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置换下遗产电影的本质属性
2018-01-02孙蕾
孙蕾
摘 要:英国遗产电影作为象征着英国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与改变更加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随着英国电影的发展,关于遗产电影的争论也愈发激烈。所争论的核心点,一方面是关于遗产电影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争论,另一方面是關于遗传电影本质属性的争论。这些争论从20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它也为英国遗产电影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模式,同时也让英国遗产电影能够呈现出更加开放的结构,提供了契机与可能。本文分别就这两个问题展开分析,并试图找到发生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英国遗产电影;置换问题;传统文化;现在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126-01
英国遗产电影,毫不夸张而言,它就是英国的精神遗产。虽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坎坷,有过反思,但是对于它的存在以及它对于英国所产生的影响和它在好莱坞市场中的位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国遗产电影有着异质空间的独特性。它能够将现实与虚幻、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巧妙等的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多方面的解读角度,尽管关于它的争论还在延续,笔者对此也将进行探讨,但这丝毫无法抹杀掉英国遗传电影所富有的强大魅力与吸引力。
一、遗产电影的根源
“遗产电影”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始与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逐渐作为一电影类型被确定下来,然而,关于其概念的阐释却始终存有争议。从安德鲁·希格森到克莱尔·蒙克都未曾从根本上对其作出十分明确的界定。然而,从研究的角度来论,我们必须将其进行界定。于是,从狭义角度,我们将其概括为“制作精美的历史影片”或是名著改编。在此类影片中,所发生的故事场景往往出现在二战时期,甚至更早以前。而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制作都非常的考究,并且在场景与人物设定方面也力求贴近历史真实,所描述的生活大多反映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诸如此类影片很多,《理智与情感》、《伊丽莎白》《公爵夫人》等都属于。而本文所要探讨的也是从广义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二、遗产电影存在的目的性
这一问题的确存有争议性。在众多的研究者、争论者中,休伊森和莱特更倾向于将英国遗产电影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化,并且他们这一论调对后世关于遗产电影的批评起到了重要性影响。在遗产文化兴起之时,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力量,是撒切尔政府意识到,在改革的过程中,民众对于自身身份认知已经趋于模糊性状态,处于稳定社会大局考虑,撒切尔政府出台了《国家遗产法案》,试图通过该法案来激发将英国遗产商业化,以此来推向全世界,推向大众。尽管,在此法案出台的初始受到了文化历史学家休伊森的批评,而学者希格森对于遗产电影这一形式的出现也并未给予褒奖,反而批判的认为,遗产电影的出现只不过是和政府的苟合之作而已。其实,这些学者或文人之所以持有如此强烈的反对意见,主要在于,他们认为,英国遗产电影的表现太过片面化、太过狭隘性,对“英国性”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中产阶级,太多浮夸的表面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表现出英国民众的普通生活,这些看似完美的遗产电影,只不过是电影人自给自足所营造出的一种假象而已。而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史学家塞缪尔则认为,遗产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性文化,这种多元性主要发自流行元素的集中运用,并且遗产文化带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阶层上。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蒙克就遗产电影同样做出了评断,他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将所列观众主要分为两个组别,分别就不同的观众类型进行研究,一组人员来自于与英国遗产文化相关的职业女性,一组则是来自于英国著名休闲杂志的读者们,这两组人员在年龄层次、女性占据比例方面都有所不同,而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出的结果也如他们的组别一样,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不论怎样,他们对于英国遗产电影有着较好的态度,这是他们的共同点,而这一点据调查显示是非常明确的。
蒙克的调查研究不仅向那些对英国遗产电影持有偏激的人们给予有力的回应,也通过实证,将遗产电影的特点公布于众,遗产电影不仅具有复杂性、国际性还有流行性。这与先前90 年代初将遗产电影批评为简单化、国家政治化宣传工具等给予了有力的反击。并且蒙克就遗产电影此片类型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电影类型不仅发展的相当成功,并且还将继续持续下去。的确,迄今为止,事实足以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结语
希格森等人的观点主要趋向于自上而下的文化政治观点,他们认为遗产电影更接近于文化性而非商品性,这种论点被认为具有保守性。而蒙克等人观点则认为,英国遗产电影是一种多元化、直面社会问题的成功商业运作产品,他们将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作为他们理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石同云,纵向东.遗产电影与英国文化传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04).
[2]周舟.英国遗产电影的麦钱特——艾弗瑞风景[J].当代电影,2008(08).
[3]郭红玲.异质空间作为英国遗产电影争论根源的探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