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问题意识思考
2018-01-02孙跃纲
孙跃纲
摘 要: 问题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矛盾具体方法,体现在社会改革发展实践中必然要求明确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深水区、关键期,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高度深化问题意识,把这一思维方式具体化、操作化、应用化,使之成为人们化解困惑、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世界观;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3.01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矛盾特殊处理,毛泽东在《矛盾论》[1]里把这一矛盾特殊性的道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道理,叫做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用习近平讲话来说,就是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在科学研究中,问题就是还没有搞明白的因果关系。搞明白了,就不是问题了。在哲学上,问题就是客观存在,就是事物的矛盾,而不管你明白不明白,清楚不清楚。问题意识是指人的思维活动,以对象作为问题,把客观世界作为问题群、问题链、问题系统,深入揭示具体问题的性质规律与解决方式的思维特征和致思倾向。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和实质性要求,指人的认识特别是思维活动,紧紧围绕问题,以问题为核心,运用问题化解推进认识深化的方法与原则。问题意识是问题导向的哲学基础,问题导向是问题意识的体现、延伸、展示和结果。只有具体地强化问题意识,深入地澄明问题思维,才能为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贯彻与推进问题导向方法打好思想基础,提供理性的依据和思想的引领。
具体深入地落实和深化问题意识,需要研究许多方面复杂的问题,尤其要弄清楚问题意识形成发展的基础与根源。人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方向性、目的性、选择性,人们的思维活动核心就是思维目标,任何人的思维进程都是积极动员、调动和运用各种思维要素,谋划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与方法,逐步接近思维目标的要求。日常生活中一般人缺乏问题意识,只是当思维目标的推进遇到困难,不能按设想实现时,才会被动地出现问题的意识,认为问题来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几千年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条件基本稳定,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不会有问题,形成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导致人们思想中缺失问题意识,甚至抵制和排斥问题,认为问题、矛盾不会存在,不应存在,矛盾、问题是不可能的、荒谬的、奇怪的,应予以否定排除。德语中矛盾的概念就是这样。
科技的突破,文明的转型,推进人的思维方式转化,凸显了问题意识的思维特征。进入工业文明、信息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范围、深度、广度都飞跃到新的高度,由过去那种单一、稳定、粗略线性简单因果关系,进入复杂、多变、多层次相互因果关系,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不断地变化,问题成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宏观与微观的大量复杂问题,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和应对无数的问题,很多的困难。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意识逐步进入哲学思维的层面,自然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中心,凝结成为思维活动的习惯性倾向,成为人们意识中的主导理念和基本的思维方法。
作为思维方式思维原则的问题意识,在任何思维过程中,都要把问题作为客观的存在和思维的主题,作为思维系统的单元和细胞,始终以问题为思维活动的核心,紧抓问题,化解问题,提升问题。思维的过程就是化解问题的过程,提升问题境界和质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意识的方法论真理要求必须具体化、实践化、操作化,把问题本身和问题意识在时间、空间和性质层次各个方位上的具体展开,逐步引导人的思维进入真理的境界。
一、问题意识的时间维度
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种多样复杂多变层次繁杂的问题世界,各种问题相互作用密切交织,组成了系统有序的问题链,每一个问题都与周围各种问题交互作用,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真理。作为思维方式的问题意识,也要对问题进行时间维度的具体分析。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时间维度看,一切问题无非是过去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将来的问题,只存在着这三个向度某一阶段的特殊的具体问题,或者贯穿于各阶段的一般的共同问题。
过去的问题是此前存在的问题,现在已不存在。因为曾经存在,因而也是客观的实在的问题。这种客观性一是表现为对今天存在问题的历史性制约,二是成为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发现他们的真正存在。由于这些问题已经过去了很久,他们的存在状态、性质、特征、变化过程及其与周围问题的相互作用,也成了悬而未决不能立刻了然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对这些问题无所了解,也不很关注,因为这些问题与今天人们的具体生活没有直接的关联。也有人对历史问题表示怀疑,甚至用文学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把历史问题文学化、艺术化、戏说化,出现了随意剪裁历史,任意组合歷史元素,不负责任地描述历史事件,发表历史问题的观点,进行随意性的评论批判。
过去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无法直接看清楚的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联,搞清楚这些问题是十分严肃的科学研究,必须进行详实的技术性的严格考擦,在确实弄清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和评判。须知历史才是现实的基础、根基和根源,才是今天一切现实问题的真正原因。弄清历史问题的意义在于寻找现实问题的根源,为今天所有的问题找到根基,提供解释,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当然,真正弄清历史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历史具有不可恢复性,许许多多的历史资料已经毁坏或遗失,留给我们的只是历史事件的极少部分,而且是残缺混乱变形交错的部分,以及众多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知识背景、致思倾向和价值观的人们的不同叙述,其中真假难辨是非混乱,难以取舍。寻找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历史,恢复过去问题的真相,对于今天的我们确实是一个十分艰巨异常艰苦十分重大的问题。
