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2018-01-02李俊敏
李俊敏
摘 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校的选拔考试,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适应将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信息能力;培养策略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生物学科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中,高考生物考试的能力要求中明确解读了学生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并且指出,学生还应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高校的选拔考试,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适应将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将这种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栏目,就为我们训练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決问题能力提供了重要素材。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 分子与细胞》《必修2 遗传与进化》《必修3 稳态与环境》《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四个模块中,共有“资料分析”三十余个。其中涉及的类型有: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类型,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等;②与课本主干知识紧密联系的类型,如,“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等;③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心法则的发展”“促胰液素的发现”等。
这些“资料分析”中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图文、表格和曲线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对其有效利用,通过训练、引导,最终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2页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教师应该领会编者意图,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问题,如,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怎样长成了一个胎儿?为什么手指受到刺激手会缩回来?手指受到刺激你除了缩手还会觉得痛,缩手和疼痛哪个先发生?用这些问题扩大学生思考的空间,再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到有效信息(下表)。
解读考纲时,我们注意到其中的能力要求——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这就意味着,高考中题目和答案出现的内容未必都是课本中出现过的,这些信息可能来自刚刚提供给考生的课外材料中。实践中也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命题以文字、图形、表格、曲线等形式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对学生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首先,学生要准确地从课外材料中获取各种有效信息,然后能综合分析处理信息。这又给教学提出了警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将考纲中要求的能力扩展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例如,2014年新课标II卷4题,将某植物的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下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答案选D)。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本题考查的是细胞渗透吸水与失水这个知识点与分析坐标图的能力。认真读题后,发现题中的文字描述主要为柱形图服务,新信息蕴藏在图中,所以首先要对图形进行分析:图中纵坐标是实验前/实验后长度的值。考生可以把图形转换为:
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细胞吸水与失水相等,细胞大小不变
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细胞失水,图中的a、b、c点为此种状态
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细胞吸水,图中的d、e、f点为此种状态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考查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否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如上的图文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学会对题目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完成图文信息的转换,把题干信息迁移到所学的知识上。
又如2017年新课标II卷6题,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多对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题干的信息比较多,我们可以对题干的文字信息进行以下的转换:
可以比较直观地推导出:决定黄色的基因型为A_B_D_,A_bbD_,aa_ _ _ _,
决定褐色的基因型为A_ddbb,决定黑色的基因型为A_ddB_,再进一步对选项进行排除法判断可得到答案D。
该选择题看似信息量大,文字描述复杂,但是如果学会把文字信息转换为图示,直观地理解和思考,这能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解题效率也会提高。
新信息如果出现在图形、曲线或表格中,容易引起考生注意,是不容易遗漏的,如果新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对学生来说往往会更难,大量的文字描述会吸引考生注意力,有效信息往往会被忽视。
例如:2014年新课标I卷30题(节选),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变快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未发生改变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分析题目中的新信息:“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其含义是,没有人为的干预,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最后也会出现荒漠。而在本题中设置了第一个空,用“人类活动”分散了考生的注意力,在答第二个空时,考生就容易忽略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干中明确出现了新信息,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但是在分析题目和答题过程中并不会使用到,属于无用信息,学生也应该有甄别的技巧。
例如:2017年新课标I卷31题(节选),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血浆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增加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降低 。
在读完题干后发现了新信息:“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在(1)和(2)中,重新提到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继续阅读并回答问题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到新信息,无论是何种渗透压,如果只关注水分的改变,那么对溶液渗透压的分析都可以回归到我们教材中的理论——水分子由低渗透压溶液向高渗透压溶液移动;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
通过这些实例,教师应对平时的审题训练更加重视,要教会学生通读和跳读,通读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跳读可以让学生快速获取关键词(句)等有效信息,也能及时排除干扰信息,把对题目的分析转移回到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上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考試大纲,对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不仅仅为了在高考中取胜,更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会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董玮.“资料分析”对高中生获取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