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成因及教训
2018-01-02魏荣
魏荣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清王朝闭关政策的表现及成因:认为,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的产物;闭关政策是为了防范中外反清力量结合,以巩固封建统治;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海疆,海权意识淡薄。闭关政策的后果及教训:闭关政策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国对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历史成因;资本主义萌芽;教训;对外开放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1500年以后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之间已打破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至17世纪随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西欧各国相继跨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一萌芽的生长倍加艰难。大清王朝依然在封建社会蹒跚而行,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就是清王朝一改汉唐宋元的开放政策而实行闭关政策,封锁国门。
为什么中国社会由开放转为封闭,人们从不同角度探寻着答案。有人说,中国是内陆文明,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而西方是海洋文明,具有开放、创新的特征。梁启超说:“此古来濒海之民,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但这些却不能解释汉唐宋元的丝绸之路、大漠驼铃、海上帆船等架起中外交往的桥梁。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明,大批阿拉伯人来唐学习、经商、传道,体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气魄。中国的造船技术也比西方先进,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横贯亚非航道,比达-伽马绕道非洲通往印度要早几十年。
所以说地理环境对一国的内外政策、文明类型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探讨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成因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阻碍,以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
一、闭关政策的表现及成因
清代闭关政策是从清初到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在中外关系上采取的方针政策的历史概括,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其形成可用三步来概括:
第一步:海禁。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抗清势力,实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并将沿海居民內迁数十里,以此来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的物资供应。
第二步:设关。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开始有限度的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至1717年,因担心本国商民勾结南洋海寇进行反清活动,允许东洋贸易,禁止南洋贸易。
第三步:闭关。公元1757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口,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从而使闭关政策达到顶峰。其主要内容是:限制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具体表现在:
首先,对中国内部限制人民出海贸易、出洋侨居,禁止多种货物出口,不准建造大型海船。对出洋的水手、客商,各给腰牌,刻明姓、年貌、籍贯,以便巡查哨兵检查。对在外洋经商的华人、华侨,清政府对其歧视、刁难,特别是不准携带武器使中国商船失去抵御海盗的自卫能力,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和谋生活动。
其次,设立“公行”,由行商包揽对外贸易。1760年,清朝在广州设立“公行”,以承销外贸和代办内地出口货物的独占权,“公行”对清政府也承担义务,保证外商纳税,统一进出口价格,约束外商在广州的行动,转达中外来往文件,赔垫破产商行的欠款,向官府提供报效等。
第三,清政府制订和颁布各种规章条款,限制中外交往。从1757年到1835年,清朝四次公布限制防范外商条款,1809年宣布《民夷交易章程》六条,1831年和1835年两次公布《民夷交易章程》,对外国商人的活动,居住区域、活动范围等都作了称为闭关的政策,一直延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的订立才被打破。
为什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有什么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
1、从社会经济基础看,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的产物
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实行闭关政策的客观社会经济基础。在封建自然经济下,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广大农民分散生活在经济自给自足的广大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数个村庄、集镇和城市各自独立、隔离,没有和周围世界进行聯系的必要。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农民受官府的残酷剥削,生活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外来商品。地主和商人阶层,把剥削得来的财富,又去购买土地,扩大封建剥削以发财致富。皇室官僚等最高统治者有官府手工业以满足豪华奢侈的生活,无需从外洋交往中得到满足,对外国商人的通商要求也予以拒绝。因此,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经济基础。
2、从政治统治需要看,闭关政策是为了防范中外反清力量结合,以巩固封建统治
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趁明末社会动乱入住中原,经过二十多年斗争,镇压了各地抗清运动,取得全国统治,但人民的反清斗争从未停止,如白莲教大起义、天理教大起义等,有的义军竟潜入北京,攻打皇宫,给清朝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增加了统治者对外患的恐惧。加之新航路开辟使西方国家不断扩大侵略,积极参与中国内部政治斗争。如郑成功抗清时,英国商人向郑氏出卖武器,帮助郑成功抗清。
因此,闭关政策也是在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下,为防止中外反清力量结合、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种政策措施。
3、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海疆,海权意识淡薄
郑和下西洋初衷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但明成祖及其继任者并没有接受郑和的海权思想。即使有远见卓识的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并没有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维护海洋权益,面对海疆危机只能重拾“海禁”这一权宜之计。
二、闭关政策的后果及教训
闭关政策的实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容忽视的教训。
作为防范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手段,闭关政策虽抑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发挥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闭关政策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endprint
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一口通商,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丝、茶的外销。由“行商”把持进出口贸易,从中垄断价格,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早在明朝中后期就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国对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清王朝统治者虚骄自大、因循守旧,清王朝的知识分子也被束缚在理学考据之中,使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夕仍处于蒙昧落后的状态,科学知识、思想文化、国家管理、军人训练、武器装备都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终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最终无力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引来了列强侵略。
闭关政策是消极落后的政策,它不能制止资本主义侵略,只能束缚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
保卫民族独立,增强国家实力,改变中外力量的对比绝不是依靠自我隔离、自我孤立来实现。闭关政策既不能改变侵略者的本性,也不能制止侵略者力量的增加,只能是中国人闭目塞听、作茧自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扼杀了中国人的生机和进取精神,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灾难。
三、结语
面对浩荡历史,我们不能是看客,而应该从历史的足迹中去发现、分析、醒悟。
纵观世界历史,东罗马帝国和大清帝国有着相似命运,两国都有过辉煌璀璨的文明。可是都因陶醉于已有成就、不思进取而落伍于世界潮流,被动挨打。而近代的俄国、日本,分别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路。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保守导致文明衰落,开放包容促使文明昌盛。在經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任何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大潮中去。做到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即不同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融入世界才是当代中国实现强国梦的关键抉择。
【参考文献】
[1] 李骏.明清时期闭关自守政策及其历史教训[j].广西社会科学,1995.
[2] 胡思庸.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j].吉林师大学报,1979.
[3] 曾丽雅.从清朝的闭关自守到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j].江西社会科学,1985.
【作者简介】
魏 荣,任职于陕西省凤翔县西街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