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诗经·小雅·采薇》“雨雪霏霏”之“雨”字

2018-01-02解冠华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诗经

解冠华

摘 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典籍。《诗经》中有很多著名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其中一句。目前,学界对“雨雪霏霏”一句的解释意见不一,尤其对“雨雪”一词的理解颇有分歧。或者认为“雨雪”是动宾短语;或者认为“雨雪”是偏义复词;或者认为“雨雪”是并列名词。文章通过对学界三种观点的分析,认为“雨雪”理解为动宾短语更恰当。

关键词: 《诗经》 雨雪霏霏 “雨”

目前研究“雨雪霏霏”中“雨”字的相关论文共有六篇:陈明富、张鹏丽《〈诗经〉“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经注疏〉对〈诗经〉八处“雨雪”之训释》,刘育林《〈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新读》,夏麟勋《“雨雪霏霏”辨》,新月《“雨雪霏霏”的那个“雨”字》,李清文《“雨雪霏霏”新解》,段赛《试论〈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的“雨”》。以上论文无一例外都认为“雨”读上声,作名词,只是在“雨雪”是并列名词还是偏义复词这一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

笔者认为,将《采薇》中“雨雪霏霏”之“雨”字解作名词既与传统训释相悖,又与先秦文献中“雨雪”的惯用意义不同,是一种错误的读法,有必要加以纠正。为说明此点,以下试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雨”读作去声yù,是动词,意为“下降”,这是古往今来许多《诗经》研究作品所采用的读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雨,于付反。”[1]696很明显将“雨”理解为动词“下降”的意思。现当代一些学者的作品同样将“雨”读为去声,如程俊英《诗经译注》:“雨雪,下雪。”[2]306郭锡良《古代汉语》:“雨(旧读yù)雪:下雪。雨,动词。”[3]92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雨雪,下雪。雨,作动词用。”[4]468聂石樵《诗经新注》:“雨(yù),落,下。”[5]317

二、在現存汉代之前的文献典籍中,“雨雪”搭配几乎都是动宾结构,“雨”基本都作动词,少有用作名词的例子。

1.《诗·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小雅·信南山》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小雅·角弓》有“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雨雪浮浮,见晛曰流。如蛮如髦,我是用忧”。以上诸“雨雪”都是下雪的意思,“雨”字明显读作去声,是动词。在《北风》篇中,既言“北风”,则“雨雪”当指冬季之下雪。在《信南山》篇中,后文说“益之以霢霂”,且毛传云:“小雨曰霢霂。”[1]967所以前文的“雨雪”就单指下雪,不应包含下雨,其中“雨”字必然读作去声,是动词。《角弓》篇中,毛传云:“晛,日气也。”[1]1063因此,所谓“见晛曰消”“见晛曰流”显然是指雪融化不见,化为流水。“雨雪漉漉”必然是指下雪。

2.《左传·隐公九年》:“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6]64此段话中,前两个“雨”字无疑都是动词。《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次于乾谿,以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6]1338-1339从上下文看,“雨雪”当指下雪。而在《春秋经》中,“雨雪”表下雪义同样有其例,如桓公八年《春秋》曰:“冬十月,雨雪。”这里的“冬十月”是夏正的九月,不应有雪而雨雪,所以史官记载于此[6]120。僖公十年《春秋经》云:“冬,大雨雪。”同年《公羊传》则作“大雨雹”[6]332,“雨”字显然都是动词。

3.《晏子春秋》: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7]74

4.《吕氏春秋》: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群臣多谏于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先王必欲少留,而抚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不为,意者羞法文王也[8]2-3。

以上各例中的“雨雪”,都是下雨的意思,“雨”是动词,当读作去声。

三、将“雨雪霏霏”中“雨”字误读上声为后人误读。

现在可查最早关于“雨雪霏霏”中“雨”字读音的注释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认为读作去声。之后相承的古注,也多读去声。笔者认为,将“雨雪霏霏”中“雨”字误读上声的原因是:大约六朝后期,“雨”的去声读法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9]133,从而导致人们对“雨”字读音产生混淆。在汉代的作品中,表示“雪”、“霜”、“露”等事物的降落,绝大多数用“雨”字。张雁在论文《兴替与选择:“下雨”“落雨”的历史比较考察》中列举了“雨雪降落义动词历代用例统计表”,在汉代,以《史记》为例,用“雨”表示“雪”、“霜”、“露”等事物的降落共有66例,用“降”表示有3例,用“下”表示有1例,无用“零”“落”表示的例子。到唐代,以《全唐诗》为例,用“雨”表示“雪”“霜”“露”等事物的降落共有47例,用“落”表示有85例,用“下”表示有87例,用“零”表示有54例,用“降”表示有36例。可见,汉代“雨”为表降落义的常用字,之后随着“下”“落”用于雨雪降落的增多,“雨”表降落的意义便逐渐衰退。并且,在可查汉代之前的文献中,鲜有对“雨”字读音的注释。或许因为“雨”字表降落义的逐渐衰退,导致后人对“雨”字读音产生混淆。但在汉代之前,人们对“雨”与“雪”“霜”“露”搭配读去声的音义习见,故一般不做注释。

四、对“霏霏”的理解不同,导致“雨雪”意思的差异。endprint

陈明富和张鹏丽在论文《〈诗经〉“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经注疏〉对〈诗经〉八处“雨雪”之训释》中认为,在诗句“雨雪霏霏”中,对“霏霏”一词的理解不同,对“雨雪”的解释也会不同。如果把“霏霏”理解为形容词,意思是“盛大”“纷纷”等,那么“雨雪”便是并列名词。例如,程俊英《诗经译注》:“霏霏,雪盛多的样子。”[2]306聂石樵《诗经新注》:“霏霏,纷纷。”[5]317如果认为“霏霏”修饰动词“下”的状态,那么“雨雪”的意思就是“下雪”。例如,余冠英《诗经选》:“霏霏,雪飞貌。”[10]181郭锡良《古代汉语》:“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3]928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霏霏,雪花纷飞貌。”[4]68所以,对“霏霏”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雨雪”二字的意思。《玉篇》:“霏,孚非切,雨雪皃。● ,同上。”[11]93可见,“霏”古作“● ”,“● ”即“飞”,动词。“● ”同“霏”,所以“霏霏”作状态形容词,修饰“下”的状态。马真先生在论文《先秦复音词初探》中提出:《传》《笺》都把“霏霏”解释为“甚也”,这是不准确的。《说文新附》把单字“霏”解释为“雨云貌”,这也是不正确的[12]。

五、《诗经》的对仗并不严格。

认为“雨”作名词,读上声的学者,主要是从对仗的角度论述,认为如果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雨”为名词,那么“杨柳”和“雨雪”便符合对仗这一原则。所谓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句子中“昔”对“今”,“往”对“来”,“依依”对“霏霏”。所以,“杨柳”和“雨雪”應该对仗,“杨柳”为名词,那么“雨雪”也应该为名词。但是《诗经》的对仗并不严格,在《诗经》中也有很多不对仗的句子。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

很明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在句式上并不对仗。“其叶蓁蓁”是正常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灼灼其华”是倒装语序,谓语在前,主语在后。之所以用“灼灼其华”,是为了使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华”和“家”能够协韵。可见,《诗经》虽然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先秦韵文的代表,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材料,但是在句式的对仗方面并不严格。所以,通过对仗证明“杨柳”和“雨雪”都是名词,是不稳妥的。

综上所述,《诗经·小雅·采薇》中“雨雪霏霏”的“雨”字不是名词,而是动词。“雨”当读作去声yù,意思是“下降”。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聂石樵.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0.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二十一[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