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2018-01-02钟兰
钟兰
摘 要: 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同时认真剖析了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与难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以期进一步系统性优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的,这意味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同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意见》一文,其中强调必须着力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办公厅之后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比如《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摆在高校工作突出的位置。为了贯彻好“互联网+”发展战略及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高校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10月开展了我国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针对这次比赛,李克强总理对其做了重要批示:高校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生力军[1]。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不仅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提升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能为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创新创业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全民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政府和高校急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2]。
简言之,“互联网+”就是将传统经济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助推各行业升级发展的新型经营模式,是互联网技术主导下的产业结构的新的发展生态,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数据化,具体来说,就是网络零售、网络批发、网上金融、电子商务等逐渐向网络化、数据化发展。这一切都在推动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例如,互联网+销售,造就了淘宝、京东、唯品会……互联网+餐饮行业,成就了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互联网+交通行业,成就了神州租车、滴滴出行、快的打车……互联网+金融行业,催生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所有这些企业都是在“互联网+”的影响和推动下,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知名企业。
“互联网+”这一行动计划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各行各业,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和前进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新”和“创业”这两个概念多次被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当前被关注的热点。现阶段,大学生已成为全民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政府对青年大学生寄托了较高的期望,希望青年大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勇于挑战,开拓创新,积极寻求创业先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客”这一名词,目前成为创客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年轻“创客”群体的增多代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已经悄悄走来。而大学生则是“创客”群体的核心力量。毫无疑问,大学生思想更新颖独到,敢于挑战,有着创新思维,所以,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3]。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让社会各个领域均实现了互联网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来讲迎来了新变化与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增添更为多元的创新创业机会。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工作及生活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并慢慢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互联网+”时代下,经济活动更丰富,传统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衣食住行等都得到了更好的解决,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2]。“滴滴打车”、“饿了么”等软件的广泛应用就是“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互联网+”时代一直为处理问题能力突出并且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大学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遇,从而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社会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就创业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下,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也增添了更多元的创新创业机会。
(二)“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
“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其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机遇尤为突出,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已得到社会不同行业的认可与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职业不再是固定的事物,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创客们建立着各种各样的创业平台,为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引领下,家庭主妇们纷纷经营着自己的网店,职场精英下班后可能做着微商,咖啡馆里看着电脑喝着咖啡的年轻人说不定就是小老板。“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社会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当代大学生无疑会紧紧抓住机遇,对创新创业跃跃欲试,创业热情尤为高涨,并引领着创客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门槛。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创新创业,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无须大量的启动资金,总体创新创业门槛较低。不论从精神上讲,还是从物质上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压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充分激发了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的热情[4]。通过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报告了解到,2013年注册成功的微商就达到了100万家。微信在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有192万人成功创业,还带动815万人间接就业,总规模达到了1007万人。事实证明,互联网以其开放、包容的特点,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商机,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门槛。endprint
(四)“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创新创业启动环境。
在“互联网+”背景下,很多新颖的小创意也能在各种软件平台上得到展现和被关注,会让初创者收获更多的粉丝和被认可,明显降低了公司初创阶段的融资、运营、推广和销售成本,为精通“互联网+”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大量有利条件[5]。除此之外,“互联网+”创业潮的兴起,使得大量女性创业者将目光放到了网络平台上,很多创业机会都是从电商平台中获得的。从有关数据中发现,女性在新兴市场上成立的小微企业就占到了30%。淘宝店主是女性的共占55%,尤其女性用品频道中有100万家女性卖家,是男性卖家的5倍。传统女主内男主外的保守思想正逐步被颠覆,在“互联网+”时代下,不论男女都能获得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创业环境[2]。
三、“互聯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难题
“互联网+”时代虽然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很多机遇,但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缺少必要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创业,都需要创业者具备较强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创业过程中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大学生创业需要对创业领域进行了解和研究,掌握经营运作模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需要强化自身的社交、财务、市场调研、营销等综合能力;需要具备职业素质、良好品质、坚持不懈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等。通过对大学生的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导致大学生在网络创业过程中遇到很多“磕磕碰碰”,自我感受能力、素质、知识等匮乏,进而产生无力感。
(二)缺乏对互联网应用及运营的技能。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要想在“互联网+”环境下成功创业,仅掌握网页制作能力或者仅仅抱有创业激情和新鲜创意难以实现,还必须熟练掌握软件的研发、平台的构建、前台和后台的管理等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掌握怎样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并非计算机专业出身,他们根本无法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维护,掌握这些技术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产品需要大量行业经验及磨炼。需要一个精通相关技术的团队的支持,或者需要相应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否则有可能直接导致创业的失败。
