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表演专业嗓音训练课之探索

2018-01-02朱玲莹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戏剧表演

朱玲莹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戏剧表演专业“声乐课”瓶颈现象的分析,遵循课程与教育学论对学科建设方面的有关指导,对该专业的课程定位及相关的教学环节进行探索性的改革。从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特点,分别对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具体论述。旨在确立戏剧表演专业“嗓音训练课”的课程定位,从而在戏剧表演专业的舞台发声教学领域中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戏剧表演;艺术语言;嗓音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96-03

声乐课作为戏剧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与台词、形体、表演等基础课程更是相互关联、交互作用,但在该科目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争议。长期以来,戏剧表演专业声乐课的教学照搬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美声教学形式。毕竟作为拥有科学发声方法的歌唱形式——美声,已经把人类的发声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承袭传统的美声技巧的训练模式,对于需要培养能说会唱的话剧演员的戏剧表演专业来说,理论上是最大可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但由于戏剧表演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话剧演员而非歌唱演员,两者在理念的确立、课程的设置、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以及生源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区到。因此,单一地承袭声乐专业美声的训练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陷入瓶颈状态。据此,笔者尝试着对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课进行探索与改革,将单纯的"声乐课"改革成为多管齐下的“嗓音训练课”。以下,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遵循戏剧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嗓音训练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原理认为,课程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戏剧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话剧演员。在声音训练的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更注重学生的声音及语言的能力,以符合话剧表演的需求。因此。相比于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培养歌唱演员目标下所制定的单纯以“歌” 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戏剧表演专业的声音训练课程最终目的则着重于“说”。而“说”前提是要有好的嗓音,那么对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嗓音能力的训练,从而使之在表演过程当中能根据环境、角色、情绪等各种因素、对声音作出自如的控制,做好语言的最佳载体则是这门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总结归纳为声音宏亮致远、音色可塑丰富、嗓音持久耐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一)声音宏亮致远

戏剧由于其表演形式的直观性决定了声音表现的实时性。舞台上表演者的语言是组成戏剧的基础部分和重要部分。作为观众,听不清台词,不但阻碍了理解剧情,同时也影响了其审美体验。笔者在去日本四季剧团访问期间,曾听其创立人浅利庆太先生说过:“话剧演员首先要具有好的声音,这样才能让观众听清剧作家笔下的内容”。可见,作为一名话剧演员,其独白与对白不仅仅要让同台的演员听到,更要让全场每一位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剧情内容,进而获得审美体验。

(二)音色可塑丰富

一个好演员在舞台上应能做到形似、神似。而有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两鬓苍苍的老翁造型,但传入我们双耳的却是朝气蓬勃的少年声线,这不禁让人有些感观错位的感觉,对欣赏剧情也留下了一丝遗憾。《演员艺术与语言基本技巧》中提出的话剧语言的四大特点,其中的性格化特点则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掌握各种舞台语言技巧及声音造型等外部技巧,忌用一种固定的腔调去说各种角色的台词。因此,在嗓音训练课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控自己的嗓音,使音色可塑丰富,以致在表演过程中更准确地把握角色,真正做到形似、神似、声似,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嗓音持久耐用

这个目标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上理解。狭义的理解:一场话剧演出一般需要2至3个小时,每个剧目的上演少则7天多则数月。演员的嗓音能力必须满足这样高强度的演出需要。广义的理解:从一个演员踏上演艺之路,到其艺术生涯的终点,其嗓音始终能满足其表演需要。要在狭义和广义的两个层面要做到嗓音持久耐用绝非易事,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保驾护航,因为人本身作为发声体比起其他乐器来说更脆弱。

作为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的明确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正确体现。围绕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则培养方案进行拟定。教学总进度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理论上使学生明白发声原理,并掌握一些嗓音保健方面的知识在实践方面则要使学生清楚掌握自己的舞台基准音。第二学期使学生能够把握住声青调控过程中的音调变化与音量变化。第三学期使学生能够把握住声音调控过程中的音色变化;结合音调、音量、音色三要素,使之能够塑造不同角色的声音。