过去的历史问题按照存在领域划分,有自然界的历史问题,人类社会的历史问题,人的认识发展历史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划分为物质存在的历史问题与人的思想认识的历史问题。对过去问题的研究考察,构成了历史学科。历史学科的任务首先是对过去问题的发现与再发现,弄清楚过去问题的真相。其次是搞清楚历史问题之间的联系,各种历史问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因果链条。再次是形成对所有历史问题发展历程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凝结真善美价值为一体的哲学理念和比较科学的历史观。在这里,历史事实到历史科学再到历史哲学,成为思维对过去问题研究思考的三个基本层次结构,三个基本的步骤和三个必经的阶段,三种不同的历史眼光、历史意识境界。endprint
现实问题指现在当下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当下就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触摸到体悟到的现实存在,这些现实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生存、交往、发展活动,每日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也就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的状况,社会生活的状况,以及人的思维状况,认识状况,等等。这些现实的问题,包括对人的积极促进的正面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地、河流、花草树木以及自然界里的动植物存在,都是人的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还有社会生活中的家庭家族、邻居村落、城市社区、各种生产生活设施,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等。当然更多的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挑战性否定性因素。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目标阻碍的各种自然的恶劣环境,各种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人际交往中的隔膜冷漠,以及人们精神世界中知情意各方面的欠缺,都是现实的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发展进程的现实问题。
现实问题对人的存在发展来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具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人们的各种活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多样化的问题,吃喝住穿,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市场交易,欣赏评判,学术研究,教育科学,文化交流,精神提升,工业农业商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具体特殊的现实问题以及分析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这些过程,形成了复杂有序相互补充密切统一的连续社会活动和社会分工体系,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职业构成以及社会运作程式规则,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身就是这些现实问题现实矛盾的结果和产物,自然社会与文化的特殊问题是怎样的,人本身也就是怎样的。马克思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劳动的产物,也就是特殊的具体问题的产物。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问题之中,都受到具体的特定的现实问题的引导、制约和困扰,处于由这些具体的复杂问题所制约的复杂思想观念和情感变化进程中。
有的人只看到制约自己的具体琐碎的特殊问题,不能看到贯彻在这些具体问题之中的全面的重大的一般性共通性战略性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眼前不见长远,只讲个人不计他人与社会。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生产生活范围狭小,生活环境稳定单一,小农狭隘利益造成家庭家族本位的思维传统,另一方面在于对现实问题缺乏辩证的眼光,表面的线性的直观的眼界与视域,长期不变的思维路径、目标、固化概念与思维定式,极大地局限了人的思维,对现实问题很难有深邃而宽广的思考,不能把具体問题与一般问题,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密切地联系起来,从而不能从全局整体宏观和一般的高度把握真是的存在、真实的问题。
未来问题是还没有成为现实存在的问题,暂时还不存在但将来必定要存在,必定要变为现实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表现为假设、预言、预测、梦想,智者的猜想、贤者的判断,古代有占卜巫术,中国最早的文化典籍《易经》,提出了许多今天还不能完全令人理解的阴阳卦象及其解卦学理。最有影响的就是法国著名预言家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也有科学家对未来学家对星外世界的猜测对地球未来命运的研究假设。人们不能不关心自己的未来问题,任何时候人们都在急切地询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共产党人坚信,人类的未来必定是美好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具有深厚的科学依据,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导下自觉为未来社会的到来而奋斗。[2]
未来问题因为还不很确定,不很明确,所以,对人们更具有吸引力、诱惑力。只有在对未来问题的思考认识判断上,才能充分展示出人的智慧创造与无尽潜力,并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只有对未来的清醒认识,才能真正使人自信,真正使人坚强。对那些只看眼前的人来讲,未来不是问题,或者他们的心里根本不会考虑未来的问题,他们只顾现在,不考虑未来,只忙于现在,无暇思考自己和人类的明天,在繁杂繁琐的日常事务中,显得盲目、被动、忙乱,没有头绪,缺乏长远的计划安排。
