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革新

2018-01-02胡毓轩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革新艺术设计

胡毓轩

摘 要:艺术设计教育就是培养社会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最终让学生能够为社会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设计作品。因此,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安排,无不遵从这一原则而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艺术设计教学至今仍然未能摆脱美术教学而自成体系,致使大多数职业艺术设计院校依旧重复着老套路,即采用美院式艺术类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以至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变得不知所措起来。综合近几年来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经历来看,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革新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214-02

一、大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中发现:授课教师的授课形式落后,不能结合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学识补充。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授课教师在这个时期一般是讲解一些诸如素描、色彩、速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会掺杂构成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就觉得灌输了“知识”,对学生和学校都负了责。殊不知,这类刻板的知识灌输对学生完成基础与艺术设计的过渡以及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此外,授课教师对单一“素材”的重视,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引导,致使基础课和专业课脱节,造成了基础课重技能轻创意。鉴于艺术设计作品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以及对观众吸引力的影响,部分授课教师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现,教学开始偏重于“技术”层面,使学生认为能制作出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就是能力。这一做法直接导致学生观念的偏颇,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消费者,忽视市场,更加忽略了对设计影响最甚的观念和思维。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一切又要从头学起,最终导致出现大批在设计行业中的滥竿充数者。

二、行业现状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革新带来的新关注点

现阶段,艺术设计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在这个行业中,存在着许多未经 “正规训练”的杂牌军,他们没有多少艺术设计理论来指导实践,更别说接受系统的基础学习,诸如素描、色彩、构成等。他们只是在“干中学”,“学中干”,依靠实践在先的这一条路在艺术设计行业游刃有余。

当然,我们必须给学生正确指出:没有理论做指导的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成功也具有侥幸的成分。但这些情况的出现,恰好可以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革新的新关注点——失败给人以深刻的教训,面临挫折与失败后往往会去思考,会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革新

如今,“创意产业”已被人们熟知。让创意人才的供应跟上发展的脚步是我们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去不断地探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创意產业离不开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极其强调“思维训练”、“创意表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也一样。根据课程特点,通过不断地对“艺术的思维”进行实践,不断地创新“艺术的表现”去领悟和感受当代艺术设计的各种可能性,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在注重吸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形成创造观念的基础上,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进行引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让学生攀上一定的审美高度,直接把学生带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最终达到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起到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的目的。

以上这些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的从业者探索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革新。

(一)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借鉴中外文化,吸取丰厚的艺术营养,让学生形成“艺术的思维”

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可见,观看、想象与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并且“观看”排在最前列。每个人都能看见东西,但不能说明每个人都会“看”东西。

对于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研究,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典范。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看什么,怎么看,看后能留下什么印象,能得到什么启发。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通过基础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如何认知“艺术”,创造“艺术”。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育,它培养的是艺术设计各专业设计的基础。作为教师,不能生搬硬套以往的教学模式,刻板的与相关专业结合以体现“革新”。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曾提出“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因此,在注重借鉴中外文化而形成创造观念的基础上,教师更应注意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是为专业设计服务的。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概念就有了新的含义: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创新的表现;不再是目标式教学,而是感性认知的发生和发展。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明暗”、“色彩”以及“构成”作业,这种单一性的训练很难完成学生对造型、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更不用说赋予作品内容、形态、造型以及思想和想象。运用线条、色彩和各种不同的工具来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是设计师创作之前的首要表现语言,是设计艺术的基础,也是专门服务于设计生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设计师的思维符号。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再现,而是一种提炼和升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想象力“异想天开”,让学生学会围绕主题,恰当地运用象征与夸张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生活体验和形象储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艺术形象的联想和构思设计。

(三)以当下学生为中心,探索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现今社会已步入了重个性与创造性的时代。教学观念要更新,要避免思路狭窄,要把知识面拓宽,引导学生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意性思维作业。从以上观点出发,教师可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课题,并融入专业应用课程内容,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个性与特点正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优点,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课题,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中的各项规范与限制。在团队合作与责任的同时 ,让学生大胆而又有目的的尝试创造的乐趣,并可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课题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不要因为学生不符合自己的标准而加以否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问题甚至应用课程的问题都隐含在教学之中,在课题完成的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教师自身的“更新”

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甚至残缺,不能引导学生建立科学而灵活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科学而全面的知识体系,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而随时调整和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授课教师丰富的学识与科学的授课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灵活又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身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上,时刻自我提醒,不断“更新”。

四、结语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可能,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本人在此希望广大艺术设计术教育界同仁们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不断积累经验,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建立一个生动活泼、实用、科学的新体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革新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