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学生记者素养探析
2018-01-02力莎
力莎
摘 要: 学生记者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全媒体环境下,校园学生记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研判能力、娴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作者提出应从建立健全学生记者全媒体思维、完善校园学生记者培养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记者具备开放创新的精神品质、搭建校内外相通的培训平台四个方面提高学生记者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全媒体 学生记者 综合素养
学生记者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力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发展迅速,同时传统媒体的作用依然不容小觑,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并存的全媒体时代正影响人们的生活。所谓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如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多种表现符号,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1]。全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这对学校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校园学生记者队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明确全媒体的特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学生记者应具备的素养和培养路径,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一、全媒体特征
(一)多元性
全媒体时代,多元性是其主要特征。从传播渠道看,传播主体已由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微信、微博、自媒体等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多元相融的媒介转变。尤其近年来,Web3.0自媒体(wemedia)时代进一步催生了媒体变革,自媒体公众号、网络微博大V、网络直播主播已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型媒介。从信息呈现方式看,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的表达,动态图片、视频甚至动画等都已被运用于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尤其受众对信息的多元化需求,更催生了多样化信息传播和呈现方式。从传播技术看,多元性特征尤为明显,全媒体强调多渠道采集信息资源,并积极利用新时代VR、APP、小程序等全方位多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实现信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传播,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二)复合性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源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共享互动”、“以用户为中心”等互联网思维已不断深入生活、深入人心,同时也融入全媒体传播。这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时,打破媒介之间的壁垒和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保留原有媒介的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媒体的传播优点。从目前各媒介传播方式中可以发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积极开设线上网站、发布微信微博公众号或官方APP,保留传统媒介权威性、专业性的基础上,融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素材丰富的特点,新媒体在快速传播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容深度、广度、高度,提升内容生产力和权威性。同时,从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中,全媒体复合性特征有所显现。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多由新闻工作者即信息内容生产者决定,而全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内容传播则由生产与受众共同决定,受众的偏好、信息获取需求影响信息内容采编、呈现技术和发布渠道,新闻工作者将自身对新闻的专业判断与受众感知相结合,实现全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的复合性传播。
(三)虚拟性
全媒体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为支撑[2]。全媒体虚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渠道上,更体现在信息传播主体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性、互动性强,但同时营造了虚拟传播的空间。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信息发布者通过网络ID代表自己,其真实身份在虚拟环境下被隐匿。这使得信息发布者可以利用网络、终端系统等技术自由的发布言论、各抒己见。因此,受众往往知晓观点看法及发布者的网络虚拟身份却无法知晓发布者的真实身份,常在无法确认信息真伪时转发谣言或者不实信息,使得全媒体环境下信息爆炸式发布,却真假难辨。
(四)开放性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不断革新,全媒体已逐渐成为一个融信息内容、技术、手段于一体的信息资源平台并向社会大众开放。信息发布者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受众偏好的信息内容,根据不同内容特点选用符合受众接受的技术手段,从而重新组合发布。尤其近年来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表达自我言论、表现自我行为的欲望不断提升,趋于双向信息传播的媒介呈井喷式发展,信息发布者能在全媒体环境下,借助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获悉所需的信息,并借由多样化的信息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示给大众,实现受众需求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满足。同时,主流思想和观点容易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二、全媒体环境下学生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一)坚定的政治方向
2016年中国记者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首要希望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3]。尤其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开放和信息内容的高覆盖性,让青年学生“大开眼界”,但同时也让大学生尚未定型的价值观产生冲击,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言论和谣言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记者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基层”重要力量,更应将坚定的政治方向作为学生记者的首要素养,坚持培养学生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牢固的大局观念,牢记政治使命,不忘初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并敢于为真理发声,在学生群体中担当模范带头作用。
(二)扎实的业务能力
