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魂摄魄之读《三国演义》
2018-01-02黄铭胜
黄铭胜
中国历史洪流中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罗贯中妙笔生花下诞生了。《三国演义》是一种艺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这本传奇巨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家于户晓,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我自幼就被这本巨著的魅力所吸引,因为《三国演义》是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小说。里头描写了上百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从武将们的单骑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沙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的运筹帷幄,都写得有声有色,令人热血沸腾。
《三国演义》除了让我沉浸在古代英雄们的故事里,更教会了我许多人生道理,也让我绞尽脑汁地去探索这本巨著。首先是揭开故事序幕的黄巾之乱。毕竟《三国演义》是源自于六百年前的作品,书中自会有一些思想上的局限。在黄巾之乱中,罗贯中将反抗朝廷的农民们称作“盗贼”,将张角三兄弟描绘成叛军。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当时朝廷的宦官与外戚勾结,天子的权力被诸侯们瓜分,天下大乱,百姓们苦不堪言。张角用其学来的“法术”替百姓们治病,赢取了百姓们的信任,从而成为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在生活如炼狱的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百姓们会追随他推翻无能腐败的朝廷不是人之常情吗?成为黄巾军的人民何尝不是因走投无路才被迫上梁山的呢?张角三兄弟又何尝不是想解救天下百姓于危难才挺身而出的呢?我认为,看三国,并从中去反思他的故事与人物的思想,才是《三国演义》的迷人之处。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以拥刘批曹的态度去写故事的。我想这是因为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的缘故吧!刘备有汉室血统,所以由他来一统天下是合乎常理的,曹操并不是汉室宗亲,所以他成了一个反角,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贼。
在我看在,曹操无疑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并极具人格魅力。他想一统中原,在大义名分上已逊刘备一筹,但其麾下的将领却不计其数,如夏侯淳、夏侯渊、许褚、典韦、司马懿、张辽、程昱等等。三国时代并没有所谓的谁是谁非,谁有能力号召群雄,谁就有资格一统天下。曹操确实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我尤其钦佩蜀国的两名传奇人物,那就是诸葛孔明和关羽。关羽是老幼皆知的猛将,关于他的外貌描述我也不再赘述。我特别喜欢关羽能屈能伸的性格。与其勇猛善战、熊腰虎背的身躯不同,我认为关羽有着一颗十分细腻的心。当时关羽被想攻打下邳的曹操用诈降兵卒诱出城外,受困于土山。有别于宁死不屈的武将,关羽在开出了三个条件后就归降了曹操。关羽的这三个条件十分精明,既让他不违背大义,也不背叛刘备。
由此可见,关羽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与其守着高傲的自尊死去,倒不如先保全性命,以后再回到刘备身边。古代的武将们十分重视自尊与忠义,所以关羽能放下身段,屈从敌人,如此地睿智又有远见,着实令人敬佩。我相信如果是被困于土山的是张飞而非关羽,他应该会武断地选择了结性命,死得毫无价值。关羽的故事还包括众所皆知的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只可惜这一代英杰最后总败走麦城,客死异乡。为了赞颂智勇双全的关云长,我写了一篇诗,名曰“颂关公”——“赤面长须势如龙,威震华夏汉群雄。屈身向魏心归蜀,忠义仁勇真英雄。”
在《三国演义》里,“武”的灵魂人物不胜枚举,但我认为“智”的代表,就只有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老冤家了。诸葛亮的事迹流传千古,许多人不知《三国演义》的内容,但却一定都知道诸葛亮。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天才军事家,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最核心的人物。若是没有了这名伟大蜀相的“天下三分之计”,也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三国鼎立,更不会有这本巨著的诞生。
《三国演义》中最令我陶醉的就是诸葛亮那出神入化、深谋远虑的战略。诸葛亮所参与的每一场战役都会用不同的计谋去击溃敌人,高超的外交手腕、三寸不烂之舌、鬼才般的智力造就这位名留青史的一代传奇人物。
杜甫的《蜀相》中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疑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诸葛亮创造了许多丰功伟业,战赤壁破百万雄师、七擒孟获平定南方、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等,但最终还是未能完成霸业就病逝了。整篇《三国演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孔明火烧葫芦谷。当时司马懿成功被魏延诱至葫芦谷内,孔明派兵截断谷口,并往谷内放火。这一场战役是诸葛亮杀死司马懿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粉碎了诸葛亮的计划。孔明无奈地望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令我感触极深。
人的努力,难道永远敌不过所谓的天意和命运吗?这一场战役与其说是孔明与司马懿的决斗,倒不如说是孔明与天意的斗争。当然,结果是以孔明的失败落幕。虽然孔明葫芦谷中斗天失利了,但草船借箭以及赤壁之战时却又是借助天时才获胜的。由此可见,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我认为就算失败了,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尽力后迎来的失败并不可耻,而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葫芦谷一段,魏延功不可没,诸葛亮竟想把他与司马懿一并烧死于谷中。魏延无疑是《三国演义》中的悲情人物。他的才华诸葛亮十分清楚,但也因此魏延一直被重用且严防之。孔明始终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所以为了去除内忧外患,孔明当初就打算将司马仪与魏延一并烧死于谷中。不料苍天无眼,天降大雨,司马懿死里逃生,魏延也屈伸于马腹而奇迹生还。
实际上,我认为魏延是个聪明人,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生还几率极小?但是他义无反顾,为了蜀汉大业而抱着与司马懿同归于尽的心态。这样一个舍生取义的忠贞之士怎么会反叛呢?然而魏延请因计谋失败而日益病重的孔明回汉中养病自己继续上阵杀敌时,却始终得不到孔明的信任,一次次地“怏怏而退”,这才种下了魏延日后反叛的恶因。后来魏延就这样死在马岱背后一刀,忠勇智皆全的大将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不胜唏嘘。
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一直带有偏见,才会造成后来的悲剧。我认为看人的眼光十分重要,做人要能明辨忠奸之人,否则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孔明一样,无故伤害了好人。我想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孔明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續命时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帐中,导致四十九盏灯被风吹灭而续命失败。我相信所谓的因果报应,魏延在葫芦谷被孔明暗中算计,因而孔明续命时被魏延所扰。
《三国演义》交给我的人生道理数不胜数,对我待人处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我十分感激自己的人生中能有《三国演义》的陪伴,里头巨大的艺术魅力令我爱不释手,不仅令我增长了历史知识,也让我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我的人生,因《三国演义》而美好。
(指导教师:朱红梅 评委:袁晓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