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器形鉴赏
2018-01-02黄飞
黄飞
摘 要:紫砂壶之所以和其它工艺品有很大的区别,是在于它既有实用性,也有欣赏性,更具有收藏价值。人们收藏、欣赏和使用紫砂陶,正因为它特殊的材质性能,使作品更赏心悦目。
关键词:造型;鉴赏;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24-01
千年紫砂,款款蝶变,从原始的泡水器皿,渐变为艺术品,期间经历了多少人文历史的火与土的冶炼。自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陶,便开始了它与人类浓于水的情缘。那个时候,阳羡砂土即有了它独一无二的“气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古朴纯厚,不媚不俗。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使一团团默无声息的泥料在紫砂艺人的手中制成千姿百态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形制,历经千年发展,千态万状、变化丰富,是历代艺人师法造化所得,是汲取姐妹艺术的特点,经长期的艰苦的辛劳而创造。按其不同类型,大体可分为圆器、方器、仿真器、筋纹器、提梁器和其他器六类。在紫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六类造型均有生产,历代名师巧匠,都擅长制作某类造型,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紫砂筋纹器造型作为紫砂造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门类之一,优良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并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立足于创新。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砂壶考》云:“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书款。”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款为“万历丁酉春茗、时大彬”的《玉兰花六瓣壶》精巧朴致,使該品成为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
《菱花式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明代时大彬所创制的筋纹器代表作。紫砂筋纹器沿至清代,随着时尚习俗的改变而改变型制,包括方型、圆型、自然型、筋纹自然混合型,筋纹自然方型混合型等多种形式。
历史上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用壶有过精品,但大多佚名。“菱花”、“合菊”、“半菊”、“菊形”、“葵式”等为常见形式。清初的陈鸣远既是位制作紫砂花货塑器的大家,制作紫砂筋纹器作品亦是大妙手。他制作的筋纹器作品《四足方壶》藏上海博物馆,亦是仿古代青铜盉而成。
宜兴紫砂壶造型基本款式之一。提梁为紫砂器传统式样,分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提梁通常用于光器,花式提梁常见用于仿真器(花器)。提梁之形状,相传是从瓦炊、青铜壶提梁等造型借鉴而来。提梁本身的构成,一般分硬提、软提两类。硬提中又可细分为单式提梁、三叉提梁和绞式提梁三种。其中以硬提最为习见。软提较少见。硬提梁简称“硬提”或“硬梁”。是在制坯时,壶体和提梁一次制作完成,焙烧后提梁位置、角度固定,不能作任何改动。硬提中的单式提,指仅为一根单提梁,多数为圆弧形,少数为方形。
三叉形提梁,一般都是二叉在前,一叉在后。三叉提梁壶亦称“东坡提梁壶”,民间传说这壶式,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创,故名。实则这种壶式至清代才有,至前未见有三叉式茗壶。
紫砂壶自然形体造型在业内一般被称之为“花货”或“塑器”。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壶艺家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经过艺术加工设计成壶的造型。或者是在圆壶及方壶造型上运作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象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自然形体造型在紫砂壶造型中较早出现,占得比重也较大,羊角山古窑址出土的捏塑龙头形壶嘴,及供春的树瘿壶都是自然形体造型。
在中国传统美学上是比较注意“形”与“意”之间唯物辨证关系的。由“形”而揣“意”而不失“形”,坚持抽象与现实的关系,肯定理性与直觉统一,但偏重于直觉。“形”与“意”的辨证关系,在古代就已经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学术体系了。比如在《易传》有这样的话语“圣人立象以尽意”,象即是所谓的形,又比如《庄子》中言道“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意生象外”,作为传统民间的紫砂工艺自然也是这样。
传统紫砂茶壶物化形态背后的数理特征和曲线特征,继而反映紫砂茶壶造型有序的科学规律和内在和谐。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着眼于整理和归纳紫砂茶壶各个组成部分的造型特征,充分地展现紫砂茶壶整体与局部的有序性和多样化,并挖掘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紫砂茶壶造型的流行趋势,以此作为创新设计中得以继承的造型要素;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科学统计和曲线分析总结出紫砂茶壶造型的曲线规律,以此作为紫砂茶壶艺术创造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紫砂壶于实用性、工艺性和审美性为一身,充分发挥紫砂壶的功能效用。
参考文献:
[1]焦成根.设计艺术鉴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江苏陶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