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歌曲在培养儿童语言语音观念中的路径思考

2018-01-02吕鹏林宇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吕鹏+林宇

摘 要: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载体,是地域文化积淀、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关键内容与桥梁。方言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地方语言语音,童谣是对儿童进行方言语言语音观念的培养的最佳路径。在此过程中,首先选择最适合儿童传唱的歌曲作为载体;其次对现有的方言童谣加以改编,使其在旋律与歌词方面更有利于儿童形成方言语言语音观念;最后将方言音乐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方言音乐中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 方言歌曲 语言观念 儿童语言教学

地方方言是某一地区审美观、地域文化意识与精神价值的体现,是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儿童方言语音观念的培养对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说明音乐教学是培养儿童方言语音观念的重要途径。

一、方言语言语音的文化意义

语言不但是文化载体,而且是文化的一部分;方言的语言语音既是语言学问题又是文化学问题。

首先,方言语言语音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载体。“由于人类对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承,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类……音节清晰的语言是符号表达的最重要的形式”[1]。以福州方言歌曲为例,福州有着丰富的方言歌曲,并且其节奏包含了四分音符、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等,是福州本地居民的生活、劳动与文化特色的展现,其“虾油”味十分突出。这些歌曲都是源于福州本地的特殊生存、生活方式,其核心韵律就是依托福州话的语言组织形式。

其次,方言语言语音是地域文化积淀、传承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方言的形成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淀,地域文化是通过或明或暗的形式逐步积淀于其中,两者可能会相互交织或相互融合,使得方言语言语音既具有文化性质,又具有语言性质。正是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才产生了劳动人民的方言词语,如福州的语言词汇中就多与榕树、名胜、饮食、大海等相关,但是方言语言语音的消长与民间习俗的传承并不是同步的,有时候民风民俗已经消失,方言词语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之中,因此,通过对方言语言语音的传承与挖掘可以了解逝去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

最后,方言是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关键内容与桥梁。地域文化是由普通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创造、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所含有的熟悉、亲切与共鸣对某一地域的民众具有隐性的凝聚力,是他们情感归属与自身认同的标志与桥梁。

二、方言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地方语言语音

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很多省都有独特的方言,以八大方言区的闽南方言区的福州方言为例,福州方言歌曲具有浓厚的福州本地的文化根基,歌曲中弥漫着福州渔乡的气息,不但有福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诉说,还有福州山水、人情风物、乡音、乡情的集中展现,成为海内外福州人心灵深处最结实的感情纽带。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责,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普遍性的文化,更有地方性的文化。音乐教育特别是童谣的传唱就是“始于摇篮的教育”,它承载着民族或区域的优秀文化与道德观念,具有独特美感的韵律节奏,是儿童成长的文化养料与心灵食粮[2]。如福州的方言童谣就有篇幅短小、韵律优美、易于传唱的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无疑成为福州儿童体会母语魅力、传承母语文化、培养家乡情结的重要途径。

方言童谣普遍语意不深,容易被儿童锁理解。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不足,所认识和理解的知识、词汇并不多,而且缺少对复杂事物内在关联或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力,所以,方言童谣的内容十分浅显易懂。如在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童谣《真鸟仔》的歌词很简单而且朗朗上口:“真鸟仔,啄菠菠,三岁阿儿(小孩)会唱歌。不是爸奶(妈)教奴唱,是奴腹佬(肚子)通隆歌(聪明)。”加上特有的韵律与儿童口吻的叙述手法,展现了儿童对歌唱能力的自信。

方言歌曲都非常注重对语音和旋律的处理,特别强调旋律服从语音。如在脍炙人口的《月光光》《指纹谣》《一粒橄榄丢过溪》等福州方言民谣中,其旋律和主干音律几乎完全按照福州方言和闽南语音的发音规律创作,此类歌曲不胜枚举。方言歌曲的旋律服从语音的创作原则,使歌曲生动易学,使旋律更加自由亲切、优美动听,听起来给人以轻松之感,使特定的人物情绪表达得更加充分,有利于群众接受和传唱。

三、利用方言歌曲培养儿童语言语音观念的策略

方言歌曲和地方方言实际上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共同的根,但是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方言歌曲与地方语言语音紧密结合,相互映衬,各有千秋,并且在诸多地方相互结合、协调。因此,运用方言歌曲的传唱培养儿童的方言语言语音观念具有便捷性、灵活性、趣味性与高效性的特点[3]。根据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我国地方方言传承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选择最适合儿童传唱的歌曲作为培养儿童方言语言语音的载体。《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来源,“兴趣就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关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4]。因此,在方言歌曲的题材选择上首先要将儿童语言语音观念培养的需要与歌曲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使儿童在熟悉而亲切的环境中传唱熟悉和喜爱的童谣歌曲,并从中领略到方言歌曲中的韵律之美和语言语音之美。如在福州就有很多极富音乐性和地方语言性的方言童谣,这些童谣节奏明快、方言韵律明显,并且音色音调变化多样,加上充满地方韵味的歌词及丰富的童趣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音樂之美。

在精选歌曲题材中需要充分发挥老一辈人的作用,他们对民间音乐的体验、传唱与理解都比年轻一代更深刻。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人对他们传唱过的方言童谣进行重新整理和加工,使那些对富有趣味性的歌谣成为帮助学生传承方言语音观念的音乐作品,如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江塘,黄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摊船来接郎……”这些生动且充满童趣的歌词不但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而且对加强儿童方言语音的训练大有裨益。再如《拢拢谷》中充满了很多平时难以接触到的方言语音语调等。endprint

其次是对现有的方言童谣加以改编,使其在旋律与歌词方面更有利于儿童形成方言语言语音观念。实际上本土的童谣歌曲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儿童语言語音学习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本土音乐进行改造,使之在旋律、歌词和语音等方面更优美动听和更具方言语音感,特别是对那些歌词比较复杂、方言语感或题材不适合儿童的歌曲要进行改编。如福州歌曲中的《十二月采茶》在一些歌词、语音和韵律方面还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发音,因此,有学校将它改编为《拍手歌》,使它的歌词更加简单,语音更加清晰,不但在内容上贴近幼儿生活,充满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在旋律上常使用倚音、滑音、颤音及十六分音、三十二分音等,因此将这类型的音乐简化成小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学会的音型和节奏,使歌词更具福州方言的发音特色,有助于加深儿童对方言发音的理解。

最后是将方言音乐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感受到方言歌谣的韵味,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方言语音训练。方言歌曲在歌词、曲韵、演唱和表演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音乐内涵,方言音乐和方言发音具有很强的一致性[5],因此,儿童对方言的学习如果借助方言歌谣的传唱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对方言音乐的传唱不能脱离方言音乐本体。如福州方言童谣《睏眠眠》看似简短却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音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方言歌曲对儿童进行方言语言语音教学,就可以使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熟悉的音乐节奏辅助歌词的朗读,在对歌词的朗读过程中实现对方言语言节奏的反复操练与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很好地引导儿童体会方言歌谣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紧密联系,理解地方文化、地方语言和地方音乐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6.

[2]金蕾.本土音乐文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艺海,2014(10):121-123.

[3]杨清雪.潮州方言歌和潮语歌曲的语音与旋律刍议[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6-9.

[4]彭乐雨.音乐课堂对地方音乐的召唤[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78-79.

[5]梁艳霞.方言音乐形成的地域化风格对电视剧展现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17(7):201-202.

课题来源: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福建方言背景下歌唱语言语音观念的培养”(课题号:JB13569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