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写作团队中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

2018-01-02赵星夙张萌于梦彤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赵星夙+张萌+于梦彤

摘 要: 本研究以实践共同体为理论指导,采取质性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写作团队中随机选取一组共四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展开为期八个月的跟踪调查,探究英语写作团队与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四名成员进行观察、录音访谈和成员日志反省分析,结果发现,在包括线上阅读交流、成果展示、师生—成员点评的团队环境下,四名成员不仅调动已有英语写作及表达的知识储备,而且完成可观的疏漏弥补与对更多英语表达习惯的内化拓展,获得对英语思维的认同。

关键词: 英语写作团队 实践共同体 英语思维认同

1.引言

西方国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对双语/外语学习者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实现从结构主义至建构主义,从“语言性”结果至“非语言性”结果的取向转变,并提出了“工具型”“融合型”两种学习动机。但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多借鉴西方的二语和认同理论。故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以研究者自己或学术共同体内的外语教育实践为实证依据,试图发现并解释英语学习对学习者认同的影响(秦晨,2008);部分研究人员着眼于华裔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或从初、高中的青少年角度进行身份认同的研究。其次,一直以来国内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研究多关注“语言性”行为,即分析语法、词汇、结构等知识性的获得,对学习者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非语言性”行为研究有限。另一方面,近年来,研究者逐渐融入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开始重视外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时社会文化环境对自我和他人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基于Lambert提出的有关双语发展与自我认同改变的理论——社会心理模式(the Social Psychologyical Model); Schumann的濡化模式,即社会与情感两种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主要因果关系。(李玉影,马可利,2008)综上,本研究即试图弥补上述不足,借助我校外国语学院开展的英语写作团队为社会文化背景,随机选取其中一组共四名成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个月的跟踪观察,研究英语学习者在团队中认同的获得。指导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四名成员获得何种认同?英语写作团队在认同获得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个案研究方式,对随机选取的英语写作团队中的四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为期八个月的跟踪观察。

2.1研究对象

研究伊始,即第一次团队活动开始前,研究人员从英语写作团队名单中随机选取英语专业大二学生Y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团队开展的模式,在活动中期加入Y所在小组成员W、G、M,三人同为

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此外,研究选取的四名研究对象对英语表达的认知各有差异,研究最终分析四人在经过英语写作团队的系列活动后各自获得的英语身份认同情况。

2.2数据收集

我院开展的英语写作团队活动主要包括三部分:线上阅读交流、PPT制作与展示、团队教师事例讲解与讨论。根据活动开展进程,研究共采取三种方法完成对原始资料的收集:观察、录音访谈、研究对象日志反省。具体收集过程如下:

(1)日志反省:研究人员分别收集了四名成员寒、暑假线上阅读交流内容并由研究对象于假期结束时提交日志反省(寒暑假各一次)。团队活动结束时交付最后一次日志反思。

(2)访谈:对四人寒假返校首次PPT展示完毕后进行访谈(PPT修改前),在四人针对团队教师提出的意見进行修改,完成二轮PPT展示及组内、组外成员交流评价后进行访谈(PPT修改后),最后于团队活动结束后半月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

(3)观察:实地观察团队活动中线下师生-成员交流反馈,着重团队“实例讲解”活动期间成员间的交流评议(共三次)。

2.3数据分析

根据个案研究特点,本研究中的研究问题随四人的参与情况不断调整,故研究人员边收集原始资料边进行分析,以实现对研究问题的补充。针对本研究,我们选取录音宝和NVivo两种软件,前者将录入的音频转成文字(皆交由研究对象检查以确保转录信息无误),后者则完成对收集的访谈及其他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分析。由于质性研究的结果不具有许多量化研究的“普世性”,而是在特定情况下用特定方法对研究现象做出一种解释,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归纳提取、抽象出支撑本研究的模型,见图1。

3.发现与讨论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张淑华,李海莹,刘芳,2012)。落实到语言学习上,即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社会互动情境下发生的,第二语言首先是作为互动的社会符号而存在的,经过内化才逐渐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符号,成为个体的言语能力(钟建军,陈中永,2007)。本研究中,四名研究对象最终在英语写作团队中获得对英语思维的认同,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3.1优越感、自信心的建立