全媒体多元化、复合性特征对校园学生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知识结构、媒介运用技能已很难满足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宣传工作需求。在此环境下的学生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應对多元媒介复合、多种渠道融合的立体式全方位信息传播形式,包括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专业的新闻采访能力、通晓多种媒介特性的能力及适应传统媒介、新媒体媒介等多种语境下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高校校园内,“95后”、“00后”已逐渐成为校园主力,作为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成长的一代,他们的身上时代印记鲜明,他们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并期待丰富并鲜活的信息呈现方式。因此,全媒体环境下的校园记者,更应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保持对人、事、物及活动的好奇心,懂得挖掘“小人”、“小事”的亮点与特色,善于发掘、记录身边的故事,多渠道地及时发布信息,立体化生动报道校园新闻。endprint
(三)较强的信息研判能力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及多渠道的传播形式实现了便捷的信息传播,青年大学生愈发容易自我搜索信息,其往往能先于教师知晓信息,首先形成对于人物或事件的观点看法,碎片化信息让一些青年学生难以系统了解事物本质和深层次信息,某些虚假、错误、消极的信息会产生影响。校园学生记者应清晰地认识全媒体环境中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的特征,不断强化信息辨别认知。一方面,要善于分析总结,能够在海量信息资源中,提升辨别不良虚假信息及谣言的能力,谨慎对待信息传播发布,客观发表观念看法。另一方面,要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发挥新闻敏感度,学会合理筛选,通过研判信息,抓住精华与核心,突出新闻事实,并利用学生记者身份的特殊性,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四)娴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
全媒体的“全”不仅体现于信息内容的全面丰富,而且体现于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与呈现方式的全方位全覆盖。全媒体环境下,不再局限于图文传播,而是图文声光等多种传播方式,视频、动画、小程序等多种传播技术综合运用。这就要求校园记者们不仅仅具备传统媒介的采写、拍摄能力,还需掌握图片制作、视频拍摄、声画编辑加工,能够直接参与多媒介信息采集、制作、发布环节,做到会写、会采、会录、会摄、会播[4]。同时,校园学生记者还应灵活运用多种媒介,根据新闻素材和受众偏好对发布媒介进行选择,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增强受众认可度,以达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形成一定的新闻影响力。
三、全媒体环境下学生记者素养培养
(一)建立健全学生记者全媒体思维
培养学生全媒体环境下的业务能力、信息研判能力等多种素养的基础即为建立健全学生记者全媒体思维。由于新媒体信息的及时性、丰富性特征,青年学生大多习惯于依赖网络媒介获取信息,而往往忽视传统媒介,全媒体思维的建立,首先应明确其服务于学校校报、校园橱窗、校园网站、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多媒体的认知。通过对于多种媒介的介绍,能够清晰了解不同媒体在定位、读者、功能上的特点,熟悉不同媒介的优缺点,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记者的全媒体思维培养,应让他们认识到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转变并打破媒介界限观念,正确地认识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的关系,从思维上形成对全媒体的认知与准备。因此,加强对学生记者的实例引导和实践锻炼,能够结合实际,学会面对不同需求的受众,以多角度多方式借助多媒介报道同一新闻事件,以开放的态度适应信息时代全媒体化发展趋势。
(二)完善校园学生记者培养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学生记者培养的基本前提。一要明确责任制度。学校应将校园学生记者的组建与培养作为学校宣传思想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组织专门的学生记者队伍,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并从职责分工、主要任务、行为规范等多方面明确学生记者责任使命,促进学生记者队伍发挥作用。二要完善激励管理制度。加大对优秀学生记者的嘉奖力度,树立典型,并与学生评奖评优、升学就业推荐等结合,鼓励学生加入学生记者队伍,增强学生对学生记者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同时要完善学生记者信息发布审核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准确性、及时性。三要健全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对于校园学生记者及各学院、班级通讯员的培训制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宣传观念,明确新闻宣传意义与积极作用,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三)培养学生记者具备开放创新的精神品质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应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学习能力强、创新思维强的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记者开放创新的精神品质,以适应全媒体的快速变革。一要培养创新意识。在把牢政治方向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展示并介绍社会及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好做法,引导学生记者将创新思维植入工作实际。二要培养创新视角。培养学生在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以多元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吸纳优良的素材,同时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选材、语言、技术手段、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实现创新优化,以取得更好的新闻成效。三要培养学习习惯。全媒体是不断变革出新的时代,需要引导学生记者认识到时代特征与需求,具备时不我代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养成学习习惯,积极深入研究,大胆分析实践,适应新兴技术与媒介的发展。
(四)搭建校内外相通的全方位培训平台
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素养及业务能力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记者新闻宣传工作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一要组建校内培训队伍。组建一支由学校一线新闻工作人员及思想政治教师组成的校内培训队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主题讲座,新闻采写、新闻图片拍摄等业务能力专题指导,提升学生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的政治思想素养及综合业务能力。二要吸纳校外资源。积极与校外新闻媒体进行对接,开展与新闻媒体及兄弟院校的参观交流,引入校园新闻媒体资源,针对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角度多平台,以实践案例强化认知、开阔视野,提升个性化、专业化能力。三要搭建通畅的实践通道。搭建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的实践通道,强化学生记者执行力,锻炼不同媒介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不断推进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
[2]姚君喜,劉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0(6):13-16.
[3]吴晶,王思北.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J].科技传播,2016(21):7.
[4]罗璇.全媒体背景下记者的职业素养[J].青年记者,2014(10Z):34-35.
基金项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基于数据挖掘实证研究”(项目编号:SYKJ16D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