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重之花在我们心中绽放
2018-01-02张启美
张启美
我们常说,教师要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是得煞费苦心。
有一次在七班上课,正当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课时,我发现坐在第四排的女生-王莹,好像往嘴里塞了一个类似薯条的零食,并偷偷地吃了起来,同时还目不转睛地盯着桌洞,我假装没看见,继续讲课。然而她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往口中放入了第二个,我毫不客气地说:“王莹,站着”。她倒也没有反对,面无表情地站了起来,我则继续讲课。上完课后,我把王莹叫到讲台前,我问:“王莹,你吃东西了?”“吃了。”“为什么吃?”“饿了。”“上课允许学生吃东西吗?”“不允许。”“那你为什么还吃?”“没忍住。”“你真饿了,让家长来给你送吃的?”“不用。”整个过程中,她都用一种泰然自若的表情,目光一直与我对视,那种神情昭示着“我饿了吃东西不对吗?就吃个东西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我就吃个东西,你能把我怎么样?”见她丝毫无半点悔改之意,我只好拿出杀手锏-班主任来,“既然你饿了,那让班主任给你送吃的吧。”听我这么说,她终于垂下直视我的目光,“不用了,老师,我下次不吃了。”听她说完,顿时,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原来打败她拒不悔改神情的,不是我义正言辞的说教,而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班主任”。这件事也的确是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才得以圆满解决。
回到办公室后,我仍感郁闷,难道我批评她不对吗?于是晚饭后给同事打电话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她听完我的讲述后,对我说:“你面对学生的错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你只是让学生按照你的思路回答错误的原因,而不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回答犯错的理由。假如你换一个问话的词语和顺序,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似懂非懂地挂断电话后,心中倍感困惑,批评个错误还分角度?一针见血的质问和罚站不是最有效的吗?在七班一直是这种处理办法:莫涵溜号,罚站;朱梦林睡觉,罚站。表现好的座位里站;稍有不满教室后站;言词顶撞门外站;屡教不改办公室内战。难道他们不接受这种批评的方式?
后来,偶尔又读了一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故事的名字叫《机智的台阶》。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位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下有垒起的石头,他一看就知道这是徒弟违反寺规,趁着禅师没在家的时候跳出寺院玩乐去了。正在这时,老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知道是徒弟回来了,于是他躬下身体,趴在石头上让翻墙的徒弟踩着他的背下了墙头。徒弟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着的是师父的脊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拍着他的肩膀平静地说:“时间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无痕——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化解矛盾时,老禅师宽容大度的教育机智令人叫绝。同时,我们也对老禅师巧妙设台阶以唤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钦佩。讀完故事后,恍然有所悟,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问题,改变一下思路,尝试一下。
无独有偶,又一个周五物理课,孙金旭也趁我不注意吃了个薯片,我瞅了他一眼,摇了摇头,他立刻停下来,认真听课。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饿了?”“嗯,早上没吃饭。”“怎么没吃饭?”“妈妈早上出门了,我和爸爸起来晚了,没吃上饭。”“到学校没吃点儿?”“来不及了,只忙着交各科作业,没顾上,就上课了。”“没坚持住,怕听不好课,也怕肚子咕咕叫,被同学听见。就偷偷吃了一点。结果被你发现了。”说完这些,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那你吃的时候什么感觉?”“担惊受怕,怕被你发现,只想着趁你不注意多吃点。“结果呢?”“你讲的什么也没注意听。所以后面题也不会做,还是被你发现了。”很后悔的样子。“以后怎么办?”他很诚恳地说,“老师,我以后上课不吃东西了,吃不好还耽误听课。争取下课吃。”一次愉快地谈话结束了,他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也没费一枪一弹。原来,批评可以这么轻松愉悦地解决。到底是什么使得这次批评与上次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想想面对同样的错误,我只是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学生,饥饿导致听课效果不佳,适时补充能量,未尝不可。平时上课口渴之际,也端杯而饮。而且也没有与他们针锋相对,罚站并加以训斥,而是引导他们找到犯错的根源,让他们自我内省。这样既让他们认识到错误,也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又让我们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三赢,事半功倍。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也应该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机会吗?人总是爱面子的,学生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人格尊严,尤其在伙伴面前,他们的人格尊严表现得尤为强烈。况且人无完人,成人都要犯错误,何况学生?马克思曾经说过:“青少年犯错误就连上帝都可以原谅。”教师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他会伤害学生的尊严并让学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去批评、惩处,而应该像甘心给徒弟当台阶的老禅师一样,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轻轻走过去,把食品放回桌内,同时用手拍拍她的肩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我们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内心的共鸣,燃起他们走向新的希望。
教师培训中学到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了前四个需求之后,便会追求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尊重需求是人一种很重要的需求,我们作为老师有被学生尊重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满足了尊重需求后,学生就会自主进入第五类自我实现需求。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段很流行的话:“鱼对水说:‘我流泪了,可是你看不见,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但是我能感觉到,因为你在我心里。”很多时候,学生就像鱼,我们老师就像水,学生们可能看不见我们心里的想法,但我们只要真心的去关爱他们,他们一定能感觉到,因为他们在我们的心里。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 就让尊重之花在我们心中绽放,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心灵,争做教育的智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