(三)缺乏开拓性的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市场竞争已日益加剧,想要成功创业就必须拥有创新思维,进行开拓创新,宗旨就是为用户提供新的体验、新的服务。当前消费者精神及物质需求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怎样掌握好消费者需求和创新性地开发网络平台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大学生市场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在创业初期很难找到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创业项目,因此让他们的创业之路处处碰壁。由此可见,大学生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独到的新颖的创新思维,同时丰富见识,用创新的眼光评估市场,选择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让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在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是攻占市场并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高校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创新创业思维的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抓住机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为此,高校应当积极实践,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思路、方法和举措。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协调机制,努力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
“互联网+”新常态下,高校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顶层设计与协调机制,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作摆在高校的突出位置。构建并完善校长负责制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努力争取社会及当地政府的各种资源进行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增强政策保障力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还要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实现目标。从教学、科研、就业指导、创业实践等全方面开展工作,以培养大学生首创精神、创新意识及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调动高校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精心打造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创业帮扶体系,以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进而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和影响范围、提高学生创业率,以期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
(二)渗入互联网思维,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入渗入互联网思维[3]。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除了精通和网络相关的各种技能外,更要具有独到的新颖的创新思维,要善于用富有创新性的思维解决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要有独到的眼光发现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及潜在的商业先机,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意想不到的服务,以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高校可紧紧抓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渗入互联网思维,比如课堂引导、实践锻炼、专题讲座、创新竞赛活动、互联网文化建设等,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优化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与能力。
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依旧借助“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参与度不高,要想切实起到指导作用,就必须增加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教育,并把它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对课程体系设计要与时俱进,即时更新,用最新的方法理论教育指导学生,切忌形式主义。高校可以借鉴并恰当运用“场景+故事”的授课方式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创业技能等,应该增加课时开设创新创业配套类课程,比如可以将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配套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中,从而实现“学科互补,创业渗透”,为大学生奠定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可以开设网络创业系列教育课程,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将网络营销、创业技能、SIYB创业、电子商务、网页制作能力等知识呈现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就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相关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性和实效性。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打破传统,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导生创”的教育环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思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endprint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效。
“互联网+”时代下,要想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同时积极探究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计划,让学生在模拟的创业环境下学习掌握创业技巧与技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4]。同时,高校还应该深入拓展校企合作,積极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了解企业发展流程及企业在运作期间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今后创新创业积累经验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应鼓励大学生尝试进行互联网创业。最常见的就是开网店,网上开店流程简单,尤其适合经验少、资金紧张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各种电商平台上开店,还可以自行创建专业网店。总之,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勇于尝试,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五)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教师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成效,而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专任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备实战型的创新创业经验,这是当前高校普遍缺乏的。可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创造各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养的提高。第一,高校可以定期外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专题培训,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学习和培训,加快中青年创业教师成长,不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第二,高校还应当注重专任教师创业实践指导能力训练,可以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发掘正确指导方法,促进提升创业实战能力,避免教育教学中“纸上谈兵”;第三,高校还可以聘请创投公司高层、企业家、专家学者、优秀成功创业校友等成立高水平、专家化的创业实践兼职教师队伍,从而帮助、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总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是推进和保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
在“互联网+”时代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业之梦触手可及。当代大学生应该紧随时代潮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与优势,去创新、去尝试,从而探索出创业之路,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即利用“创新梦”实现“创业梦”,以“创业梦”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永光.“互联网+”时代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3):137-142.
[2]程煜,李鹏.大学生就业创业与“互联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7):73-76.
[3]王晶洋,徐俏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3):171-174.
[4]刘莎.“互联网+”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24):58-60.
[5]卫晓京.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1):79-81.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SJD7100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