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男《山雨欲来》中的三重自我呈现

2018-01-02来永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抵抗灯火乌云

来永桂

内容摘要:《山雨欲来》是剑男开始回望故乡的标志性作品。剑男将诗歌作为一种自我呈现方式,赋予了村庄倔强的个性。村庄在长久的压抑中不抵抗也不妥协,以一种沉默的方式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平抑的,但是由于诗人将自己不对抗也不妥协的态度植入诗歌,使得读者在平抑的基调中可以感受到恒在的希望。

关键词:压抑 倔强 自我呈现

《山雨欲来》是剑男开始将笔触伸向故乡幕阜山地区的标志性作品,他把故乡当作心灵的归所,希望从故乡的一草一木中得到心灵的救赎。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幕阜山的一切养育了诗人的内心情怀、思维方式甚至世界观。在幕阜山地区,人们过得“贫穷而富足”,他们在贫穷与苦难面前倔强地坚守着。这种精神影响了诗人的处世态度,从关于剑男的访谈录——《一个人的写作会不断回到故乡》中我们了解到他是以沉默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尊严的人,他也直言自己是不对抗也不妥协的人。

《山雨欲来》中渗透着剑男的人生态度,有意为之也好,无心插柳也罢,可以说,这首诗是他的一种自我呈现。诗歌中的村庄在面对山雨到来前的黑暗时,表现出同诗人一样的不抵抗也不妥协的态度,村庄或者说村民在被无边的黑暗压迫着的时候,虽然无力抵抗,但是也没有妥协,始终倔强地生活着,最终等来“黎明的光亮”。剑男的诗歌创作观也可以对此进行印证,他认为:诗歌写作一开始并非或并不完全是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而是作者对自身的一种指认,诗歌首先跟个人密切相关,其意义首先是写作者的自我呈现,而后通过对自我的呈现折射主流价值观、社会背景。作者在写作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观念注入作品中,自我呈现是诗歌创作的首要目的。首先,剑男在整首诗的压抑的基调里安放了恒在的希望,呈现出“面对人生惯有的灰暗,个人无力抵抗也不需要抵抗,只要不妥协就能等来光明”的态度;其次,诗人通过对被压低的“村庄”透露出自己不抵抗也不妥协的态度;此外,诗人在诗歌中直言“人生惯有的灰暗”而未进行抗争,直接呈现出自己的态度。

一、隐藏在形式之后的自我呈现

《山雨欲来》这首诗在情感上是十分压抑的。诗句整体都比较长,拖慢了朗读的速度,情感也随之被压低,甚至会使朗读者产生生理上的窒息感和压抑感;在用词上,“孤单”“卑微”“匍匐”“幽暗”“屈辱”这些词本身就带有消极意义,特别是“卑微”和“匍匐”两词,更凸显出村庄被不断压低的屈辱处境。正如诗人在《四月的幕阜山》一诗中写到的“在四月的幕阜山,高处的仍被捧在高处/低处的仍被按进深深的泥土/蓝天白云不能平等匍匐大地的草木/也不能平等贫穷带来的悲苦”,幕阜山地区的村庄一直以来都是被深深压进泥土里的。此外,诗歌在分行方面也透露着压抑感,以第三行为例,“那些匍匐在它脚下的村庄卑微地”极力写村庄匍匐在山脚下的卑微状态,使读者感受到与村庄一样的压抑感,而且从语法角度讲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读者需要在情感的压抑中探寻后半句的意义指向,但是第三行戛然而止,这就使得读者在苦苦求索中产生无路可出的无力感和压抑感。

同时,在整体的压抑之中又存在着隐隐的希望,这主要体现在诗歌中“光晕”“灯火”“光亮”“黎明”这一类词语的应用上,这些词语让人在无边的压抑中感觉到未来隐隐是光明的;在音律上,第三行、第八行、第九行、第十一行押韵,“膀”“亮”“庄”“样”为韵脚,押ang韵,在情感上是昂扬的。象征着希望的一系列词语和昂扬韵穿插在整首诗里,在压抑的基调中安放了恒在的希望。此外,从诗歌标题来看,“山雨欲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句诗,基于先前存在的阅读经验,压抑感与紧迫感扑面而来。但是进一步思考之后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山雨过后乌云会散开,黑暗终究会被光明取代,所以在整体的压抑中希望是恒在的。

正因为希望是恒在的,所以从第二行“天慢慢暗下来”到第八行“天慢慢升高”村庄始终卑微地匍匐在山脚下,没有进行抵抗,但也没有妥协,只是“点起幽暗的灯火”以一种倔强的姿态平静地生活,光明也会再次到来。

这是整首诗中诗人的隐性的自我呈现,诗人将自己的态度隐藏在诗歌语言、形式及韵律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变化中。

