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2018-01-02韩启群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

摘 要: 本文拟归纳国内外高校在生态文学研究、翻译、教学等领域的研究现状、知识模块、课程模式等,尤其与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相关的先进经验,探索与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高校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创新 “懂林擅译”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高校英语专业 生态文学类 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传播生态理念、发展生态文化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新的使命和担当。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包括英美生态文学史、英美生态文学作品选读、生态文学作品研读与翻译等类似课程模块。近年来,除了传统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外,与生态相关的英语文学类课程被越来越多地列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优秀英语生态作品的研读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为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来自历史悠久的老牌农林院校——南京林业大学,该校英语专业以“生态英语”为特色入选2012年度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014年,英语专业获批翻译硕士(MTI)招生资格,倾力打造“懂林擅译”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翻译人才。笔者近来一直从事英语专业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并且参与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课程体系,但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笔者以此为背景,拟总结归纳国内外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在教学理念、课程模式、内容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探索具有一定可行性和普适性的英语专业生态文学及翻译类课程体系,多元化地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结果将对我国同类院校的生态文学及翻译类课程体系教学有着一定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凸显生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从学生受益层面看,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在文学类课程中进行生态渗透,不但可以优化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帮助调动高校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

二、英美英语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简述

英语生态文学主要涉及英语经典文学中的自然书写和生态情怀,以及英语文学中以环境、生态为主题或表现对象的文学文本,代表作品有爱默生的《论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等。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凸显,英语生态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以雷切尔·卡森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英语生态文学创作进入繁荣期。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更是以其深刻的生态环境诗歌被誉为“深层生态桂冠诗人”。与传统文学创作相比,生态文学作品尤以多样化的环境书写而独具特色。如早期环保主义的重要领袖约翰·谬尔以加州山脉的精确地志书写而享有盛誉;海洋生物学家出生的卡森则以大量化学数据证明环境如何被人类滥用农药而破坏;而有着“美国西部的梭罗”之称的爱德华·艾比常年生活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地区,其生态散文创作中不乏和沙漠地理环境相关的描写,其精确的地质地貌书写使其散文蒙上了浓厚的科学色彩。这些优秀作品不但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生态维度,而且在西方环保运动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推动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生态作品的日渐增多,生态批评成为近年来西方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生态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很多英语作品被收入国外生态文学类读本加以研读,生态责任、生态理想、生态预警和生态审美成为生态文学聚焦对象。一些经典作家被置于生态视角中被重新观照,如艾米丽·迪金森、海明威、福克纳等。一些生态文学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如专门研究生态文学的学会“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在1992年成立,推动召开了数次研讨会。该学会的现任会长斯科特·斯诺维克是美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我国有着相当的知名度。一些生态作家,或者以环境、生态书写而著称的作家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强烈关注;还有一些作家因着生态书写在21世纪出现一定程度的复兴,重新回到文学批评者的视野。比如有着“佛罗里达女梭罗”之美誉的美国南方作家玛·金·罗琳斯,她的作品多以佛罗里达北部的森林丛莽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地方环境书写折射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是“佛罗里达边远林区地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鹿苑长春》(Yearling)、《暂居者》(The Sojourner)等。美国罗琳斯学会建设了专门研究罗琳斯的网站,还定期召开罗琳斯年会挖掘这位生态作家独特的创作魅力。这些研究发展与动向表明生态文学视角在当前欧美文学界的批评活力。

在西方评论界看来,迄今为止,生态文学批评已经经历四波浪潮。勞伦斯·布尔认为生态批评的第一波浪潮集中于梭罗、爱默生等作家的荒野环境书写,而第二波浪潮则聚焦城市环境,书写中体现的是生态人的非虚构写作“环境福祉与平等”(Buell,112);斯洛维克认为多民族对环境书写的重视构成了“生态批评”的第三波浪潮,在“认同民族和国家差异的同时,也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从环境的视角探索人类经验的各个方面”,而第四波浪潮的特点则是生态批评领域的物质转向,“将新物质主义词汇与思维应用于环境美学,并在人类挑战全球变暖力求生存的背景下致力于推动环境人文学的发展”。

