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趣于弦缘韵于声

2018-01-02景作人

音乐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戈尔作曲家乐曲

景作人

摘 要: 2018年3月30~31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成功举行了一套连续4场,共耗时近11小时的小提琴“马拉松”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套非常规的音乐会,在这套音乐会上,林戈尔所作的《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由“川音”及“川音乐团”的30位小提琴家联袂演奏。音乐会场面壮观,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先例。

关键词: 小提琴独奏音乐会;《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林戈尔

中图分类号: J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3 - 0017 - 04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03

在世界音乐史上,一个作曲家在短短数月间,连续创作62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且每首都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音乐性,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有一位名叫林戈尔的作曲家就真地完成了这一壮举,创造了一项实实在在的世界纪录。2018年3月30~31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一套连续4场,共耗时近11小时的小提琴“马拉松”独奏音乐会成功举行了。这是一套非常规的音乐会,在这套音乐会上,林戈尔所作的《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由“川音”及“川音乐团”的30位小提琴家联袂演奏。音乐会场面壮观,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先例。

林戈尔是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协理事、四川省音协副主席、成都市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且在多年的小提琴演奏事业中有所建树。谈起此次创作,林戈尔直言他放不下对小提琴这件伟大乐器的挚爱,期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实现为这件乐器奉献巨作的理想初衷。为小提琴这件乐器而献身,为创作小提琴音乐而奋斗。这个誓言,最终在《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中得到了实现。

林戈尔这部作品共分4部分:一、《琴思》(26首),二、《琴趣》(12首),三、《琴韵》(12首),四、《琴缘》(12首)。采用音乐会练习曲、音乐会变奏曲、音乐会随想曲的形式写成。这是一套完整的、记述作曲家心中“思、趣、缘、韵”的情感力作。

我此次作为“川音”特邀嘉宾出席欣赏了音乐会,听后对这套“马拉松”音乐会很有感触,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我本人作为一位弦乐演奏同行所怀有的自然心态。纵观全部《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我认为它相当丰富,相当宏伟,既有专业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一部功力与业绩并存的巨作。关于这部作品,我感觉作曲家在创作上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小提琴的歌唱功能

小提琴是一件极富歌唱性的乐器,它的音色之甜美,表现力之丰富,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小提琴最接近人声,因而有着“人声代言”的美誉。听完林戈尔的整部作品后,我第一时间发现,作曲家在面对小提琴这件乐器时,着重突出了“歌唱功能”的特点,他十分擅长以“咏叹”的方式来把握歌唱性,以变奏的手法来深化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出小提琴这件乐器如泣如诉、情意绵绵、沁人心脾的效果。

我在现场听到,很多首乐曲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将一个富有民歌性的旋律,在小提琴的四根弦上自由流动,且通过把位的高低变化而不断进行呈示和发展。这种充分利用小提琴的音区、音域,将抒情化旋律进行深化处理的方法,直接反映出作曲家对旋律表现手法的娴熟掌握以及在小提琴身上的合理运用。

旋律的展开、变奏、深化,是小提琴歌唱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手法,而这一切在林戈尔的笔下,都被自然地、顺畅地“镶嵌”在小提琴技术的规范框架内,从而达到使这件乐器在完整音域内体现出丰富音色的歌唱效果。

二、技术的合理化与丰富化

写作小提琴音乐,掌握乐器的技术性能和表现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林戈尔曾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因而熟悉小提琴演奏技术是不言而喻的。从这场“马拉松”音乐会上的作品来看,他对小提琴新老技法的掌握烂熟于心,已经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

音乐会中可听到,林戈尔的每一首乐曲都有着技术上的专业特点。无论是练习曲类型的乐曲,还是变奏曲和随想曲类型的乐曲,作曲家对小提琴技巧的使用都显得非常丰富而合理,其中双音(三度、六度、八度、十度)、和弦、分解琶音、泛音、左右手拨弦等技法,不仅在多首樂曲中随处可见,且都运用得十分自然、流畅,效果非常突出。而这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六度双音的大量使用,可以注意到,在林戈尔的这套曲目中,几乎每一首都出现了六度双音,它们与乐曲中歌唱性的主题及各种技术组合相衔接,既体现出了音响的丰厚效果,又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且在一定程度上“隐约”出现了复调效果的些许痕迹。

熟悉小提琴演奏的人都知道,六度双音的演奏具有相当难度,尤其是连续的、高把位的大小六度转换(小六度需要内外手指“挤”在一起),其音准和音质很难把握,如若作曲家写得不合理,演奏中必定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效果。然而林戈尔所使用的六度双音,演奏效果非常柔和丰厚、协调自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正的“行家”笔法。

三、乐风的表现和曲体的掌握恰到好处

林戈尔的《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中曲目均为无标题音乐,尽管作品的曲境内敛,但寓意却十分明确。熟悉林戈尔创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诗意盎然的作曲家,在他的旋律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歌素材,还有着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韵律。

林戈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近年来总共创作了4部歌剧(《卓文君》《薛涛》《杜十娘》《杨升庵》),且每一部歌剧的音乐中都有着涓涓情思与乡音乡愁,这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而特有的内心惆怅与内心纠结的流露。