二、寄托在物象中的自我呈现

诗人在整首诗中塑造了长期被压抑无力抵抗而从未妥协的村庄形象。“两座山之间有什么孤单地悬着”一句里“孤单地悬着”的就是村庄,“孤单”是对村庄孤零零地存在于两山之间的状态的描写,村庄本身就很渺小,在两座大山的压迫下孤零零地生存,艰辛而又无助,“孤单”一词更加凸显出村庄在两山之间生存的艰难。“悬”并不是实指而是对村庄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之危险状态的一種比喻,就像被悬在两山之间随时会掉落一样。

基于诗歌的标题——山雨欲来,“天慢慢暗下来”是指乌云开始聚集时渐渐地遮住了阳光,使光线暗下来,同时云压得很低,“下来”两个字就带着压抑感。但是根据生活经验,在乌云刚刚开始聚集时,会有一些阳光从乌云的缝隙里透出来,所以会有“光晕”“辉映着它们的肩膀”,这里的“它们”指的是山。一方面,“它们”与诗歌第一行中的“两座山”对应,都是复数的;另一方面,肩膀与山都是非常可靠的形象,经常互相指代。乌云开始聚集时大山尚有光晕辉映,而村庄匍匐在山脚下,在大山的阴影中生存,迅速地被黑暗笼盖。两者放在一起,更加衬托出村庄自身的卑微及其生存状态的恶劣。诗歌前面四行通过描写诗人在丘陵之上看到的景色,整体刻画了卑微地匍匐在山脚下的村庄形象,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在压抑之中,村庄“点起幽暗的灯火”,这其实是生活常态,或者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反应。显然,“幽暗的灯火”是无力与无边的黑暗斗争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妥协,灯火一直倔强地亮着似乎是在等待光明的到来。“幽暗的灯火”是村庄整体的精神化身,既渺小又倔强,虽然无力抵抗黑暗,但没有因此妥协,在乌云与黑暗的双重压迫下,始终倔强地坚持着。

诗人将自己的人生态度寄托在“村庄”身上,“村庄”面临压迫时的一切表现都是诗人内心的外显。endprint

三、诗歌语言中的直接自我呈现

“像黄昏的宁静压住的,快喘不过气/又像早前的一阵乌云,笼住人生惯有的灰暗”两行承接第五行后半段“生命压得多么低”,是对被压低的生命的直观描述。结合生活经验:在乡下,黄昏时分十分宁静,更何况又是山雨欲来时;而人置身于非常安静的环境中时,会刻意压低自身发出的声响,哪怕是呼吸声,所以诗歌里写“快喘不过气”。这种快喘不过气的窒息感让人产生生理上的压抑感。但纵使如此压抑,诗人也没有爆发,没有发出呼喊来对抗压抑的环境,同样诗人没有妥协,没有“放弃呼吸”,保持着“快喘不过气”的状态一直生活着。

“人生惯有的灰暗”与诗歌最后三行的描写相呼应。诗歌最后“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被孤寂压低的村庄/我第一次看见它的屈辱,在被雨水/洗刷之前有着黎明的模样”连续出现了两个“第一次”。这两个“第一次”有其隐藏含义,即村庄一直都“被孤寂压低”着,一直生存在屈辱之中,而诗人从故乡抽身之后,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之后才察觉到这些苦难。一直“被孤寂压低”的村庄无力抵抗也没有选择抵抗,它只是不妥协,以一种倔强的沉默的方式坚持着,等来光明。同样的,人生也惯有灰暗,就像山雨欲来时的村庄,时时被黑暗笼盖,“但没有了与生活较量的勇气/这鸡肋般的日子,仍然得过下去”,在无边的黑暗面前,个体的抵抗显得渺小而无意义,但是如果妥协就会彻底沉沦再也不会出现转机。所以在人生的灰暗面前,剑男的选择是不抵抗也不妥协,任凭风吹雨打,黑暗总会过去,山雨过后乌云会散开,黑夜过后黎明也会到来。

在诗歌中诗人直言“生命压得多么低”“笼住人生惯有的灰暗”,又将“生命”安放在村庄中,使“生命”与“村庄”融为一体,拥有同样的精神,以此直接呈现自己的不抵抗也不妥协的态度。

《山雨欲来》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非常平缓的,既没有情感的激烈爆发,也没有彻底消沉,但是偏偏在压抑中表现出一丝希望。这一线希望不是与黑暗进行激烈抗争之后的战利品,而是客观存在的,就像雨后烏云退散光明到来,是一种必然结果。剑男将自己的这种观念渗透进诗歌的字里行间,整首诗从表层语言到深层隐喻,都呈现着他的不抵抗也不妥协的态度。

注释:

[1]剑男.现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关键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1):48-51. [2017-08-14]

[2]剑男.剑男的诗[J].诗歌月刊,2016,(06):15-19+14.[2017-08-14].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抵抗灯火乌云
站在窗前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灯火有刺
乌云
与光
乌云和白云
望云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