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多角度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2018-01-02隋丽华
隋丽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出原因之一,出于看到我国已有教育方式高分低能现象的惨淡局面!为扭转这样的局面,在教学改革中不断的提出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改进。物理教学也不甘落后,在物理新課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使每个学生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如何打造出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物理课教学,是我们物理教师要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生活化物理思维 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 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技术应用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我们的教学设计方向为基准,以我们的课堂实施实践为手段。在我的课堂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渐渗透培养。
一、保持与学生生活有根本的联系,初步形成生活化物理思维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初都会觉得物理难学,抗拒心理严重。为克服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物理之初,以提高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为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做好铺垫。物理学科看似高难,却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挖掘每节课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待事物正确的和错误的一些认识,制造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系列的问题,展开启发式教学,例如放大镜学生大多数认为就只会使物体放大,教师设疑提问你认为通过放大镜你看到什么样的像?教师不点破,留下悬念发给学生放大镜,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答案。当他们发现与自己的认知不同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便自然的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无形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长期把这样大量生活中的实例带到课堂中,学生会产生物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随时就会想到看到的这个现象会不会应用哪些物理知识呢?养成经常提出为什么的习惯,也就为形成了物理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合理情境,突出物理探究,加强物理思维培养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想去探究解决是前提。其中面临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家里面做的少,经历的少,平时也不太注意观察,生活经验缺失,对于已有的现象,大多数孩子想让他们做出合理的猜想也是困难的。基于这样一个局面,通常我采用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景,在视觉直观的刺激下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然后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有思考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课上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教师要合理放手有效引导,逐步让学生每节课每个探究活动都有价值的思考,不是乱玩乱动,要动的真实有效!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先设计情景让学生比赛,用凸透镜在白板上找出灯丝的形状,根据不同位置的学生会发现有不同大小的像,学生会在现场感引导下,很容易就会猜出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教师换用焦距更大的凸透镜让学生体验,物体距透镜相同位置的时候,发现像又会发生变化,这样逐步引导学生猜想可能还与焦距的有关。在这些合理的情境铺垫下,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每组分别在屏上找出不同特点的像,记录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根据数据特点去逐条的总结规律。这样下来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对数据有处理能力,形成归纳总结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更能综合的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培养创新思维加力。
三、构建物理模型,培养物理创新思维
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入手,对于学生已有成型的概念中,去引发学生对于难理解看不到的知识形成模型构建。促成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例如水压和水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利用它们类比电压和电流学生很容易理解,轻松会化解难点,直观有效。在杠杆的学习中,为树立杠杆硬棒中“硬”的概念,通常用两个外形看似相同的棒,一个是钢铁材料制成的,一个是用泡沫塑料制成的,对比去撬动较重的物体,结果塑料棒会折。让学生对杠杆模型有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推动下,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创造是在做中获得,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一个信息,所有的发明创造也无非是物理模型的体现,让学生有敢于动手的意愿。
四、突出物理知识在社会技术领域的应用,渗透学以致用思维
我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走进物理——用理性研究物理——用物理指导生活。我们在教孩子的同时,就要告诉孩子们学习物理的最终极的目标,就是学以致用,知识创造价值。不是为了把知识学到手证明自己知识渊博,更主要的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更好的为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社会生产等各方面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在不同的课型中,基本都会向学生拓展各种与社会科学密切有关的应用,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一节课中向学生展示无影灯,x光检测疾病,杀虫灯等应用。在浮力应用学习中,除了向学生展示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同时还向学生渗透用盐水选种等等各方面的应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到日常生活实际,大到社会生产生活都和物理密不可分。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对学生物理思维培养,在每节课每个细节设计中,也在我们物理教师不懈的坚持中,坚持做下去,就会发生我们所期待的改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