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8-01-02李春香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编者教材情境

李春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131-01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色彩鲜明、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富有童趣,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勤于思考、快乐学习提供了素材。我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人教版教材资源,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1.主题情境图——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材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现实",因此,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中,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教材"主题情境图"编写的目的正在于此。如,一上"比多少",以"小兔和小猪搬运建筑材料"作为主题情境图。教学时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或将静态的主题图变为动态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动画故事,让学生从小兔和小猪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知参加劳动的快乐,感知和理解"同样多"。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出示"主题图"后,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漫无边际地"看图说话",往往忽视了情境图对本节课的引入作用,最后还得教师说出图的真实用意。有的教师无视教材主题图内在特点和前后联系,随意对主题图改头换面或用其他形式代替。如,一下"分类与整理"中,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是找出每种颜色的气球各有多少个?学生对此很熟悉,操作起来很方便,可有的老师觉得不行,任意换成别的形式,达不到编者的实际用意。

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主题情境图"的研究、理解、领悟,其次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对主题图进行观察、分析,根据图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发挥"主题情境图"应有的功能。

2.场景描述图——悟

教材插图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读懂文字叙述的同时,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如,一上第11页练习第3题,编者配上实际场景图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贴上兔子和乌龟的图片,"从场景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谁能讲讲圖中小动物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如:第39页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图,六个小朋友和一个老师清洁教室的场面,引出6和7的认识,如此丰富的场景、多彩的画面,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还在全部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本学期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成长小档案"中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感想,回顾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给学生提供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别的教学形式无法实现和替代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可用的资源,使它们为学生所学、所用。

3.知识拓展图——延

教材呈现的内容在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应用方法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入许多数学背景知识介绍。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的加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二上第6页测量长度工具介绍和第85页乘法口诀"九九歌"的介绍,三上第78页计数方法和计数工具的介绍等,这类知识多安排在"你知道吗?""数学游戏"和"生活中的数学"板块中。除了这些,练习中编者也有意识地插入一些知识介绍、拓展性的图片。如三年级上册第20页第3题,插入了广州塔是目前我国第一高塔等图片,学生在对读数、写数巩固的同时,也对"我国第一高塔"有了深入了解。对于这此内容我们不能漠视编者的良苦用心,对提供的知识性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了解,记忆,并让学生搜集、调查相关的当地信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材资源,用心体会,挖掘插图中蕴藏的丰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领学生步入数学的大门。

总结的方式可以很多,如,老师有重点地说--示范作用;师生一起反思回顾;让学生说,说得不完整或太简单,或通过"追问"丰富内容;写数学日记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9年

作者简介:

陶慧玲,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从教29年,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编者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编者语
编者语
护患情境会话
编者语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