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集体游戏中合作与竞争及其关系的观察研究

2018-01-02侯淑乔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幼儿

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借鉴黄人颂对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模式和T.Orlick的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及其变化的划分类型,对幼儿园集体游戏中3-6岁年龄阶段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及其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并依据游戏情境中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 集体游戏 合作与竞争

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社会化研究较为关注的内容。在早期相关研究中(Deustch,1949),幼儿竞争行为通常被视为阻碍、破坏性的,促进幼儿合作就要消除、抑制竞争。然而,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竞争可谓是无时、无处不在,幼儿作为未来的成人和社会人,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正当竞争的能力,是幼儿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必要保障。对此,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园集体游戏中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及其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并依据游戏情境中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供参考。

一、研究过程

1.被试取选

采取整体抽样法,在郴州市S幼儿园随机抽取小、中、大班幼儿各25、30、35人,共计90名幼儿。

2.研究方法

采用事件取样法,对幼儿在园的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中幼儿的合作与竞争行为进行实录式观察,当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时,采用笔记、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观察资料,全方位地呈现出真实情境中幼儿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对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游戏背景、类型、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并展开研究。

3.研究程序

研究者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在正式观察之前,通过与师幼进行交流,建立基本的信赖感和熟悉感。从正式观察日起,每天早上8:00至下午5:00,对幼儿进行为期总计7天的观察,全面、真实地记录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集体游戏中合作与竞争行为的表现方式。

二、结果分析

由表2至表4可见,在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背景中,最多的为角色游戏,占47%;其次为音乐游戏,占37%;占比最少的是体育游戏,为16%。其中,幼儿合作行为出现频次最高的游戏背景依次排列是角色游戏,占52%;音乐游戏次之,占41%;最后是体育游戏,占比仅为7%。而幼儿竞争行为出现频次最高的游戏背景首先是体育游戏,为14%;其次是角色游戏,占12%;最后是音乐游戏,占比10%。

经过统计与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是因为该地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大多以户外游戏为主,教师并不以专门组织幼儿的游戏为目的,主要是要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宽敞的户外环境中,自由地放松身体,达到锻炼与健体的效果。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有时教师会组织幼儿玩“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有时就不会组织游戏,让幼儿自由活动。幼儿游戏处于阶段式、片段式的状态,游戏的纪律性和组织性都不怎么强,所以可供观察到的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相对较少。此外,由于游戏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幼儿行为较少受教师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会因为抢占游戏场地、抢夺游戏玩具而发生破坏性的竞争行为。

而该园的角色游戏是以区角游戏和教学游戏为主要组织形式,前者强调给予幼儿一定自主探索的空间,后者更看重教师对游戏的组织性,教师始终没有离开教室,对于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教师能够适时、适当地介入,作出及时的回应。幼儿即使出现竞争行为,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更多是促发幼儿的良性竞争。可见,竞争是幼儿合理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幼儿合作目的达成的有效方式。

三、案例呈现与分析

1.“抢玩具”行为

户外体育游戏时,要求小班幼儿组队接力拍皮球,前面的幼儿拿起皮球拍三下,才能够传递给后一个幼儿,最快传递完的幼儿获胜。小班幼儿超超和凡凡所在的队伍都需要皮球,同伴请求他们去拿皮球,而操场一边的皮球却只有一个了。这时,超超先拿起皮球,对凡凡说:“我先拿到皮球。”凡凡很不高兴:“我们两个人一起来的,我也要皮球。”超超不肯给凡凡,于是凡凡就去抢,撞倒了超超,但没有抢到皮球,超超准备起身,想要动手打凡凡一下,这个时候,老师及时赶了过来,要求凡凡先把皮球还给超超,告诉凡凡待会去其他地方拿皮球给他,凡凡嘟着嘴,很不开心:“我才不要你帮我去拿皮球了,我就要这个,这个是我的。”

幼儿在2-3岁就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从小班幼儿超超的行為来看,拿到皮球不仅是因为游戏需要皮球,还因为先拿到皮球能够让超超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进而转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没有及时拿到皮球的凡凡,因为这种“失败”的体验,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没有得到满足。小班幼儿此时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在进一步发展,幼儿需要和同伴合作来问题,但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相对欠缺,时常导致合作的中断与失败。在该案例中,凡凡的最初目的是希望拿到皮球,但他在行为上,却没有采取冷静沟通等其他相对容易被他人接受的方式,换位思考能力弱,不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凡凡选择抢夺超超手中的皮球,这种不恰当的行为不仅撞到超超,而且还会激化幼儿彼此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加制止,容易引发攻击行为,造成幼儿之间的冲突。而当教师来到两人身边,作为一位协调者,给出建议后,凡凡不理会老师,只要超超手中的皮球,这是由于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第一反抗期”的结果,这种“执拗”的现象通常使得他们拒绝成人的帮助,有时还会以身体的反抗来表明自己强烈拒绝的态度。总体说来,基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可通过户外体育游戏来帮助幼儿强身健体,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不加以明确要求,让其自主地进行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减少游戏的竞争性,以免引起反效果。

