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应用思考
2018-01-02王叡汪涛
王叡+汪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要平台,综合近些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成果,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在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课如何应用,从而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环境 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任何外界的客观事物都是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后发挥作用的,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若想达到最初的目的,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心理环境。而人的心理中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各部分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也就构成了个体的心理环境。因此,面对如何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课时代性和感召力问题时,作者认为应该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这样有针对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虽然目前军队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可以借用地方近些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做出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要以刘达临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最初的研究代表。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进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也日渐增多。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中的新兴名词,其本身的定义在研究中就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争议。从目前现有研究成果看来,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倾向于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指的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情绪、情感状态。[1]如林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环境的建构》[2]、孙昌军 张春潮的《略论高等院校心理环境及其建设》、边素贞《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蒋晓蓉的《营造健康心理环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等都在文章中提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含义。但是作者认为个体的心理环境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不能将情绪情感作为单独的要素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必须要联系个体其他如认知、意志、个性等的心理内容,共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以及怎么样定义。在这一点上,本人更加认同郭英敏,闵仕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解读》[5]、易小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心理环境探析》以及成敏《心理环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等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定义与内容的研究,他们是在沈国权的基础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所包含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仅包括情绪、情感心理环境,还包括认知环境 、意志环境 以及个性特征环境。在本文中,也将主要采用郭英敏、闵仕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含义,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相关规律提升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途径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指导实践,综合以往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中,研究者都提到了关于如何优化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途径。综合起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科角度出发,提出关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看法、建议;第二类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优化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第三类就是提供些综合性较强的举措,兼顾各种学科知识。
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出发研究对策建议的主要有陈超、陈刚等人,研究者主要单独进行研究,或者是在提出综合性对策建议时从教育者角度描述问题。如陈超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及优化》是在心理特点基础上,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提出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及成敏的《心理环境: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研究都是这一类。
而关于第二类建议举措的研究者较多,也更加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做相关思考。如林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环境的建构》分别从学生视角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认知环境、渲染大学生情感环境、磨练大学生意志环境的优化途径,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探寻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知识的培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愉悦的情境等方法。关于林裴提到的学生视角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在易小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良心理环境探析》研究中有更为详细的描述。边素贞的《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几种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情绪、情感和理智的矛盾;愿望、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提出更加具有心理学特点的建议,如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使学生群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咨询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知识的培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设身心愉悦的情境等。任军、彭世良在其《营造优良心理环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中也表达同样的观点。
关于第三类的研究者主要有王红玲、何慧星以及薛林月等人。王红玲的《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研究》就提出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些综合性建议,而并不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途径。何慧星、薛林月的《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及优化》是结合新疆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及新疆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和党在民族地区的基本政策、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良好物质、精神环境等方法。而陈刚《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环境》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做了一定的描述之后,从工作队伍、载体、激励机制、方法等四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
[2]林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建.[D].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