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评课问题与思考

2018-01-02陈苏梅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评课根源中国式

陈苏梅

摘 要: 本文以分析“中国式评课”的模式为契机,探讨“中国式评课”的根源,意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评课”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 中国式 评课 根源

目前,“中国式”评课依然故我,在日常评课领域盘踞着,影响教育风气,阻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本文就“中国式评课”一探根源。

一、“中国式”评课模式

1.自我“护短”模式。

所谓“自我护短式”,是针对执教者自评而言的。执教者首先要自我评说自己课的得失,而执教者往往在说课伊始就给自己定好基本无瑕疵的调子,一旦有评课者指出不足,自己不是虚心接受、正视不足,而是百般辩解。笔者把此种评课称之为“护短”。

例如,参加过一个市级“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听了两节同题的课:一节课有游离于所定教学目标之外的感觉,另一节课则是理解课题有误,把“科学过程探索”上成了解科学家科学研究之艰辛的课,甚至在拓展延伸中不是和学生交流,探索科学发展过程应具备哪些品质,而是继续讲解科学家对科学研究不放弃的精神,让大家学习。

既然是研讨会,听课过后,自然要评课。本着探讨交流的原则,笔者首先问了执教者一个问题: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紧接着直言听课感受:你的这节课有偏离教学目标之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学会制定规划,学会……”然而上课内容却是展示探索的结果……不曾想笔者的话音刚落,执教者就开始百般辩解,即便主持人点出了该课目标确实有偏离,然而执教者依然面红耳赤地为自己课“护短”,这让笔者十分尴尬:直言不讳的评课无异于捅了马蜂窝。

其实笔者何尝不知,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在中国,纯粹学术意义上的评课是不存在的,大家总是认为评课是在评人。肯定一节课,就是肯定一个人,否定一节课,就是否定一个人,甚至,批判一节课,就是批判一个人。”这正是最经典的“中国式评课”。

2.“八股文”模式。

“八股文”模式是一种类似“领导讲话”形式的八股文。评课者往往是领导或者权威人士,这类评课总是先来个“一二三四”,说完优点说缺点,这种评课更像“分类汇总”,优缺点各占半壁江山。这样的评课很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不管什么样的课,想找优点总归有,想找不足,一定在,但这个评课能不能击中课的要害,能不能让青年教师明白自己课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快速提升教学水平,笔者觉得很难。大家都愿意做评课的“老好人”,似乎提缺点就是得罪人,即使提也是一言以蔽之,是大家共同存在的、无关痛痒的问题。

正如“真语文”提倡者王旭明所言:一堂课的好坏完全靠所谓语文名师的个人判断甚至胡言乱语,这怎么了得?

3.“妙言妙语”模式。

“妙言妙语”模式的评课。是人人都可来几句的“设计巧妙”,“感觉不错”,“妙”究竟从学理上讲体现在何处呢?“不错”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般是没有正确解释的,要不就是几句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态自然大方,以人为本……”

真正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的评课离我们越来越远,真正开良方的点评,是何其难得!评课的语言倒是越来越华丽,比喻一串,再来几个排比,长篇大论,尽显评课者文采斐然,评课的目的早已烟消云散,真所谓,你好我好大家好。客观公正,科学分析式的评课越来越少,主观印象式的评课越来越多。细细品味,会发现语文老师的古文功底就是深啊,评课的语言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印象式批评如出一辙。古代小说评点家,到高兴处,只一“妙”字就涵盖了所有的好。现在评课何尝不是如此,评课从来就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只凭个人主观印象,如果是名家上课,那更是一片叫“好”赞“妙”之声,多的是锦上添花的吹捧,少的是课的瑕疵指点。

二、“中国式”评课根源探析

追寻这种“中国式评课”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几点。

1.中庸之道。

现今的中庸之道已经失去了老祖宗提倡的“诚于中,信于外”的精髓,一些人眼中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圆滑之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没有“仗义执言”更不敢“主持公道”。

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一些人一贯遵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市场。

服从、求同等品质,在所谓中庸的背景下被视为美德。不要忘记利弊相依的原则,它会使一些人因之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没有了创新进取、敢为人先的热情。

