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及其影响探析
2018-01-02刘锋
刘锋
摘 要: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服务具有使个人和社会共同受益的双重特征,这种特征独立于其它服务型产品,对于高等教育服务管理体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性特点出发,对其影响进行了探析,对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服务体制,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 双重属性 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学府逐步引入了教育服务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之下,高等教育正在从公益性事业走向具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和消费领域。在经济学的范畴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属于高校本身所有,因此高校不能和企业一样,真正拥有人才的使用价值,在人才市场中,高校与单位之间也不是一种供求关系。在这个层面上,类似于“高校的产品是人”之类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1]。
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在高校管理和服务的概念中,不能够把人的属性物化,僵化管理方法,降低服务质量。归根结底,学生的求学动机就是为了提高其人力资本的价值,获得在社会中的良好的劳动回报和社会地位,学生缴纳学费等费用,目的就是通过高校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改善其作为劳动力商品的质量,因此,高等教育提供给受教育人的,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学生通过高校提供的较高质量的服务,将其内化成自己作为劳动力资本的价值。[2]。
一、高等教育服务的内涵
1.高等教育服务的概念
上节中笔者提到,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当下,经济和市场的许多概念也逐步渗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高等教育机构也逐渐认识到,高校提供给受教育者的其实是一种教育消费,是一种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获得经济、社会、生活多方面组合型收益的活动。有研究认为,高等教育服务即在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既有的教学资源,达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锻炼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构建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体系的效果。
2.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特点
高等教育服务除了具备服务型产品的基本性质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只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服务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理解高等教育服务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高等教育服务管理。
(1)无形性
教育服务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服务,其生产者是一线的教师,他们通过输出脑力和体力,面向学生传授其知识和其它技能。这一过程是无形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也就是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效益,都是难以精准衡量和描述的。
(2)同时性
同时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教育生产和消费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生产和消费是不可分离的。
(3)双重性
这里的双重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双重性。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在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而准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具有社会和个人均可受益的双重性。从个人层面而言,通过高等教育使个人价值上升,获得更加可观的报酬和利润,;从社会层面而言,更多的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进入市场,能够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因此高等教育服务是具有“双重性”这一特殊性质的。并且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才的素质也会随之提升,带来的溢出效应会使得其服务的社会效益远超个人效益,这是高等教育服务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高等教育服务“双重性”特征的影响
1.高等教育服务需求的双重性
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性”即对于个人和社会均有受益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在需求方面的双重性。需求的双重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个人对于受教育的需求。在社会层面上,为了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各个部门和行业都对于人才的专门性和劳动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都有影响;在个体层面上,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本身为了提升自身劳动竞争力和满足精神文化学习的需要,个体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和生活观念均对其有所影响。在这两个层面上,“双重性”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服务方面,还反映在需求主体方面。
2.高等教育服务供给的双重性
由于需求决定供给,因此服务的双重性不仅能决定需求的双重性,也能通过需求的双重性进一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在供给方面的双重性。仍然从社会方面和个人层面来分析,在供给教育时,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本身对于自身受教育内容的需求,通过教师传授和硬件配备达到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发展和成长的目的;一方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要保证供给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氛围相适应,满足社会对于不同行业人才的均衡需求。因此在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面,高校应当全面考虑到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求。
3.高等教育服务衡量标准的双重性
高等教育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人和社会均能良好发展,而衡量高等教育服务的标准并不尽相同。教育质量的评判并没有准确量化的标准,但是衡量角度主要还是从受教育者与社会两方面出发。《教育大词典》中指出,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水平,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水平,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从一般性(社会标准)到具体性(个体标准)两个方面来定义了评判教育质量的主要方法。一般性质量水平的要求是由国家和各部门的需求来决定的,具体性的培养水平则主要取决于个体及用工单位的评价。这种在衡量标准上的双重属性也是由需求主体(社会与个人)的双重性所决定的。
三、正確领会高等教育服务“双重性”特征的意义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服务的“双重性”特征,有助于高校根据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规律,构建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方针,对于形成合理且高效的高等教育服务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需求与供给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低效性,一方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发展,一方面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和高校必须从本质出发,通过合理的评估和调研,形成科学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转变过去既有的一些经验性的判断和做法,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和多方面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教育机制,从而同时满足个人、社会双重主体的需要,实现个人、社会、和教育机构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俊学, 胡大鹏. 试论教育服务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供求研究[C]// 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 2008.
[2]陈士俊, 孙妍, 王梅. 高等教育服务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高教管理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2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