由于英语写作团队开设时间与英语系写作课开设时间交叉,建立优越感与自信心是Y将团队获得内容延伸至写作课堂上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表现。活动前中期各小组自行选定团队学习用书章节并准备PPT制作与讲解,且由于团队活动前期至中期有暑假相隔,师生、成员前期以线上交流阅读章节为主,线下活动开设时即完成PPT的第一轮制作展示。这一阶段的线上交流多围绕阅读章节中的英语写作方式进行讨论,研究对象在日志及对其PPT制作与展示(修改前)后的访谈里指出:

“我会有一种优越感。课上会练议论文。有时候课堂上会有同学的相互交流,许多同学都会对文章的开头做铺垫,但是因为我们在团队学到更多,所以就知道外国人写东西很直接,开头表明论点。所以有时候会觉着同学这样写有些幼稚。”

但紧接着又指出:

“中国人写东西讲究中庸,对一个问题比较温和,都可以。但是外国人一定要有自己支持的那一方,老师也说过他们观点明确。所以我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尽管有时候觉着两个都可以,还是会选取自己倾向的那一方。”endprint

从上述回答中可以看到,经过前期的团队活动,Y开始有意识地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Y在写作课堂上写作时,运用到的英语思维与教师的讲解产生共鸣,对此种英语表达方式产生认可,从而建立优越感和自信心。但从第二段话可知研究对象认为在团队中接触到的英语写作方法是正确的,尚不能理解这种英语写作思维的原因。获得英语思维的认同即实现英语思维的内化,使之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由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出下述两项具体问题:

(1)研究对象在英语写作团中是否实现英语思维的内化?

(2)如是,在获得英语思维的过程中,写作团队发挥了什么作用?

3.2英语思维的内化

我们对四名研究对象的日志反省进行分析,并截取四人各自在不同时段对同一话题的访谈内容进行对比,发现四人均获得不同程度上的英语思维认同,既体现在原有知识储备上,又表现在对新知识的接纳。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通过对作者责任制和读者责任制这个观点的探讨,我们对英文写作方式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感受,不仅仅加深了对英语写作模式的印象,更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了解到外国人的思维是什么样子的,这对我们用英文写作是一大帮助。(Y)

我覺得加入写作小组之后写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啦,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段每一个段落,我应该去写一个什么样的构架。不会说我拿到这一个作文题目以后我不知道要写什么。(G)

我觉着我做的那部分,包括老师的建议让我印象很深,会在写作文的时候加入名言典故,让作文丰富一些。还有逻辑上。之前自己写作的时候虽然强调逻辑,但写的话,逻辑性还是不大强。但是在团队活动里,老师说事例、同学的点评,就是逻辑,像连接词、转折词都会注意,我觉着这是转变最大的地方。(M)

对于写作这个方面我觉着首先要让你的受众看懂,不能奇形怪状的,也就是要遵守英语写作的规则,不能只顾着表达自己,要在对方明白的基础上表达自己。(W)

从上述四人访谈回复中可以看出,在PPT的制作过程中,每个人负责同一章节的不同部分,即每个人有同样的知识范围,但从他们的总结可以看出,四人获取的侧重点皆有出入,不仅解决了各自加入写作团队之处存留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对自己负责的章节内容的理解巩固,同时在团队互动中吸纳了个人在PPT制作中忽视或其他成员负责的内容。与加入英语写作团队初期的情况对比,四人都不同程度地获得英语思维的认同,实现英语思维的内化。

3.3英语写作团队作用分析

研究对象在英语写作团队中的活动流程可由下图表示。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英语写作团队开展的每一项环节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writing,阅读、PPT、写作事例点评最终都着眼于或师生,或成员间的交流,团队提供的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与珍妮·拉弗提出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在本质上多有谋和:正是通过与组里其他成员分享信息经验,成员才能相互学习,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Lave & Wenger 1991)在本研究中,交流点评是英语写作团队发挥作用的关键。

以PPT的制作与展示环节为例。第一次PPT展示后,团队老师、团队其他成员都对研究对象做出反馈。Y、W、G、M各自对自己负责的PPT内容进行了反复的修改。访谈中,提及对PPT重复修改的原因,四名研究对象都对师生-组内成员交流予以肯定,W则提到展示环节团队其他成员的建议反馈。下述是截取的部分访谈内容:

老师其实挺注重这个汇报的,这方面,一开始没有什么要求。到后来是有个整体的,要求每字号、色彩,然后不能照着念要自己能说出来,然后反正就这样要求的,然后后来我们就做出来以后,老师说因为我们需要讲给新生嘛,但是学生对这本书不是很了解,所以就我们在讲的过程当中不能说according to this book,然后不要说太华丽的辞藻,我们就讨论换成简单易懂的单词(Y)