二、根据戏剧表演专业培养方案及学生特点,选择嗓音训练课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由于戏剧表演专业对于声乐课课程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其照搬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美声教学的课程内容。这种单一形式的、偏离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其教学成果也不容乐观。从生源上来看,音乐院校声乐专业招收的学生,在入学考试的时候,就经历了声乐、乐理、艺术基础理论等考核。首先,其嗓音条件就是万里挑一的;其次,这些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基础;第三,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樂理认知和音乐欣赏能力。因此,他们的音乐素养较高。而戏剧表演专业招生中,声乐只是作为很小的一项内容来考核,大多在无伴奏无定调的情况下清唱歌曲的节选,有的甚至清唱两三句儿歌。这样的声乐基础,让其在今后的声乐课中,用专业院校美声的教学形式来教学,无疑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同时也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声台形表”的学科关系来看,单纯的美声教学形式,短期内的教学效果往往得不到台词课老师和表演课老师的认可。面对这一情况,不但教师要付出无谓的劳动,被夹在中间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由此可见,当课程内容的选择随不明确的课程目标而偏离培养目标时,给该学科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基至会影响到戏剧表演专业的整体发展和提高。endprint

根据戏剧表演专业嗓音训练课的课程目标,同时根据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嗓音训练课摒弃了声乐课单一的美声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多管齐下的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功训练、声乐、朗读、嗓音保健这内容。

第一,基本功训练。气息,作为嗓音发声的原动力,无论在物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对发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中指出“生活中人的呼吸是自然状态的,其吸与呼的时间比为4:5,而艺术语言的吸与呼的比例要求则为1:20甚至是1:30”。由此可见,演员若想很好地进行艺术语言的表述,必须学会如何正确吸气和延长呼气的技巧。再者,在艺术语言表达过程当中,由于不同元音、不同辅音、不同音量、不同音调等所需要的气息量各不同,且普通话单音节多音素语言特性的存在,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些可变化参数下的气息控制,是需要大量枯燥的基础练习来奠基的。例如:(1)无音高的吐“S”来训练延长呼气的技巧;(2)由“a”母音到“a、e、i、o、u”5个基础元音的五度音程上下音阶一口气反复多遍的练习;(3)用舞台基准音一口气数数60/15秒、80/20秒、100/25秒、120/30秒……以此类推;4)在喊嗓训练“嘿(hei)、吼(hou)”的基础上,增加一(yi)、二(er)、三(san)、四(si)、五(wu)、六(liu)、七(qi)、八(ba)、九(jiu)、十(shi)这10个语音,从而丰富喊嗓中的元音练习的宽度。这些练习从一口气喊一个数到一口气喊十个数;从一开始的静态发声,例如直立、正坐、俯卧、仰卧等,到之后的动态发声,例如行走、小跑、跳跃等。

第二,声乐。之所以没有完全放弃声乐这一教学内容,而将其与其他内容穿插在一起,是因为声乐对于训练人的嗓音能力具有相当有效的作用。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在声音的表达中,按照自然到夸张状态的程度来排序,生活语言是最自然的,其次是话筒前的艺术语言,再是舞台上的艺术语言,最后最夸张的便是歌唱语言。如前所述,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美声学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把人类的发声技能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我们当然应该借助这个传统的方法,来提升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嗓音能力。但是,切忌盲目照搬,而是必须遵循培养目标,参照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制定和选择出适合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从而把声乐作为“嗓音训练课”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来训练、优化学习者的声音。另外一方面,乐感和语感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微妙关联。因此,在教学生唱歌的同时,也可提升其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音调感,使其在舞台艺术语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例如:学习初期,以音辙为单元,每个单元学习一首声乐作品。难度从初级开始,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循序渐进地加大。到了中后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选择不同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但非一味地追求。高音、高难度,而是在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范围内,把歌曲唱得好听,唱得动情。

第三,朗读。“嗓音训练课”之所以要加入朗读这部分内容,出发点是想在该课程与台词课之间,为学生搭建一座桥梁,再把学生往前送一步。结合基本功和声乐的训练效果,综合体现于朗读这一形式上。重点研究朗读中控制声音的音质、音量和音调的能力,真正实现“嗓音训练课”为台词课打基础这一定位。例如以音辙为单元,每个单元朗读大量的词语和成语。由一开始的舞台基准音要求,到后来的音调变化、音量变化、音色变化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最基础的词语、成语朗读中,做到自如地调控自己的声音。

第四,嗓音保健。这部分看似简单实非容易的课程內容,在“嗓音训练课"中,以理论为主。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理解和认识。其一,强而有力的发声机能是建立在健康的身体基础之上的,合理的营养、积极的锻炼以及充足的睡眠是增强身体各器官免疫力,消除嗓音致病不良因素,提高发声器官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其二,科学的发声方法,本身就对嗓子的起着积极的保健作用,基至是治疗作用。如果错误的发声方法造成嗓子长期不适,那么改进了发声方法,消除了不良刺激,原先损伤的部位恢复正常,嗓子因发声而感觉到的不适就不治而愈了。而在课程的实践中,笔者也遵循嗓音保健知识的指导,做到“先热身、再练声”,配合适当的面部、喉部、颈部的按摩,使整个教学从健康的起点开始。