对所有的人来说,未来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现在很快就要过去,很快就要消失,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就要来到我们面前。未来问题也就是现在问题的自然表现和必然延伸,未来的一切都根源于决定于当今现实生活的矛盾之中。就像过去是因,现在是果一样,未来是果,现在是因,现在问题决定着未来问题,未来问题的性质状况根本上是现在问题的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人们常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不吃苦,老年吃大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内在的必然因果联系,再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客观规律。
问题的这三种历史性历时性时间序列的结构排列,是物质世界本然的客观状态,毫无例外。从事物发展过程的存在性上看,还可以区分前问题后问题,早问题晚问题;从事物时间变化角度看,还有长问题短问题,快问题慢问题,急问题缓问题,秩序性问题间断性问题,连续性问题插入性问题。
市场体制下时间就是财富。马克思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一切节约最终表现为劳动时间的节约,文明发展社会进步最终体现为工人的闲暇时间自由时间。今天的世界是竞争的时代,所有问题的时间表现也进入了激烈的竞争洪流,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竞争表现为问题拥有的时间资源的运动转移与效率的变化。一个人的一生,早年时长身体长知识,中年时运用知识创造财富,晚年时休闲保养保健,早年感觉时间很慢,中年感受时间很快,晚年的时间更快。有的人为别人劳作,时间成为别人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有的人自主自觉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显示出独立自主自觉自为的性质,成为时间的主人。
竞争的体制机制,竞争的总体背景把几乎所有的问题时间压缩到尽可能最小的程度,一些问题具有的特定时间范围可能被其他的问题所占有,社会生活的竞争要把问题的时间资源配置到效率最大的结构布局,极大地改变农耕文明背景下主体对时间的低效使用和无效消费,从而给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时间机制。
时间性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一切问题的存在形式,是所有问题的基本表现特征。任何个人、企业、组织、阶级、政党和政府,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都必须充分理解问题的时间状态,不能简单地纯粹地依据某个人或某个时期的时间感觉与感性经验,不能简单地依据事物偶然的暂时的表面现象,而要对问题的整体时间结构与具体阶段性布局做出系统完整的理解,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紧紧抓住整体的真实问题,把问题与问题意识具体化、整体化、细分化,具体把握事物问题的时间进程,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努力达到踏实自信自觉自由的境界。endprint
二、问题意识的空间拓展
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空间也有不同的矛盾。时间与空间及其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客观世界中的所有问题,既有时间上的区分,又有空间上的组合。马克思讲,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高度关注问题时间维度的特征、形状与复杂变化,同样必须将问题与问题意识在空间领域维度具体化,才能达到对问题的具体把握和灵活运用,达到强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思维方式的应有效果。
问题与问题意识空间维度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要求把问题按照具体空间方位的区别,划分问题为内部与外部、上部与下部,大小问题、长短问题、宽窄问题,方圆问题,在空间的点、线、面、体各方面不同形状问题、不同色彩问题等等。在特定条件下,在具体的确定的环境与参照系内,把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严格准确巧妙地区分为内部与外部及中部问题,正确把握内外问题的特殊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对正确地认识问题,有效地促进矛盾的解决,是最基础的思维环节。
内部问题又叫内部矛盾,是指在特定范围对特定事物特定方向的变化具有直接影响的要素总和。内部问题的边界非常清楚,即对事物特定方向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只有这样的一些要素、元素、力量、作用等,都可以叫做内部问题。这种直接作用包括积极的正面的向前的推进作用和相反的阻碍问题解决促使问题向后倒退的作用。内外部的区分是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的主观设定。
任何问题都有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区别。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一个问题的内部组成,在这个问题形成之前并不存在。只是因为有了一个目标、一种作用、一种力量,吸引了相关的各种要素各种存在的事物各种实际的力量开始围绕这个核心,组成了内部问题。这一内部问题的形成,是一种作用、一种动作、一个过程,一种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力量拼搏博弈的实际进程。犹如一所学校,柏拉图、孔子、张伯苓、陶行知等等他们开始有一种理想、一种信念、目标、愿望、想法、设计,按照这些去实行,就将各种人财物要素组合起来,产生了孔子私学、柏拉图学院、南开学校、晓庄学校。因为有了这一个特定的核心目标、特殊定位、基本理念与价值选择,所有与之相同相近相一致的要素都在同一个声音一个步伐之中走到一起,而不管远隔千山万水,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就像天南海北的优秀儿女克服异常困难,奔向延安一样。这些要素在组合过程中紧密围绕目标,相互作用,相互吸引,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迈进,进行共同的协调的一致的共相运动,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基础的问题整体。
在一个问题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首先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利益关系、共同的行动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组织结构、协调一致的行为规则。问题之中的所有要素、所有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确的一致性、 包容性、协调性和亲和力,为了问题的解决,为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期盼共同的未来,共同的目标的实现,各个具体要素、各个分支问题、各个组成部分必须密切协作共同努力,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必要时为问题整体的利益和发展的总体大局可以牺牲某些部分,丢车保帅。这种哲学上的统一性实践中的合作性,是所有内部问题本质的基本属性。当内部问题中的某些部分某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发展到冲破这一合作性突破这一统一性的时候,内部问题就转化为外部问题了。