无独有偶,如此的诗意境界,同样渗透在《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中,且产生了同样的艺术聚变。观众从这套曲目中,不难听出一位巴蜀人内心割舍不断的乡恋情缘,感受到在思、趣、缘、韵方面所蕴含着的无限诗情和丰富画意。

创作小提琴独奏作品,特别是无伴奏作品,曲体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林戈尔在他的《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中,将练习曲、变奏曲、随想曲的曲体运用得相当灵活,很多地方都在基础和声的框架下进行了大胆的旋律扩展和技巧变奏。如丁铌演奏的《悲切的中板》、袁源演奏的《机警的中慢板》、李开祥演奏的《亲切的中板》等,都有着大型随想曲的浪漫式展开手法。而一些年轻演奏家演奏的多首主题变奏曲,亦同样在曲体上有着鲜明的表现特征。

创作是一种奋进,是一种攀登。林戈尔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心中拥有着一个很高的目标,而他则一直将追求这一目标作为自己奋进和攀登的实际行动方向。从这套曲目中可以看出,林戈尔在创作中仔细研究和借鉴了大量世界经典实例,如练习曲、奏鸣曲、随想曲、协奏曲等,人们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展巴赫、克莱策、罗德、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克莱斯勒等世界前辈大师的影响痕迹。

林戈尔的这部小提琴巨著,在我国的小提琴音乐文献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无论怎样说,这都是我国作曲家在专业实践领域中的一大成就,亦是我国所有小提琴工作者的一大福音。

四、优秀的演出团队

此次,“川音”教师和“川音乐团”30位演奏家在现场的精彩演奏,可视为中国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又一创举,他们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都应该得到人们由衷的钦佩与赞赏。

“川音”教师袁源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这次的音乐会他出场最多,分别演奏了《琴思》中的《稍慢的中板》、《琴趣》中的《机警的中慢板》、《琴韵》中的《深情的中板》 、《琴缘》中的《深情的中板》。袁源的演奏音色与技巧都很突出,音乐的味道具有独奏家的个性。他的演奏很投入,风格上以浓烈和巧妙为主,4首乐曲均演奏得十分完整。

丁铌是川音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她的演奏气质好,技术娴熟,面对气势宏大的作品有着突出的表现力。此次她演奏了《琴思》中的《热烈的快板》和《琴韵》中的《悲切的中板》。这两首乐曲充分展示了她沉稳的演奏定力和大气的演奏风格。尤其是《琴韵》中的《悲切的中板》,她的演奏恢宏庞大、幅度宽阔,浓郁的音乐与流畅的技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感染力。当晚那首乐曲她演奏得无懈可击,精彩的表现令现场听众不禁连连叫好。

李开祥是川音管弦系主任,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在此套音乐会中两度出场,分别演奏了《琴思》中的《圣洁的慢板》和《琴缘》中的《亲切的中板》。李开祥不愧为名家,他的演奏经验丰富,技艺全面,一上台就带来了一种充满自信的“气场”。人们可以清晰地听出,李开祥的演奏与年轻人的演奏有很大区别,音乐上的深刻、技术上的成熟、风格上的体现,都有着丝丝入扣、從容不迫的感觉。尤其是他演奏《琴缘》中的《亲切的中板》,其音乐的细腻和情感的浓郁,都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炽热的、融化般的感觉,听后的确令人钦佩不已。

除此之外,青年演奏家王楚、王飞、赵子瑜、栗晋川等,也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对于一部新作品,人们总是寄予更多、更大的期望值,这是十分自然的。而林戈尔这部小提琴音乐巨著,更是受到了小提琴同行和作曲同行的一致瞩目。

五、值得借鉴和改进之处

我本人亦从事过多年的小提琴演奏,对于这项艺术,无论从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有着一种出自本能的欣赏直觉。我在结束了两天的欣赏后,除了对作品的全貌深表感慨与赞赏外,心中也产生了一些想法,现在此作为建议提出,以供创作者参考。

(一)作为一部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作品,这次呈现的版本稍显冗长,由于这系列作品几乎是同时创作,每首乐曲之间的风格较为雷同,表现手法亦有重复之感。在今后的演出中不如适当做一些精简,从中选出48首作为两套曲集,如此使作品更加富有特点和价值。

(二)整套曲目慢板和中板较多,精致的快板较少。在有些曲目中,缺乏慢、快、慢的曲式对此。

(三)技巧表现过于集中于左手(双音、复调等),缺乏右手清晰明快的技巧弓法(如“无穷动”式快速跳弓、上下连顿弓、上下抛弓等),使音乐在表现上显得不够鲜活、灵巧,气氛上亦略感沉闷。

因此,为了一部小提琴精品的诞生,也为了作曲家林戈尔所创作的伟绩,我特此提出以上的建议,并由衷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作品今后的修改与演出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趣于弦,缘韵于声”,《62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集》既是一部倾诉衷肠的小提琴音乐诗歌,又是一部开创先河的小提琴音乐文献。它凝聚着作曲家的情怀与希望,浸润着川蜀大地的精髓与风情,它的天资灵气,必将成为人们心中的情感寄托。衷心希望林戈尔教授这部辉煌的巨著历经磨练,最终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中的经典杰作。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猜你喜欢

戈尔作曲家乐曲
长大可当作曲家
警犬戈尔吉
爸爸的微笑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悲伤的乐曲
爱的诺言
猫咪成长史
作曲家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