2.中国式人情。

中国式的人情是一种基于共同善意的规则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人情是发乎于心的,只能述说,难以定义,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烙上人的影子,体现在文学批评上,就是典型的“文如其人”理论。只有好人,只有忧国忧民的人,只有慷慨凛然的人,只有浩然正气的人,才能够写出一身正气的文字,反之,一个品格不高的人,其文章的格调自然低下。潘岳的《闲居赋》,自命清高至极致,然而《晋书潘岳传》中所言“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他对于官员、对于名利热衷到自降人格,导致人们对《闲居赋》的评价也不高。元好问评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仍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显然对《闲居赋》的评价,就是对潘岳其人的评价。唯其如此,一个教师如果名声在外,无论其上的课,有多么不尽如人意,也没有人会明确指出其不足,溢美之词仍然会溢于言表。正如“皇帝的新装”,只有无知无畏的小孩,才会惊呼“皇帝没有穿衣服”。这种评课,对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无疑是一种折磨,“面子”工程是做好了,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3.秀课,掩藏“庐山真面目”。

公开课是教育界必为的课,也是教育者展示自己的平台,但是随着公开课与个人切身利益的契合,公开课的性质不再是示范和引領,公开课渐渐变成了表演,变成了作秀,再不是学生答疑问难的舞台。endprint

甚而不管是谁在上公开课,这堂课已经不是主讲老师个人的事了,特别是级别高的公开课,学校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这堂课。编剧、导演、演员齐上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无不精雕细刻,花样百出,且美其名曰:磨课。然后老师与学生无数次的排练,反复纠正,每一句台词学生都要烂熟于心。课堂上或朗读,或讨论,或辩论,或角色表演,整个过程起伏跌宕、轰轰烈烈,“样板戏”再次上演。

这样的课的确精彩、精美,无异于电影大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常态化教学中,能有这么多精力准备吗?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了什么?评委们又岂有不知其中玄机的?既然课的本身已经失去本真,已经不是教者本身的水平,又何必在乎真的不足和问题之所在呢?无非是人情,无非看谁的导演水平高。既然是专家团体的课,更没有必要得罪一圈人,于是溢美之词不断,即使批评也是无伤大雅、无关痛痒。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曾在全国教育校长论坛上痛斥:“当前的‘公开课之风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批学生。”“靠一节课一举成名”的“造星”,并没培养出真正的名师,可谓一语道出了作秀课的实质。

三、如何避免“中国式”评课

1.上课要“求真务实”。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过程,是由教育本质决定的,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教材、音像、补充案例等)的真实,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还要真实地了解学情,教师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要求。如果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就失去教学求真求知的意义。真正的语文教学回归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以求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教学有章可依:依课标,依教材,重学情,可检测。这样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自评要“真实客观”。

自评既要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执教意图,又要谈授课的体会和收获;既要谈自己课的优点,又要说存在的问题。这种真实、客观的自我评价态度,既不对自己的优点不好启齿,又不掩饰自己的失误和缺点,而是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避免自我“护短”。这对评课者来说,也是抛砖引玉,让大家愿意为你的进步直言不讳,为你真诚指出优缺点,为你开出进步的良方。

3.评课要依标准,避开人情论。

避免“中国式”评课,首先要避免中国式“人情”。正如“依法治国”,评课也要以“标”评课。把一节好课定位于:“依课标,依教材,重学情,可检测。”可避免人情重于课情,避免秀课大于扎实务实的好课,也避免了那种顾左右而言他的中庸。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评课抱着评课不评人的目的,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关注评课过程的体会、评课成果的共享,关注教师的感受和自信心的树立,构建宽松的评课环境和营造合作的评课文化,贴近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发展,“依课标,依教材,重学情,可检测”。

香港大学程介明先生说:“观课文化是学校专业精神的集中表现,把学生放于第一位,虚心地互相观摩、批评,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应该做得到的。”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依课标与重学情: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共通之路[J].语文建设,2017(05).

[2]郭跃辉.中国式评课[J/OL].语文备课大师网,2017.

[3]陈华忠.怎样使评課更有效[J/OL].新浪博客,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课根源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