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研究

2018-01-02柏华王评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娱乐化新媒体环境

柏华+王评

摘 要:声乐是一门通过人声唱出带有语言以及情感的音乐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声乐艺术的教育背景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尤其面对新媒体传播介质的快速普及,我国声乐艺术正在逐步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本土化、娱乐化发展趋势,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为艺术大众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条件,也为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一味追求娱乐大众,内容低俗化的艺术形式也不在少数,所以要保证声乐艺术的高效发展,还需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院校教学手段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声乐教学;大众化;个性化;本土化;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83-02

在過去传统教育的背景之下,大多数的艺术家们长时间经历着学院式较为封闭的技法训练,他们心怀崇高的艺术理想,对大众文化却嗤之以鼻,这致使艺术处在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曲高和寡,使人望而却步。但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需求的普遍提高,艺术开始走进生活,人类开始享受艺术。在今天,音乐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常见艺术,其传递形式多种多样,电视、网络,甚至是KTV……多样化的音乐传播形式也赋予了该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当下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型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发展对艺术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广播盛行之初,各地纷纷建立了音乐电台,为听众送上多种音乐曲目,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心灵的抚慰;电视出现后,其声像合一的优势不但使受众能够听到动听的音乐,还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宣告着媒体时代的又一重大变革,网络的时效性、传播方式多样性、双向互动性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求,声乐艺术通过网络得到了更加广泛与快速的传播,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使受众能够参与其中,积极互动,来零距离感受声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大众化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为艺术的大众化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现如今的媒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关于音乐艺术的熏陶,就以当前的音乐选秀节目为例,从湖南卫视到《超级女声》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形式多种多样,上到明星,下到百姓,都成为了此类节目的主要对象,在这里没有身份限制,没有年龄区别,好的音乐可以源自任何一个人心怀音乐梦想的人,技术革命的浪潮打破了艺术的孤独境遇,使音乐艺术开始深入大众,而大众既可以是每秒音符的接收者,同样也可以是美丽声音的传播者,媒体的发展为声乐艺术与大众之间架起了联通的桥梁,同时也为声乐教育奠定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艺术大师面对大众化的教育,例如在音乐选秀节目中,一般会邀请具有权威性的音乐明星或大家来担任评委,他们的适时点评不但对参赛者起到指导性作用,还对广大的媒体受众起到积极的引导性作用,进而使大众对声乐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可见,大众化特征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下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个性化创新趋势

网络时代下的一个重要标签就是个性与创新,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网络系列神曲的出现与盛行似乎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说法,网络歌曲的流行最早始于2004年,当一首《老鼠爱大米》红遍大江南北时,它的演唱者杨臣刚也被大家渐渐熟知。著名的作曲者许嵩最开始也出现于网络,他的音乐才华顿时被被大众所传颂,网络的发展为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当更多的人跻身于网络之时,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如何才能凸显自我又成为了传播者的另一需求,于是个性化创新成为又一趋势,这为神曲的出现提供了又一契机,极具代表性的神曲要数《忐忑》,由于它歌词的特殊性,再加上龚琳娜深情并茂的表演使不少人纷纷感叹,同时也在翻唱,但却望尘莫及,此外《忐忑》具有弘扬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同时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及其快速的节奏之下变换无穷,融合了中国戏曲的特殊韵味,同时也具有多种现代的创新因素,该创作为声乐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三)本土化融合趋势

在意大利,音乐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音乐教师更愿意教授学生唱意大利文,他们的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保护当地的语言、文字与音乐的尊严,虽说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封闭,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却值得我们高度借鉴。

中国声乐艺术在创作之处,注重学习借鉴国外艺术歌曲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在不断突出我国的民族气质,但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我国所特有的民族唱法也在渐渐转变,部分特色民歌已经逐渐离我远去,当面对众多只为图听觉一时之快,而毫无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时,不免让人心生悲情。艺术展现情感,更应传承文化,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就是突出的典范,她所主演的《云南印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尝试得到了业界与大众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在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艺术之美,当下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势在必行。为此,国家与院校对声乐艺术本土化的意识也开始逐渐觉醒,在教学中尤其十分注重声乐艺术的本土化讲解与创作,已达到透视其艺术美学内涵的真正目的。