外部问题或者叫外部矛盾,指对事物的某一特定目标特定变化方向只有间接影响的要素、力量、作用的总和。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生長是外部问题,万物生长直接的内部问题是热量引发生物绿叶内部的光合作用,至于太阳只是光照在地球表面反射到大气层产生热分子,对生物的生长太阳就是外部问题。八路军与日军是外部问题,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影响到日军中的部分人,厌战甚至投降,这就转化为日军的内部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民族、军事等都是内部问题,地理环境、大气层、海洋运动、地震、火山、太阳等则构成外部问题。任一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形成内部问题,系统与外部各因素之间形成外部问题。一国社会的发展,国内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科学教育之间是内部问题,与世界别国与世界市场之间形成外部问题。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内部问题,法律、政权、文学、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则形成对经济活动具有间接影响的外部问题。
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整体之中,每个具体的要素每个部分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果连一点点作用都没有,那就很难再说是内部问题了。问题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自有区别,不能相互取代,只可相互协作。有对问题整体起到很大作用的部分,但是,每个部分的作用再大也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内部,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道德也不是万能的,不能简单地依据纯粹地依靠人的道德推进社会的进步。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社会活动中任何部分的作用都是有限的,都有特定的问题边界,越过这一边界,就不能发挥它的功能了。
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关系是矛盾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与毛泽东《矛盾论》中对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分析是一致的。内外问题的区分是客观的、确定的,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变化的,不是绝对不变的、僵死的、没有生气、没有生命的。就像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一样,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的关系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其中内部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根据,外部问题是问题发展变化的条件,外部问题通过内部问题而发挥作用。由于事物所处条件的变化,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经常性地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有的时候,外部问题的影响非常大非常突出,就像地震、火山爆发、太阳黑子爆炸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影响,车祸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几乎毁灭性的影响。
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对事物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因而,深化问题意识,就必须把问题与问题思维具体化。在空间的维度准确区分和把握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并根据问题的不同时空特性与性质区别,准确了解内外部问题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趋势。始终把握好内部问题的整体状态与组成结构,把握内部各问题元素的性状、特征以及相互作用,把内部问题作为问题整体存在与解决的基础,同时密切关注外部问题的变化,积极调动内外部问题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内外部问题各个方面的潜在功能,采取综合性的开创性措施,促进问题的发展向积极稳妥健康的方向接近。endprint
前后问题大小问题长短问题也是问题在空间领域的存在形式表现方式。时间前后空间前后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形态,既是时间因果链条的两端,又是空间方位的不同区域、不同方向。前问题与后问题在空间上处于不同的方位,在时间维度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空间方位上存在比较宽广的属于大问题、宽问题、长问题,相反,存在空间方位比较小的属于小问题、窄问题、短问题,这两种形态的问题既有明显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无数小的问题相互连接,构成了大问题,大问题既由很多的小问题构成,又通过这些小问题的相互作用得到化解和提升。我们往往把存在范围广、面积大、空间长的问题叫做整体问题中的基本为题,把对整体问题的存在发展变化作用大影响远的问题叫做根本问题。
市场体制下社会的整体竞争机制也自然影响到问题的空间特性,表现为问题空间资源的运动配置与转移,围绕效率最大化原则,依据资本逻辑的要求,所有问题的空间占有与空间消费,都必须符合效率最大化的价值标准。竞争机制,要把所有问题的空间结构,调整到效率最大的高度,为此,许多问题的空间配置就要做出必要的更改和调整,进行重新布局,高效率的問题就会占有和强占低效率的问题空间,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效率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整结构,基本的就是调整各产业、各职业、各产品的空间占有,极大地扩展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高效产业的空间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低效产业的资源消费与空间占有,把有限的空间资源与空间资本投向效率最高的产业领域,带动整体经济与社会文明的科学发展。
