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8-01-02冉东青冉东弟
冉东青+冉东弟
一、国内外本科院校关于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应用型优质人才培养,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的CBE人才培养模式等,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展开。
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职业能力,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胜任某种工作的综合能力,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由于年轻,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年轻本科院校要立足于长期发展,就要与众不同,大刀阔斧改革,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过分强调要在教学中突显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导致了高校学生毕业时文科专业知识底蕴丰厚,在工作岗位上却缺乏应用能力;工科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却缺乏人文知识的滋养,从而限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诸多此类现象,归根结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行之有效的结合起来,也正因此,我校提出了让专家型职业人来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准职业人”,以便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完美对接。
三、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多途径实现专家型职业人培养“准职业人”
我校于2015年,在全省118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被选为10所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近几年来,我校致力于从学术型大学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我校在多方面进行转型,且致力于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目的就是培养有职业能力的“准职业人”。
师资队伍的打造:紧密围绕学校转型发展,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双师双能型”素质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授课模式的转变:课堂由传统模式向“准职业人”培养课堂转换,任课教师集智备课,学生们集智备学,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提前下发给学生,学生课下积极准备导学案,课上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展示的形式向老师一样讲课,在全班师生的共同质疑和讨论中讨论知识,获取知识,升华并掌握知识。通过这种授课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不仅专业知识底蕴丰厚,而且自己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为培养“准职业人”奠定基础。
学生专业的培养: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加大专业外语的培养力度,主要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服务人才,为我省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跨境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跨国金融管理、援外建筑工程、国际护理业务等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校本教材的投入:转型期间,河北外国语学院一直进行着积极地探索、编写适合自己本专业的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教材以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规划教材为蓝本,将专家型职业人的一线经历、经验以及真实案例融入到自编教材当中。
校企合作的加强:加大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一个专业或几个相近专业孵化一个企业”的“专业公司化”为模式,构建产教一体、校企融合的新型现代化大学教学实践体系。
四、启发与借鉴意义
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完美对接。该课题旨在能够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具备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边来。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项) “以职业能力为導向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JZX201626]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学院;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