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度”
2018-01-02麻福梅
麻福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50-01
度,在汉语中是尺与法的意思,在哲学上是質与量的关系,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体现了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心理学指出某种外界刺激在刺激人的机体过多的时候,人就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种心理反应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
每学科都有该学科本身的体系、规律和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关于准确把握好"度",讲究分寸、火候,严防过与不及,才能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理想的教学效果。
1.把握到“深度”
把握好教学的深度,是充分发挥教材作用的必要措施,是完成教学任务、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另外要充分了解学情,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接受不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浅显,又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做到难易适中、深浅有度。有些名著如《红楼梦》等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在讲解作品的深度上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知识基础等。
2.把握好“广度”
课堂教学的广度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把课堂教学落实到每个学生。不能只面向个别优秀学生而打击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教师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点面结合,知识覆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教师不仅要理顺本学科知识的纵向结构,还要善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教师还可适当地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具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拓宽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3.把握好“坡度”
课堂教学要有一定梯度,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学得好,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尤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铺路架桥,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如写作训练中,小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甚至可以以一定的模板写一些类型的文章,但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增加写作的规范与技巧以及个性特色。
4.把握好"密度"
课堂教学的密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知识的传授量,教师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疏密相间、科学合理。知识量过大,学生的吸收和反应能力有限,而且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会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有压力。知识量过少,又会让学生觉得课堂结构松散、缓慢,精力容易分散。二是课堂训练的量,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做到课堂教学的疏密适度,教师应精讲巧练,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5.把握好“速度”
课堂教学中的速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课堂的进度,教师讲析知识的速度要做到快慢缓急适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容易接受。另外一方面指教师讲课的语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语言,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平和宁静,有的激越慷慨,有的和风细雨。但不管怎么说,教师的语速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说话的节奏感,不能一味铿锵有力,也不能一味平铺直叙,要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和感召力。
6.把握好“力度”
课堂教学的力度得当,要求教师一是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讲述,对重点、难点等知识点剖析深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二是教学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