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的痛点及改进措施
2018-01-02龚芳
龚芳
摘 要:毋庸置疑,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社会地位不算低。可是这并不代表这个职业没有属于自己的痛点。但是,由于身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们的痛点又各有不同。笔者长期从事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这一类型教师教学中所面临的尴尬和痛点有着自己的感悟,本文就将对此进行阐述并提出已经在进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专业 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艺术类专业是指美术,舞蹈,表演,摄影,播音与主持等专业。一般来讲,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较于大文大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弱一些。而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底子则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基础存在着普遍远未达到中学教学目标的情况。由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小,于是针对这个群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哪怕是2016年教育部最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没有对这一群体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具体要求。这一切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教师也有着与其他层次和类型院校老师所不能理解的痛点。[1]
一、教學对象所具备的英语水平和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相去甚远
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高考文化分数普遍不高,英语分数更是普遍偏低,远远低于及格线。这一分数很能从直观上说明他们没有完成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任务。但是,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任务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也是教与学中一组最不可调和的矛盾: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可是他们却被要求完成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
二、教学成就感不强
由于教与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直接导致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让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不强:
1.到课率偏低。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当然是不及专业课的,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学习英语对于其自身发展与未来就业帮助不大,与其专业也没有直接联系。此外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偏低且教材难度又超出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所能接受的上限,这导致学生根本看不懂大学的英语教材,课堂上也犹如听天书一般,长此以往,当然会失去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对于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本身自律性就不强,学习的态度较差,其结果就是,会有学生选择逃避,拒绝去上课。到课率偏低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2.课堂沉闷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其英语基础薄弱,对于英语课缺乏兴趣,自控能力又较弱,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很短,很多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发呆。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很难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毫无疑问,不得不唱“独角戏”的教师面对着沉闷的课堂,会感到强烈的挫败感,没有任何的教学成就感可言,甚至有时候会开始怀疑课程存在的意义。
三、教师的语言磨蚀现象极为严重
教学相长,长期面对英语水平偏低的学生,教师自己的语言水平也不可避免的会下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偏低,作为老师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于是,教师只能减少英文的使用频率,上课时以中文为主。缺乏必要的语言输出,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随之下降。
同时,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教师不得不简化所讲授的内容,降低课程的难度系数,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同样不可避免的会下降。[2]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面对学生产生的大量的语言错误,教师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干扰,这也同样会导致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退步。
四、改进措施
痛则思变。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成就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笔者所在的学院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更换教材,寻找适合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材。过往使用的教材有以下几个问题:1,难度系数偏高;2,以通识教育为主,未能与艺术专业相结合,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们选用了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艺术类大学英语》,目前使用情况良好。
改掉以往大小班的上课模式,全部按照自然班上课,缩小了班级规模,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活动。
加大平时成绩的在期末总评中的权重,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设置适合学生水平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2]应国丽.艺术类英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