需要不断的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一方面要制定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具体教育内容,改变过去脱离实际情况,内容陈旧单一的形式。过去的生态教育主要是围绕着环境保护这一方面展开的,但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发展,出现的新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保护环境就能解决的。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宣传发展以科技为主的绿色农业,引导农民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农药化肥使用的专项培训,向农民介绍绿色农业的优势,讲解如何处理垃圾和使用农业机械化产品等。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来帮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生态意识观念,帮助他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有序的促进生态文明在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作用,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开展村村到户式的教育方法,扩大受教育的农民的范围,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教育。
4.5进一步推动乡镇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乡镇企业能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企业的发展理念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才能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会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用科技创新带动企业的良性发展。树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保宣传力度,改變过去依赖资源、盲目扩大只为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发展观念,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在企业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企业家商人要转变思想,成为有着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推广范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企业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乡镇企业要科学布局,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开发不盲目开采,改进技术,从而改变过去的浪费严重的现象。加快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的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走一条效益和生态共赢的道路。
4.6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利用无线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对农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极大的扩宽影响的渠道,增强宣传的效果。开发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 App 软件,让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预防病虫灾害的最新知识,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处理分类等环保常识。通过广播电视向农民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帮助其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帮助其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大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利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生态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张占斌,张孝德,樊继达.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4]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赵向东,男,汉族,1982年6月生,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甘肃省科学技术厅2018年软科学专项《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天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CX1ZE0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