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试探

2018-01-02唐文丽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史记英译

唐文丽

摘 要: 本文以王东风的文化缺省概念为基础,选取了《史记》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项为语料,探讨了译者在处理文化缺省时常用的翻译方法及这些方法的补偿效果。研究发现:杨译主要运用文外作注、文内明示和归化等方法,帮助译语读者消除意义真空,实现对原语文本的准确理解。

关键词: 文化缺省 翻译方法 补偿 《史记》英译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考虑社会文化、政治和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110但是不同文化在历史、地理、风俗、道德、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翻译中会出现一些文化不对等甚至文化空缺现象。这样的文化空缺常常会引起某些译语读者对原语文本理解的偏差与障碍。因此,呈现和阐释异质文化对于译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译者需要采取灵活的补偿方法,尽力弥补原文本的文化缺省,实现两种文化的交流。

对于蕴含着深厚中国文化的巨著《史记》而言,其翻译更要求译者具有敏锐的文化阐释意识。《史记》包含独特的礼仪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服饰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史记》的三个译本,即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倪豪士及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中,译者受到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的影响,对原文本文化缺省的处理各不相同。以“史记”和“文化缺省”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能找到的文献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探究译者就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补偿效果,以期对《史记》英译研究作有益补充。

二、文化缺省的概念

文化缺省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学者王东风首次提出的,他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指出:“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都具有关于这一社会文化的共同知识,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交际双方会省去那些他们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内容。这种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就叫作‘缺省。如果被缺省的部分与语篇内信息有关,就叫作‘语境缺省,而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就叫作‘文化缺省。”[2]55

缺省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给作品带来简洁和含蓄的美学效果。对于缺省部分,原语读者在阅读中能根据语篇内的某些信息的提示,激活贮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从而对文本做出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欣赏。但是,由于文化缺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缺省部分对不属于该文化群体的读者会造成意义真空,即译语读者记忆模式中没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无法建立起连贯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双语功底,而且有良好的双文化能力,特别是对原语和目标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历史背景、习俗传统和宗教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知识结构,合理选择翻译策略。下面我们就看看《史记》杨译本是如何处理文本中蕴含的大量文化缺省的。

三、《史记》中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

王东风指出,翻译界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往往采用文外作注、文內明示、归化和删除等处理方法[2]58,按补偿效果和使用频率排列如下:

1.文外作注

文外注释是译者处理文化缺省最常见的方法,常见的有脚注和尾注两种。文外作注既能帮助读者消除意义真空,理解原文传递的文化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的异域情调和美学价值。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读者可能会因为查找注释而中断阅读思路,其阅读兴致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1.孔子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ountered Confucius, “If the humane were always trusted, how do you account for what happened to Bo Yi and Shu Qi...”[3]259

上文中,伯夷和叔齐典故蕴含的文化缺省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目了然的:伯夷、叔齐是商末贵族,兄弟俩互让江山,后遇武王伐纣,二人认为是不仁之举,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古代仁义贤德之士的典范,其抱节守志的高尚行为历来广受称颂。但是,普通的西方读者对“伯夷和叔齐”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如果单纯直译就必然造成意义真空,让西方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此处译者通过加注“two Shang nobles who starved to death after the fall of the Shang Dynasty”对伯夷和叔齐的身份进行说明,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原文含义:孔子对那些品行高尚、坚守节操的人却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2.文内明示

文内明示即不借助注释,在文内用意译的方法将文化缺省项解释清楚。

例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Since entering the Pass he has taken neither loot nor women. This shows that he aims high. I sent men to watch the heavenly signs above his camp. They are of all colors and shaped like dragons and tigers—the signs of a Son of Heaven. You must lose no time in attacking him[3]117!

此例中,“气”指一种罕见的龙虎形状彩云,用来比喻“王气”,象征着帝王即将出现。这对西方读者构成文化缺省,他们可能弄不明白为什么刘邦扎营之地上方的天空出现五彩龙虎形状云彩,项羽就必须立刻出兵剿灭刘邦。中国读者读到此处,脑海中龙是天子象征的记忆就会被激活,想到古代盛行根据云气的形状与颜色判定帝王是否出现的做法。现在云彩预示刘邦可能成为帝王,所以项羽必须抓住时机杀掉他,才能夺取天下。杨译将“气”解释为“the heavenly signs”,并在破折号后用“the signs of a Son of Heaven”进一步明示龙虎形状彩云是帝王出现的征兆,帮助西方读者消除了意义真空,获得了对原文连贯的理解。可以看到,这种方法能使读者迅速理解原文,补偿效果很好。但其缺点是文内空间有限,难以详细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并且原文美学效果也会被削弱。endprint

3.归化

归化即用“蕴含目标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出发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2]58。这种翻译方法能使读者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但原文蕴含的异族文化风情会消失殆尽。

例3.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He worked hard for his master until one day, hearing a guitar played in the hall, he could not tear himself away but lingered to comment on the music[3]767。

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4]1075。这一早已不用的民族乐器对译语读者来说陌生而费解。可以看到,译者采用了归化法,用西方读者熟悉的在外形和演奏方式上和“筑”相似的“guitar”来替代,取得了很好的补偿效果。因为,此处作品要传达的主题是刺客高渐离因为擅长演奏乐器、得到秦王的赏识而有机会接近并刺杀秦王,至于演奏什么样子的乐器不是重点,与主题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试想将“筑”翻译为“An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that has thirteen strings and are struck with a bamboo stick to generate sound”,肯定会干扰读者的思路,加重其认知负担。不过相对而言,译本中类似的补偿手法并不多见。

四、结语

语言根植于文化,对语篇的理解离不开其所依托的文化语境。由于译语和原语文化具有不对称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缺省现象。《史记》作为内蕴丰厚的传统文化典籍,就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缺省。针对这些缺省,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主要采取了诸如文外作注、文内明示、归化等方法进行补偿,尽量为译语读者还原《史记》所依托的历史文化语境,帮助其消除了意义真空,进而准确理解和欣赏《史记》。总体来说,杨译本对作品中文化缺省补偿方法以文外注释和文内明示为主,归化较少。两位译者在关注译文连贯和译语读者接受程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了中国文化特征,让西方读者感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王東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3]杨宪益,戴乃迭,译.史记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编.古代汉语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史记》选译技巧研究(16JK1247);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育苗项目:《史记》英译中的翻译补偿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16SKYM25)。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史记英译
少年品读 史记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