2.“好孩子”心理

在今天的“点心店”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琳琳扮演餐厅服务员,欢欢扮演客人。欢欢主动告诉琳琳:“我想吃水果口味的蛋糕。”琳琳从“糕点柜”上看了一下,对欢欢说:“没有水果口味的蛋糕了。”欢欢听到琳琳这么回答,很失望,回答道:“那我也不知道自己买什么了。”教师今天在开展这个游戏之前,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服务员帮助客人买到他想要吃的点心,欢欢和琳琳发现他们还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向老师求助,老师建议让琳琳再去叫一位同学做“烹饪师”,在厨房里现烤水果蛋糕,琳琳和欢欢马上采纳了老师的意见,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游戏任务,老师表扬了琳琳和欢欢,她们很高兴,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endprint

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相比小班幼儿,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不仅合作意识增强,合作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能够通过适当的语言回应同伴的需要,选择与玩伴合作以便完成任务。在该案例中,欢欢在角色扮演中,她作为“客人”,能够主动地提出要吃水果味的蛋糕,具有主动沟通的能力,说明中班幼儿不仅有主动合作的意愿和倾向,还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中班幼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情感变得更加稳定,情感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相对减少,能够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能够逐渐区分出“自我”和“他我”。其中,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中班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关注教师、家长这些成人是怎样评价和看待他们的,尝试营造一个“好孩子”的形象,希望自己成为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游戏中,琳琳和欢欢在没有完成游戏任务时,他们选择了向老师寻求帮助,他们能够尊重教师的意见,意识到教师在经验和能力上能够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当老师提出他们觉得可行的解决方式后,琳琳和欢欢依照老师的说法,不仅游戏顺利完成,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她们感受到老师喜欢自己的聪明、好学、懂事,由此在老师眼中树立的“好孩子”形象让他们得到了心理的愉悦。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合作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同时,开始渴望竞争,在竞争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的重要性。在大班幼儿玩“拾麦穗”的音乐游戏中,可以看到,幼儿游戏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大班幼儿协调合作与竞争行为的能力较高,能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来实现良好的合作与竞争,以顺利完成游戏,争取游戏获胜。此时,大班幼儿能够遵从教师的要求,按教师的计划来实现彼此的合作,保持正当竞争,他们不仅会自我监督,看看自己是否能够遵从游戏规则和教师的要求游戏,同时也学会观察其他幼儿的表现,看看是否有人按照要求来游戏,并将这种监督意识演变成一套现实可行的常规规范,成为大班幼儿彼此共同约定并要求遵守的内容。另外,大班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在逐步增强,不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大班幼儿也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反对不当竞争。随着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大班幼儿会集体反对恶性竞争,以伤害其他人正当利益为代价的竞争行为,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指责。

四、反思

通过本次观察研究,发现大、中、小班幼儿在集体游戏中合作与竞争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总体而言,小班幼儿在集体游戏中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合作技能相对欠缺,容易出现不合作、消极竞争的不良心理;中班幼儿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开始将自己的合作行为与他人评价联系起来,尝试营造“好孩子”形象,但如何进一步地正确使用竞争,来更好地促进与同伴集体游戏中的交流与合作,他们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大班幼儿更加擅于处理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他们幼儿集体游戏中合作与竞争行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显著增强,能够观察其他幼儿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并自主给出建议和评价,具有自我反思与监督的能力。然而,由于观察的时间和条件所限,本次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需引起重视。

第一,集体游戏适宜性的把握。考虑到园所条件和个人研究能力所限,仅仅选择了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类型的集体游戏。但在教育活动中,这三种游戏的开展,与理论上的指导是有差异的。比如通常成为规则性游戏的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反而教师很少机会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体育游戏开展的时间短、不连续,主要以自由活动为主,因此,难免会影响观察的结果,同时,本研究仅选择较为典型的事件进行实况情景的记录,因此,如何全面、详尽地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对此进行更为科学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二,家园合作促进幼儿游戏的价值。集体游戏中,幼儿面临的不仅是同伴、教师,其实一个很重要的人力因素,也应该包括家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除了在园学习与生活,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与家长一起度过的。家长怎样引导幼儿进行社会交往,对幼儿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要培养幼兒良好合作意识和水平,让幼儿学会正当竞争,养成讲公平、有秩序、合理竞争的能力与习惯,应该让家长多多加入到幼儿园集体游戏中,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力量,使幼儿在模仿中逐渐成长,懂得学会竞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学会合作,尊重他人和自己。特别是小班幼儿,此时处于“叛逆”与“执拗”的高峰期,而且刚上幼儿园不久,和教师、同学都没有形成比较稳固、熟悉的关系,要特别强调集体游戏中家园合作的价值,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侯淑乔(1992— ):女,湖南安仁人,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