跟自己组里的接触比较多一点。一般是老师给我们指出问题,我们在组里讨论怎么写,怎么分工,一起讨论自己负责的部分的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之类的。哦,跟组里的同学还会一起做展示用的PPT。(M)

在Y、M的日志反省中提到的团队教师的指导是第一层交流,四人同属同一理论的不同章节,假使在各自准备负责的内容时所获得的英语思维为A,则在与团队教师的交流中针对各自的薄弱环节进行讨论,获取了知识B。

在G、W的日志反省中,成员间的交流对两人的影响较大。分别提到:

我们在私下里小组成员互相听讲,分析了哪些是关键的哪些是不关键的,我们最后才完成了整个ppt。我觉得进行写作小组培训的时候非常受益的一点就是我可能不会把这一本书全部看完,在其他小组进行ppt的讲解的时候,我们是在听是在理解,然后听讲的是他一个精华的部分,所以说我们对这一本书就做到了一个整体的把握。(G)

我们还分析一下写作的基本技法和规则,会有事例展示,然后我们来点评。不过我觉着这些点评让我了解到别的同学对写作的看法,包括PPT展示也是,大家观念有时候完全不一样,我就能换位思考,想想别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想,他想的哪里不对,我怎么做避免这些问题。(W)

从G、W在访谈里的回复中可以看出,G、W提到的成员间的交流,即在接收到团队教师的建议后,小组间成员的讨论及来自其他组成员的反馈为二、三层交流。Garold Murrayd等人在研究中提到:实践共同体里存在一项基本要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成员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相互交流,分享信息,不断深化学到的知识技能(Garold Murray,2013)。虽然四人各自负责章节的不同部分,但并不能实现全部熟练掌握,在组内或组外的交流中,研究对象会自行从更有经验的成员那里接收信息,补充对应薄弱的环节,反之亦然。在将自己的认知与从成员那里得到的信息进行比对整理后,研究对象又能获得各自的英语思维C。endprint

本节主要以PPT的制作与展示为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流是整个团队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核心环节。英语写作团队将“语言性”与“非语言性”的认同获得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论是阅读还是每个小组各负责一个章节制作PPT都是“语言性”获得的过程。团队以交流为介,阅读分享、团队老师给出的建议、小组讨论、事例讲解时每个人抛出自己的观点,研究对象因此将不同的观点融合到自己的理解中,发现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获得对英语思维的认同。

4.结语

个人身份认同的获得离不开社会环境,在本研究中即团队教师的意见、小组成员的讨论、来自其他成员的点评共同构成交流。Amr ELShaer提到:在小型实践共同体内分享经验技能有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研究产能。(Amr ELShaer,2016)加入英語写作团队之时,四名成员的知识储备各有差异,而在交流中研究对象每进行一项活动都在或加深对已掌握内容的理解,或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在PPT的制作与展示中,建议-讨论的模式使研究对象不断重复加深对个人负责板块的理解。另一方面,如W所言,一个人学习如同闭门造车,个人理解有限,而在英语写作团队中,通过交流每个人获取不同的理解,更有效地强化英语写作的技能,获得英语思维,取得1+1>2的效果。

此外,本研究也可为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其他研究提供借鉴。一方面,本项目以四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较其他以“初高中学生”或“各学组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群体、研究方向。另一方面,研究顺应学科发展方向,即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同,将个体放入社会环境中研究。同时,本研究中的“英语写作团队”模式便于在各高校展开,研究以“英语写作”为切入点,立足在英语学习的一个方面,便于具体分析。其他研究亦可从“阅读”、“翻译”等方面开展。同时,以本研究为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又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设定写作方面的课程,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秦晨.从identity到“认同”:巴别塔的困境——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对象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2(02):100-104.

[2]钟建军,陈中永.多面体的一面: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化过程[J].心理科学,2007(05):1151-1154.

[3]李玉影,马可利.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变化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4):113-114.

[4]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5]钟建军,陈中永.多面体的一面: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化过程[J].心理科学,2007,30(5):151-1154.

[6]Garold Murray, Naomi Fujishima. Social Language Learning Spaces: Affordances in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6, 36(1): 140-159.

[7]Amr ElShaer, Gianpiero Calabrese, Diogo Casanova, Isabel Huet.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Engaging Pharmacy Students to Learn in 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nvironment[J]. Currents in Pharm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6,8(5):698-707.

本研究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434139。

通讯作者:赵 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