三、针对戏剧表演专业中舞台语言训练的教学难点,设计嗓音训练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要符合该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规则。同时,根据课程的专业特性和生源的具体情况所归纳出的教学难点,更是教学方法设计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即生活语言对艺术语言的干扰、主观听觉和客观实际效果的差异性、参与发声的肌肉更多为不随意性肌肉以及嗓子的脆弱性。应针对这些教学难点,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难点一,生活语言对艺术语言的干扰。语言与歌唱的程度差别之大,无论在音域还是时值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生活语言与舞台艺术语言的程度差别却是相当接近的,越接近也就越难把握准确。在具体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单纯地认为在生活语言的声音上加大气息的冲击力就能达到舞台艺术语言的声音要求。结果不但达不到预定效果,同时也容易累坏嗓子。但在气息控制力、声带闭合力、共鸣比例这发声三大要素的具体练习中,初学者又会感觉发声做作,加入具体语言以后导致语音方面的不自然。但,任何语言要从生活的自然状态达到艺术的自然状态,都要建立在一定的量化基础上。即使每天24个小时中,练习几小时的艺术语言状态,但是在剩下的数小时中又回归到生活语言的状态。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大量地巩固了已经形成的将近20年的生活语言状态。可见生活语言对艺术语言的干扰性之大。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艺术语言的状态尽可能地融入学习生活中,抓住每次开口的机会。

难点二,主观听觉和客观实际效果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模仿是初级阶段的高效学习方法。经常会有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自己觉得模仿得很像,但周围的听众却不以为然。也有的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自己的声音在音响设备中播放出来时,和自己发声时听到的相差基远。那都是因为听觉途径上可以分为空气传导途径(外传)和骨骼传导途径(内传)。当人自身发声的同时,其听觉途径则是内传和外传的结合但在面对声音客观实际效果时,人的听觉途径则是单纯的外传。在具体教学中,学生必须借助老师的听觉来判断自己的声音状态是否正确,并要对自己的声音建立新的听觉评定标准。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听到的自己声音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辅导学生构建新的听觉习惯的同时,也要使其学会运用听觉结合发声状态的感觉来判断自己的声音,从而在不同的场子里都能正确地发挥自己嗓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器材,把整个教学过程录制下来,马上回放给学生看,在学生对自己声音的主观听觉的记忆尚新时,结合录像中其声音的客观实际效果,当场对其发声状态以及声音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更立体更全面的教学效果。endprint

难点三,参与发声的肌肉更多为不随意性肌肉。无论是语言艺术还是声乐艺术,都是以人体为发声器的声音艺术形式。而人体这些参与发声的肌肉更多为不随意性肌肉。不随意性肌肉很难像随意性肌肉那般根据主观意识来控制。例如声源器官中的声带、各共鸣器官的肌肉、呼吸器官中的横膈肌等,这些不随意性肌肉在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其运动是潜意识的。因此,对于一个搞声音艺术的专业演员来说,若想有好的声音来说话、歌唱,就必须学会对这些参与发声的不随意性肌肉进行有意识的控制,让声带的闭合能力、共鸣器官的调节能力、气息的控制能力随着意识做出及时具体的反射动作,从而达到预想的声音效果。当然,这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大量精心的训练的。之所以要强调训练的精心,原因在于不随意性肌肉的潜意识性。如果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粗枝大叶或是草草了事,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可能积累错误的肌肉记忆,当发现时要再进行纠正就更难了。当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细心辅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结合相关的人休结构图予以讲解,让学生在认知上先有了解,为实践过程中感观体验做好铺垫。同时借用了大量的生活动作,帮助学生更明显地体验到不随意性肌肉的运动。例如借助平躺、下蹲抱膝等姿势体会胸腹式吸气呼气时,肌肉不同的运动;借助打哈欠的状态体会口咽腔调整过程中软腭、咽壁、舌根等肌肉的张力;借助一些道具如蜡烛、气球等训练气息的控制。在每个训练过程中,都强调仔细体会那些不随意性肌肉的运动幅度、力度、持久度等,从而循序渐进、有意识地记忆下这些肌肉运动时的感觉,并进行有意识的精准练习,达到可根据具体艺术处理的要求来支配这些不随意性肌肉的目的,使良好的肌肉记忆不断积累,从不自然到自然,最终使舞台艺术语言的发声具有质变的效果。

