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2018-01-02焦凤华吉毛太应成荣
焦凤华+吉毛太+应成荣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实践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实践路径,并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成效为例进行了论述,达成了从大学语文教育角度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贤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究与总结。千百年来,它薪火相传,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华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断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该涵括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当代大学生服务。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需要对大学生传授语文专业知识,更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底蕴的培养,树立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步入新常态化,社会结构深化调整的宏观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成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由于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化修养与道德观念培养上的优势作用,再辅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引导作用,使大学语文教学是完成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教育途径。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有效的进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整体的教育体系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构成意义,通过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底蕴,进而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其他专业学科以及课程中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显著的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辅助性教育作用,为大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 教学篇目的讲授要强调目的性
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内容具有内涵深厚、知识延伸面广的特点。每一篇文章都会产生很多层面的教育价值,如果教育目的性不突出,那么学生的认知思维就会因知识内容的宽泛性而无法聚焦,进而难以实现具体的教育目的。所以在大于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必须对教学篇目的目的性进行明确,进而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为了更加强调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总体教育目标,应更多的融入经典国学作品。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不仅能够熏陶学生文化修养,更能够使大学生深入感悟民族文化内涵的深邃。
(二) 教学篇目的讲授要结合实践性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侧重于课堂的书本教育,而且是强调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难以实现理想化的教学效果。所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就必须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将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合理分配并相互协调和支撑,进而实现大学语文知识在学生面前的动态呈现,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
将大学语文教学篇目以及语文知识融合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习得语文知识,更能够效果显著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以国学作品诵读交流活动、古诗文朗诵比赛、诗词大会等。同时应走出课堂,在高校校园内创建校园刊物,并鼓励学生进行投稿。刊物类型涵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学等。通过校园刊物的举办,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知识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参与校园刊物的创建、组织、创作等环节的实践过程当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实践应用,能够显著的提升学生文化水平、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自信。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积极贯彻执行“立德树人”,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每一堂语文课、每一次教育活动、每一个教育细节。我们每节语文课前开展“五分钟《论语》诵读与分享”活动,每学期开展“左手经典、右手专业”主题杂志创办及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同时开展文化大讲堂、演讲、读书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大学语文课内外活动,建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这些活动唤醒了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唤醒了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学生共创办200多本“左手经典右手专业”主题杂志,培育了“有情怀、会判断、能合作、敢质疑”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弘扬者。
(一)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部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转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更加强调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习得的语文知识更具有实践性,同时也高效实现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在每节大学语文课前开展“五分钟《论语》诵读与分享”活动,通过“五分钟《论语》诵读与分享”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化、人文知识,又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素质的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培养了成熟的心智和丰富的精神情感,懂得什么是理想的人,什么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理想的社会,懂得如何成就自己。通过《论语》的学习 ,审美的人生观、成人观、求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得到提升,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论语》的濡沐下,“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在学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论语》经典语句脱口而出。学习《论语》一段时间后,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活动,正是经典唤醒了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喚醒了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endprint
(二) 在大学语文综合活动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后的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丰富的大学语文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知识学习热情。每学期在全校开展“左手经典、右手专业”主题杂志创办及评比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举办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左手经典、右手专业”主题杂志创办及评比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学生将经典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创办了《经典同行》、《圣贤为友》、《传统文化》等200多本杂志,大部分杂志图文并茂、栏目内容丰富、封面设计独特新颖。杂志的整个创办过程,提升了学生策划、交际、组织、鉴赏、动手、审美创造等能力;培养了参与意识、主人公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怀、会判断、能合作、敢质疑”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同时,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每学年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所选诗文既有《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这些古诗文,也有毛泽东《沁园春·雪》、余光中《乡愁》、舒婷《致橡树》等这些现当代诗文,使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光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将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营造“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的氛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弘扬者。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语文教学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优越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張其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2]鲍鹏山.论语导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
[3]左克厚.论语旧注今读[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6).
[4]黄志程. 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258-260.
[5]戚光宇.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以化人——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 语文知识,2015,10:37-39.
[6]米晓燕. 国学视阈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 绥化学院学报,2016,12:122-125.
[7]朱艳阳,向连兵. 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3:246-247.
[基金项目: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的实践探析》(项目编号:2017B25)]
(作者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