随着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给文学界敲响的生态警钟,英美高校的生态文学教学开始进入繁荣期,涌现出某些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新开课程,批评类课程与综述类课程相得益彰。以美国为例,某些从事生态文学的研究者们在自己工作的大学开设了生态环境类课程。通过查阅美国大学院系的网站,可以得出如下资料:内华达大学成为全美生态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心,开设了“文学中的自然”、“环境运动中的主要作品”、“文化与环境中的主题”等环境文学课程。此外,俄勒冈大学的“环境文学导读”、尤他大学的“环境文学研究”、亚利桑那大学的“环境书写”等课程表明,生态环境类课程在近10年欧美课堂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由于学生主体多为美国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已经有相当的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因此课程内容大部分为生态文学研读与批评类课程。但是为了凸显生态课程内容的独特性,有些教授在编排内容上会把有着相似环境书写的作品放在一起,如海洋文学、沙漠文学、森林文学等,从环境本身的差异性书写探寻作家的审美表达及生态情怀。endprint

三、我国英语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现状归纳

虽然我国在英语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方面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近年来环境危机的日益凸显及生态文明建设吁求的日渐高涨,英语生态文学研究、翻译与教学在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际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后起之秀。首先是生态批评成为新千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批评路径。新千年来,不少学术会议将与生态相关的议题列为讨论话题。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国际“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与我国一些研究机构合作召开的研讨会,比如2015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环境人文学国际研讨会”,议题分别为“生态批评与美学”、“环境人文学与气候变化”和“语言与文学中的动物能量”。从一些具体议题设置来看,如“生态与社会正义”、“海洋河流文学中的伦理危机”、“生态批评与动物”、“人造景观中的伦理困惑”、“环境人文学与跨学科研究”等,不难看出我国生态研究覆盖面已经越来越广。此外,始于2011年的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召开了七届,创建了生态文学研究者和生态文学家常态交流的机制,积极推动了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生了一批知名生态文学研究者,如王诺、程虹、李美华、夏光武等从不同侧面开展了英语生态文学系统研究,呈现了英语生态文学概貌及发展动向;每年,不断有新的生态学术专著出版,比如2013年出版的《动物与帝国主义》,作者姜礼福深入探讨了动物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实践及殖民书写和殖民话语呈现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后殖民书写中动物意象在强化反殖民意识和解构帝国话语中的积极作用。该专著呼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动物转向”趋势,从后殖民、生态等多重视角揭示动物意象的文化内涵,体现我国学者在生态研究中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立场的学术意识。

与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同样取得长足进展的是我国生态文学教学,尤其是近五年来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厦门大学以王诺为带头人的生态教学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突破,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不同类型的生态文学课程;苏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与生态文学教学与翻译等相关的课程。一些基于生态文学教学的专著纷纷面世,如《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文学里的生态——英美生态文学赏读》等。这些成果有的以英語生态文学发展历史为主,着重探讨英语生态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道路、主要作品的成就及意义,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有的则将选读与文学史两者相结合,认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既能对生态文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历时性的认识,同时又注重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分析和阐释”。

四、我国英语生态文学课程体系主要存在问题

和国外生态研究与教学齐头并进的勃勃态势相比,我国目前生态文学研究与生态文学教学明显呈不对称的发展状态。换言之,生态批评的态势要远远活跃于生态文学的课堂教学。作为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多年的一线教师,笔者近年来有意在文学作品选读课上补充一些生态文学作品,但发现国内此类教材比较匮乏。仅有的几本虽然可以选用,但均具有不同层面的局限性。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丛书”可以作为教材,但该丛书均为中文撰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语言训练比较欠缺。而《文学里的生态——英美生态文学赏读》适合英语专业使用,虽兼顾了生态文学史的梳理,但总体偏重生态文学作品选读;虽补充了作家介绍和赏析问题,但缺乏对作品本身具体有效的解读示范。总之,很难寻找到英美生态文学史、生态作品选读两者兼而顾之的合适教材。教材的匮乏一定程度地局限了生态文学类课程进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堂,单一的生态文学史的介绍难以吸引学生研读作品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批评能力。