空间视域问题的存在与变化是客观的、确定的,又是变化的、发展的,不是僵死的、空洞的、抽象的教条,因而,问题意识就必须牢固确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结合的辩证意识。在空间的视域,问题的存在是具体的,人类的问题还是民族国家的问题,时代的问题还是历史的问题,传统的问题还是现代的问题,阶级政党的问题还是人民群众的问题,经济改革的问题还是社会发展问题,科技进步的问题还是人的发展问题,科技问题还是道德问题,德才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空间特征不很相同的问题。今天经济发展新常态进程的不断深化,既要抓好这些影响全局的大问题,又必须切实抓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具体的民生问题,细小的吃喝住穿家长里短问题,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关注认真研究切实解决的大问题,因为我们党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执政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挑战和各种不确定问题的科学认识与正确化解,负有统筹各方协调整体的责任,尤其需要确立科学系统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三、问题意识的性质提升
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具体化还表现为问题性质的多样化、层次化与复杂性。问题的性质与属性基本一致,都是在与其他问题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不过问题的性质不是问题的一般属性,而是问题的根本属性,是决定其他属性的属性,十分重要的属性。从问题性质的角度看,就可以把人们的眼界提升到各种问题相互作用的广阔视域,引导人们对问题复杂多样化性状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尽量达到对问题的真理性把握。
在人们的实践领域,人是世界一切问题的核心,是所有问题的基点、原点,一切问题最终都要指向人本身。古希腊巴门尼德就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3]人是所有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是所有问题的归宿点、落脚点,是一切问题的性质、作用与意义价值的评判标准。决不能离开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讨论问题与问题意识。从对人的生存发展作用方向与结局的角度看,可以把问题划分为好问题、善问题、肯定性问题与坏问题、恶问题、否定性问题,真假问题,美丑问题。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进程中,它们的不同性质、不同作用、不同影响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成果,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主题曲和社会文明整体的基本结构。
肯定问题、好问题、善问题,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进步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存在的范围很广,涵盖很宽,内容很多。人类全部活动的主导价值追求总体上是向善的,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动机、规程、推进的不同阶段与具体效果,从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角度看,其总体趋势和基本状况也是向善的。人类文明在总体上是在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两种相反的价值诉求对抗博弈中不断总结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
具体地看,人们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也就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都是在创造财富、探索真理、推进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社会管理、民族宗教、各行各业、国际交往等社会活动,目标和方向总体上是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都是向好的向善的问题,即使是军事活动,在总体上也是为了和平、稳定、秩序和发展,人类社会生活中,好的问题,积极的肯定的向善的问题始终是主流和主导,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旗帜,引导着人们同一切邪恶势力做最坚决的斗争。
否定问题、坏问题、恶问题,是指一切对人类文明进步起消极阻碍作用破坏作用的因素、力量、作用的总和。恶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不只是人的简单的恶念所致,这一问题虽然具有激励人们进行斗争的间接作用,但直接地看,恶问题坏问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形成了阻碍,起到了消极的负面作用。在还没有私有制的社会里,就有破坏和阻碍文明进步发展的坏问题的作用,愚昧、落后、偏见、不健康的习俗,任何时候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私有制产生后,社会经济制度的极度不公正,导致一部分人剥削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社会生活的总体公平正义处于劳动人民的艰苦争取的斗争中。私有制社会里,人们主观上世界观、价值观中自私贪欲的恶念更加显著,更加直接,更加有力,在劳动群众基本的平和日常生活基础上,阴谋、暗杀、明争暗斗每日都在发生,导致社会生活的诸多不和谐,人们之间为了财富利益权力的无休止争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近代以来两次世界大战,造成整个人类的空前灾难。就连资产阶级学者都在斥责私有制度,揭露私有制的罪恶,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黑格尔把这种恶的力量看作推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大力量,从正反合的逻辑进程中,肯定恶的进步性积极性和局限性。endprint
肯定与否定问题的区分具有客观性、必然性。肯定性问题与否定性问题都是客观的存在,二者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具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作用,这也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依据对人与社会与发展的具体作用,依据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评判问题的不同性质。这里有人的主观性因素的作用,人的价值追求的作用,表面看起来这种问题的划分是因人而起的主观性的区别,实质上则是人的现实存在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内容及其变化都是客观的、现实的力量。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追求不是纯粹主观的,其实质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内在因素,人的生存发展必然的内在动力,客观的人的现实利益的主观表现,任何人都不会凭空产生某种价值理念。