难点四,嗓子的脆弱性。《声乐艺术心理学》作者邹长海指出:歌唱是生理的、物理的,更是心理的。这不仅限于声乐艺术,同时也包括搞舞台语言艺术的演员们。无论是声乐艺术还是舞台语言艺术,在物理层面上,人本身就是一个发声器,但这个"发声器"本身又具有生理性和心理性。故此,人本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大大影响着发声机能。我们也经常遇到这些情况,在健康的身心状态下,声音会控制得更好。反之当身体不适,或是情绪低落的时候,很难有好的发声状态,此时一味地去追求声音效果,只会使嗓子更疲劳甚至造成伤害。因此,正视嗓子的脆弱性,并知如何科学保养也是当务之急。在每次发声练习前,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准备运动,例如口腔的開合、舌的伸缩、颈、肩部运动、扩胸运动、腰部运动等,使参与发声的这些器官肌肉全都运动到适度充血,做到先热身后练声结合自身的嗓音条件以及身心状态,科学地制定练习时间和强度;当遇到生病却必须参加排练或演出的情况,更要注重科学的发声状态,从而减少对声源器官的伤害。女生在生理期要避免大音量、高音调地用嗓,在饮食方面注意避免刺激,忌烟忌酒,用嗓前后更不能食用刺激食物或饮料,用嗓过程中忌不停清嗓、大量喝水等。只有在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同时,不忘科学地保护嗓子,才能在舞台表演的领域里走得更远、更长。

四、结合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确立嗓音训练课的教学评价

戏剧表演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在表演、台词、形体这几门专业基础课上采取中课教学形式。而嗓音训练课作为其专业基础课之一,既有开设传统的音乐院校声乐专业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的必要,也有开设一对十左右的中课的教学形式的需要。一对一的小课形式,则符合嗓音训练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如发声器官的隐蔽性、学生先天嗓音条件的差异性、主观听觉和客观实际效果的不一致性等等,在针对性强的小课形式中,所有的示范、教授、纠正、分析、评价等都是根据某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的发声状态进行高质量的辅导,从而更准确、更有效率地达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一对十左右的中课形式,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交流平台。虽然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少了,但互听互学的机会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在教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的时候,旁观的同学不但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还能观察教师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辅导,获得更多在嗓音训练方面对于个性问题的判断和解决方法,同时巩固了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接受被教授的同时,也学习了如何教授的教学经验,为其今后自我学习和训练奠定了基础。因此,小课形式与中课形式结合进行,有利于更全面更立体地达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也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小课与中课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有利于嗓音训练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进行。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根据嗓音训练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嗓音训练课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嗓音训练课的小课与中课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评价的形式上,既满足了常规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种多方位的教学评价形式,一方面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通过教学内容来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取得进步,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了解了嗓音训练课的价值判断的学术标准。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则根据目标取向评价的原则,遵循戏剧表演专业嗓音训练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设立预定目标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与此同时,针对艺术专业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在教学评价的过程当中必须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前辈们总结下来的专业理论知识好比“巨人”,懂得“站在巨人肩膀上”去攀登的人,则会看得更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站在专业理论的高度上进行实践,而后借助理论来作检验、评价的强有力的辅助,这对于整个教学评价而言,有着更客观更准确的效果。因此,根据小课与中课结合的形式的立体性,借助实践结合理论的客观性、权威性进行嗓音训练的教学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鉴定、激励、改进等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作为戏剧表演专业演员的嗓音能力。

五、结语

戏剧表演专业嗓音训练课程的探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纵向来看,推翻多年以来单一地以专业美声教学形式,进行戏剧表演专业演员的声音训练的教学形式;提出“声、台、形、表”中的“声”应定义为声音而非声乐,声乐只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立场,都是重大的专业课程改革举措。横向来看,如何训练戏剧表演专业的演员在舞台上能说会唱,不仅是我们一个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戏剧表演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难题。笔者在教学的同时不断走进各大专业院校的台词课、表演课的课堂旁听学习,旨在结合自身美声专业的特点,在嗓音训练课中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伟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员自我修养》,可谓戏剧表演专业学子的“圣经”。书中提到“声音好——这对于歌唱家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对于话剧演员来说也完全一样!”希望在今后的嗓音训练探索之路上,能够为越来越多的戏剧表演专业的学子们创造拥有幸福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郑雪来(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方伟.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总编委出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5]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肖敏.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戏剧表演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感觉艺术
微表情在戏剧表演中对艺术真实塑造的作用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幼儿园美术活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