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研究
2018-01-02李丽丹张逸歆
李丽丹+张逸歆
摘 要:伴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媒体作为生成舆论、影响舆论和控制舆论的重要媒介,已成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获取资讯信息的主渠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意识形态
一、新媒体下高校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后就一直非常注重教育和宣传,长期在全国高校积极宣传和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近几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同时与之同步发展的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内涵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增加了很多顺应时代要求的内容。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 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上述重要论述既为新时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努力使高校领导干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力组织者,使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上下互动,形成合力,努力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健康、科学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研究的创新点
1.思路创新
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名辅导员,必须顺应社会 形势,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学会用学生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力争使辅导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观,这样便能给学生以崭新的感觉,为正能量的传递打下基础。
2.语态创新
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改变我们的语态习惯, 不唱高调,不用“假大空”去宣传理论,而是用学生的话讲学生的事,充分遵循学生心理与需求,特别是在 新媒体平台上多使用符合新媒体的语言,从而塑造出辅导员自身独有的亲和力,让学生能够并愿意接近你、和你沟通交流,这样才能让辅导员在潜移默化之中多使用一些积极的词汇和语言,最终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
3.内容创新
因为要使辅导员工作有所创新,思路是主导、语态只是辅助,而内容才是核心,只有内容积极健康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参与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全力配合,然后在与辅导员共同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之余,获得自我认同感。因此,要想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信息就要在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上下工夫,想办法增强宣传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对在学生中传播的一些负面内容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区分本质和表象,以培 养学生用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的能力 。
三、新媒体下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
1.强化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监管的绝对领导和核心地位,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及党建、学生工作人员对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水平、调查分析能力、洞察预判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共青团队伍及学生干部骨干培养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组织保障,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培养大批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加强互联网宣传及大学生思想引领队伍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魅力,在历史继承中不断整合多元的社会文化思想,创新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以弥散性的方式“吸引”和“同化”纷杂的文化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及理论自身的大众认同,从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导向性。[1]
2.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及安全建设的教育引导意识和宣传主导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作为新阶段、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旗帜,以理论自觉带动行动自觉。高校应占领大学生新媒体舆论制高点,利用网站、微博、微信、飞信、QQ、贴吧等各级各类网络宣传渠道,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由于参与者众多,价值观念多元化,动机复杂,真假难分的信息会严重地影响了权威声音及主流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疾呼,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及思政队伍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顺势而为,高举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旗,主动地占领新媒体的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思想动态及关注热点,结合当下的舆论热点及社会事件,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易于认可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掌握微博等新媒体话语权,发出响亮的“主流声音”,宣扬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加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力量。高校应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营造 意识形态建设良好氛围。[2]
3.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络新模式,拓展意识形态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是网络媒体信息化浪潮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认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对意识形态从传播观念、体制到内容、方法进行创新,重视网上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建设,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科学规划,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新媒体传播新理念,构建开放型、参与型和回应型新媒体传播新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引导、服务学生的“人本理念”,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强化监督、依法管理的“法治理念”。高校宣传部门及管理人员要创新话语体系,遵循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和认知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抢占和控制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明晰性,明确地、自信地、理性地向大学生表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特征的国家意志,构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框架”、概念体系、语言形式。加强内容创新,将经典理论用新段子表达,将新理论讲好、讲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感、现实性;重视基层党团组织在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的创新作用和骨干作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引导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endprint
4.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及监管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防范意识,总体把握国内外意识形态趋势,筑牢思想防线,加强网络预警及监控体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职权责制度、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机制、校园网络安全评估机制,制谣传谣惩处机制,信息沟通制度和理论学习制度,加强审批制度、督导和应对机制等安全建设制度体系,学校党委宣传部门应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专门负责对高校内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新媒体舆情的监管,从而对校园网络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和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舆情,对网络新媒体言论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封锁过滤和监控,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及引起社会恐慌者,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流、主体地位。推动高校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使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传播积极向上信息和文明理性表达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阵地。[3]
四、新媒体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难点
新媒体的发展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虚拟性、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等也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其负面影响决不能忽视。
1.新媒体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以往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来源于教育者的讲授以及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其内容经过层层过滤和筛选。在新媒体环境中,其传播具有超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开放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間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使用空间非常自由,方式灵活多变且不易控制,传播内容丰富多样但良莠不齐。因此,新媒体成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领地。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甚至是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等利用新媒体进行大肆宣扬,输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2.新媒体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近年来流行于社会哲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话语一旦形成,人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特定规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型式和话语系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诸如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现象都通过网络的“扩音器”作用宣泄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心理,引发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大大加剧了这一态势。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等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宣传、渲染多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代表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念、各种思潮以及一些负面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乘虚而入,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从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深深地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3.新媒体威胁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欧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在思想战争中输掉,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对外援助以及文化纽带都将无济于事。”美国政治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认为互联网已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新媒体时代,中国和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趋激烈和复杂化,英国社会学家约翰·B.汤普森曾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虽然大众传播不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唯一场所。”在高校,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浏览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各种信息,西方国家也利用新媒体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言论和信息、渗透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甚至煽动种族主义和宗教仇恨,并以潜移黙化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随时发布着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言论,混淆大学生的视听、腐蚀他们的思想,严重威胁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4]
参考文献
[1]张一,罗里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2]陈第华.新媒体境遇中搞笑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5).
[3]邹积英,陈志娟.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动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4,(4):100-101.
[4]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 [J].吉首大学学报,2010,(5).
作者简介
李丽丹(1981- ),女(满族),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管理办,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