人们的价值追求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是否实现,能否得到满足,这种作用效果也是客观的,不是人的主观意识可以随意改变的,不以人的思想观念为转移。受到客观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只能产生某种价值诉求,而不可能形成其他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必然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4]人们的欲望、追求、贪念、道德评价、现实选择等等一切主观的思想观念及其变化,都是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都不能随意产生任意变化。
肯定与否定问题的关系是矛盾的辩证统一。在特定条件下,二者的区别是确定的,不能将他们随意混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二者的区别也会发生转移转换转化,表现出二者区分的可变性、相对性。肯定与否定性问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表现出人类社会生活的辩证性质与旺盛活力。例如战争是否定性问题,没有人喜欢战争,而且战争对任何人都不利,都有损害,都可能造成伤害,绝非是好的积极性肯定问题,但战争锻炼了人民增进了人民的团结,凝聚起人民的力量,鼓舞和提升了人民对敌人对各种反动派的斗争,当人们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共同起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这时就会发生由战争转化为和平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肯定问题与否定问题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我难分。就像真理与谬误、善良与邪恶、美与丑、好与坏、有与无等等的辩证矛盾一样,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不能绝对对立。辩证地看,肯定之中有否定的因素,否定之中也有肯定的成分,不能把肯定与否定问题机械地绝对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否则就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根据各种事物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范围与领域,按照事物运动形式的区别,可以将问题的性质划分为物理问题、化学问题、生物问题、社会问题、精神问题,在社会问题中包括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生态问题,国家层面的中央问题、地方问题、阶层问题、国际问题等,对这些不同问题的整理研究,形成了各种科学体系。[5]根据事物相互作用过程划分为长过程问题、一般过程问题、短过程问题,慢问题与快问题。根据事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效果划分剧烈问题与平缓问题、单纯问题与综合问题、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基本问题与根本问题、必然问题与偶然问题、预料问题与突发问题、成功问题与失败问题、通常问题与疑难问题等等不同的性质。
问题的性质错综复杂,问题的存在普遍多样,问题的作用千差万别。强化问题意识要求我们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问题,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处于一定背景条件下的特定矛盾。把问题意识作为一种自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明确问题导向,运用问题思维谋划、设计、引导、深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创新,用唯物辩证法深化问题意识的丰富内涵,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五大新发展理念,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四个全面新战略解决具体的实践推动问题,操作性、制度性、规范性、实践性问题。在新理念、新战略指引下,不断探索规律,努力寻找正确认识和高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与便利途径,把引导新常态的大逻辑落在实处、收到实效。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最大最迫切最艰巨问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至少包含三个元素: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现代化,把这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密切地统一起来,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与努力、挖掘无穷创造性智慧。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角度看,第一需要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来不断拓展问题意识的丰富内涵与巨大应用空间,防止和纠正在问题思维上的各种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错误倾向,运用科学系统全面深刻的具体化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思维指导人们的思维创新与实践创造活动,使人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面前保持思维的清晰清醒清明,不犯大的错误,不犯颠覆性错误。
深化问题意识,推动问题导向,绝不是要简单地一般地抽象地谈论问题,而是要具体深入地研究改革发展中各种具体的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突破问题思維上的个人中心、浮躁投机与眼前局限,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醇厚梦想,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鼓全民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各种复杂现实问题的逐步化解,把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推向新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刘建军.《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论断及其当代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8,(8).
[3]龚桂明.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阐释[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4-1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5]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