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
2018-01-02蒋晓霁
蒋晓霁
摘 要:中国山水画中所独有的意境美,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从山水画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出入人生的准则、欣赏若有若无的诗意。意境给了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满足了他们对于虚无缥缈的追求,因此,意境被奉为山水画中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意境;笔墨;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16-01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与“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中国传统绘画通过对时空景象的描绘、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在情与景的高度融会、物与我的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古代大量的文论和画论中有十分充分的论述。
意境理论的真正成熟是在唐代,王昌龄和释皎然提出了“取境”和“缘境的理论。明清两代,他们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进行的深入探讨。明代理论家朱承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燮强调“意”与“境”并重。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
二、山水画中的诗情与画意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画家形象思维的深化过程,也是画家的 思想感情和对客观景物的感受,融汇统一并诉诸笔墨的过程。在这里,画家的表现技能固然举足轻重,而画家的文学修养和生活阅历的高低深浅,则对作品起到很大的影响。同类题材的作品,有的会显得优雅,文气,耐人寻味,而有的则会显得肤浅,一览无余。所以,山水画是很注重追求画意与诗情的交融的。
以诗入画,将诗意化为画境,以画意表达诗情,使有形的画和无形的诗,有声的诗和无声的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力求作品产生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艺术感染力是每一位画家毕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诗意美表明了各种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诗意加深了山水画意境的内涵,而山水画凝固了诗人诗意的阐发,二者有机结合,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画家形象思维的深化过程,也是画家的 思想感情和对客观景物的感受,融汇统一并诉诸笔墨的过程。
三、山水画中的笔墨表现
中国画在注重意境的表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笔墨的表现。石涛说:“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
对于重视笔墨的石涛来说,他早年笔墨表现多为清逸空灵,这类作品往往用细笔干皴,并以淡色稍作渲染,石涛在后期也保留了这一风格,只是在婉约中揉入了些许奔放的笔致,这便是备受后人推崇的“细笔石涛”。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细雨虬松图》就是“细笔石涛”的代表作。这幅作品线条细秀,墨色清淡,也不多加皴擦,不加淡墨渲染。全图笔墨的细致柔和,设色简单,显示出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澄明洁净。
石涛在《画语录》中说:“笔与墨会,氤氲不分,是为馄飩”。这氤氲与混沌便是指笔与墨浑然一体。石涛也在《画语录笔墨章》中强调的“有笔有墨”,即“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为了做到这一点,石涛泼墨,破墨,积墨诸法并用,且与各种笔法相互生发,多样而又统一,错综而又和谐,可谓出神入化。
黄宾虹则说:“画之神妙,全在用笔”,所以我们能从黄宾虹先生的画中感受到苍莽华滋,浑然一体的特色,线条流动而不浮夸,雄强而不浮躁,在苍老中显露静气。
黄宾虹画中最主要的特色是其浓,焦,宿,淡,渍,破,积,泼八种墨法均赖用笔表现之,连很大的远山,水边坡地,也都是用笔写成,绝不用涂,刷,抹制作。细观其作品,八种墨法全在其中,而又以浓,焦,宿三种用的比较多,使画面苍润厚重,各种墨法浑然一体,毫无漂浮之意。
四、结语
在艺术的道路上,勇于追求,敢于创新,在追求诗情画意的同时也要注重笔墨的表现。这样的作品才是神品,妙品,逸品。
参考文献:
[1]陈振镰.书法史学教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3]黄思源.中国书法通鉴[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 .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陈方既.书法艺术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6]毛万宝.书法美学论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