(四)娱乐化享受趋势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需求,尤其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娱乐化的享受能够使人的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与释放,为生活与工作增添动力。基于此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各大媒体之上,娱乐性的新闻信息总能博人眼球,即使是某个明星的生活琐事也会成为观众的焦点。回归到声乐艺术中,娱乐化享受这一发展特征同样十分明显,最具典型性的要数由内地流行乐女歌手王蓉填词、谱曲并演唱的歌曲《小鸡小鸡》,该歌曲登上美国《洛杉矶周刊》“2014年全球十大最疯狂的音乐电视”及HITFIX网站“2014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MV”两榜榜首。在创作上,歌曲旋律部分的歌词从头到尾不超过五个词:小鸡、母鸡、公鸡、咕咕day。歌声颠覆性的采用了模仿动物的各种叫声进行,让人们心态放松,压力缓解,甚至通过使劲的“吐槽”给人们带来了愉悦与惬意。这首歌已经不单纯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项娱乐产品。就在大家争相模仿的同时,该歌曲也倍受争议,其曲风怪异、荒诞,大部分歌词听起来就像是农场里受惊时的小鸡发出的噪音,以及其他各种家禽奇怪的、诡异的吼叫声,它带给人的不是艺术的美好享受,而是听觉的重度污染。针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娱乐化倾向还需有度,而不能单纯只为娱乐而创作,更应讲求娱乐的艺术性。endprint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思路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声乐艺术大众化、个性化、本土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声乐教学之路自当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开展创新型教育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艺术传承者。

(一)不断培养教师对声乐艺术的时代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知识指引者,在对任何事物的看法上都要做到以身作则,时代在进步,思想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兴起,面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声乐教学也需要不断紧随时代步伐,注入新鲜血液。目前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他们很多年都在为学生传输同一种理论与思想,对于外界的改变要不就是没有认识,要不就是视而不见,甚至是全盘否定,这样一来教师的思想理论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是完全脱节的,最终使学生不但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反而会固化他们的思想,限制他们能力的发挥。所以这方面院校有必要定期对相关教师作必要的培训,可以邀请一些在声乐业界有所成就的工作者来为教师们进行讲座,近距离交流声乐发展以及教学心得,以促进思想的碰撞,为声乐教学提供更好的创新型发展思路;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学习和了解国内国外的声乐教育的前沿发展。

(二)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机械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单一形式。如果仅仅靠课堂的几十分钟学习一门艺术,来达到炉火纯青的目的是不符合实际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认真领悟与亲身实践,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要引导学生除了课堂中的吸收,还要多听、多看、多思。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与新的思想观点高度丰富,完全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在网絡平台之上对声乐展开扩展式教学,如在平时休闲娱乐时,老师利用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将一些有趣的声乐知识或是科学的练声方式分享给学生,这样大家会用一种轻松的心态来接受,除去了课堂之上的紧张性与被动性,这样一来学生反而更有兴趣。或是利用网络建立相关的讨论群或论坛。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相关网站与同行互相学习并交流。

此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机会,比如声乐讲座、音乐会观摩,以及优质网络课的推荐等。另一方面,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声乐,音乐修养对于每一个音乐人都至关重要。如以制作探索性音乐而闻名于世的谭盾先生,他近年来多场演出倍受关注,谭盾先生的个性及音乐深度己在音乐史上留下足迹,他的音乐有着历史感和中国传统精神,他的音乐想象力令人钦佩不己,在他的音乐里听到了人类灵魂的声音,这正是今天音乐艺术中所需要的。

(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不再单一,不能一味地崇尚西方歌唱艺术,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不容忽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包含了说唱、戏曲等,它们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也为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因而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这部分的内容。除了传统的民间音乐,更可以结合当前的跨界艺术,如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而衍生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等。比如以现代模式回眸传统的女子十二乐坊,在各种元素不断破坏和冲击音乐、也不断呈现新的音乐流行趋势的时代,女子十二乐坊却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别样的风景。

(四)以赛促学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层次的比赛异常繁荣,当然也鱼龙混杂。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不可否认一些比赛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我们无法否定比赛的积极作用,越是专业级别的比赛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有必要加以识别,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比赛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参赛作为一个教学目标,随时做好参赛的准备。我们的声乐学习不是理论的学习,而是技能的掌握和艺术的表现,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舞台的检验,因而让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比赛,不但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在比赛中得到更广阔的见识,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声乐教育中新媒体互动作用发挥探讨[J].黄河之声,2014(18).

[2]曹登银.高校声乐专业教师课外育人的实践探索[J].音乐时空,2013(06).

[3]杨春强.创新教育视域中的高校声乐教学[J].戏剧之家,2014(10).

[4]任雪晨.流行音乐娱乐化趋向之议[J].黄河之声,2013(18).

[5]陈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新闻战线,2015(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声乐教学娱乐化新媒体环境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红色歌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