此外,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对生态类文学课程的限制也是开设此类课程时常碰到的问题。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笔者曾经在一个类似教改课题中做过类似调研。传统文科类院校通常会分别设置英国文学史和选读、美国文学史和选读两门课程,或者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但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受重理偏文的影响,英语专业普遍存在课时少的问题,英美文学类课时更是如此。某些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出于就业的考虑,设置了经贸、旅游等方向,试图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扩大就业途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很多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在总课时、总学分不变的情形下,只能压缩文学类课程的课时或学分。而且由于缺乏相应课时的教材,理工科院校普遍采用的都是文科院校的教材,所以具体上课时不得不压缩内容,或者有选择地挑选重点讲授,客观上影响该课程的授课质量,学生学到的知识大打折扣。在此大环境下,增设生态文学类课程面临诸多困难。

五.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问题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文学类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凸显生态特色,通过教学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成为一些高校的共识。通过归纳国内外在生态文学研究、翻译、教学等领域的现行课程模式和专业知识模块,尤其是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我国在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拟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

首先,就课程设置而言,受课时限制,生态文学类课程宜因时制宜,制定相关生态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课程模式,如偏重生态文学史的综述课程,或注重培养学生细读批评能力的生态文学选读课程,或者两者兼顾。偏重生态文学史的综述课程有利于建立学生对生态文学发展总体脉络的理解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生态作家、生态主题等,但是不利于展示各种文学体裁本身的分析方法,对于学生生态文本细读、批评能力训练不够,从而无法建立基于文本比较、细读、文体分析的翻译类课程。培养学生细读批评能力的生态文学选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理解英语生态文学原著的能力,但是容易见树不见林,缺乏对英美生态文学总体发展脉络的全面把握。因此,处理好生态文学史与生态文学作品研读及翻译两类课程体系需要平衡好两者关系,处理好两者的权重比例。endprint

其次,由于英美文学类课程本身内容较多,单列出其他相关生态文学类课程会挤压原有传统教学内容,因此,某些学校会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翻译等类似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学生总课时不变,某些学生在选课时首选被列为必修课程的传统英美文学史或选读课程,一些和生态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往往因选修人数不足而无法开设,长此以往,此类课程流为摆设。针对这一情形,采用“传统英美文学课程内容+”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换言之,在教师编排授课内容时,传统教学内容仍然是主要教学任务,但是适当补充一些与生态文学、翻译相关的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不耽误传统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对英美生态文学及翻译等相关知识板块有一定的了解。

鉴于目前英语生态文学类教材比较匮乏的状态,建议教师编写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相适应的生态文学类课程教材或讲义,这样在教学上会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此类教材宜小宜精,目的在于满足英语生态文学类课程课堂教学的需求。对于生态文学课程涉及的作品,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加英美文学课程的趣味性和信息量,激发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兴趣。

目前,就英语专业而言,生态文学类课程尚处于摸索阶段,不妨首先选择一些课程进行教学实验。比如在“文体与翻译”课程中加入生态文学作品的研读,通过文学文体的分析,养成从文学要素视角入手分析作品的习惯及多维度的批判思维,从而将研究结果渗透到翻译中,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高端翻译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科学构建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在改革中,从全球生态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把握国内外生态文学翻译教学行业的最新动态,借鉴现有的先进经验,围绕现行大纲的具体教学目标多元化地构建英美生态文学课程体系,可以有效缓解理工科院校中该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语

立足于不同院系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不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生态文学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灵活科学的课程模块、编写合理完善的教材、辅之以丰富、实用有趣的课外多媒体资源,是解决当前我国英美生态文学课程体系突出问题、优化英美生态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关键。准确把握时代对于生态文明發展的吁求,通过访谈、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跟踪教材、配套课件的实际应用情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生态文学类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的编写和课件的制作,形成灵活动态的长效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Adamson, Joni and Scott Slovic. The Shoulders We Stand On: An Introduction to Ethnicity and Ecocriticism[J]. Multi-Ethnic Literature of the U.S,2009,34(2):5-24.

[2]Buell, Lawrence.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M]. Malden: Blackwell, 2005.

[3]Slovic, Scott. “Foreword.” New International Voices in Ecocriticism. Ed. Serpil Oppermann[M].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15.

[4]韩启群,刘杨. 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0): 62-64.

[5]南宫梅芳,魏文. 文学里的生态——英美生态文学赏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基金项目:2016年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英语生态文学翻译类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结项成果;同时受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