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瑰宝
2018-01-02王玲张慧
王玲+张慧
摘 要:在经济、科学等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传承、保护和发展黄河澄泥砚这一民族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者,我们要运用现代先进的雕塑手段,再加上新的技术元素,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再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新的生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渊博的文化气质和勇敢、博大、善良、奋进的民族精神。更完美地显现出它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黄河澄泥砚;传承;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11-02
澄泥硯创于汉,鼎于唐,迄今已逾2000余年。与后起之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澄泥砚产于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而著称于世,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烧造工艺,从汉朝起经过逐步完善,盛唐、宋时期已被列为贡品。
澄泥砚的原料既古人所说取河泥澄而制之。古澄泥砚制法颇费周折,光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揉如面,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成器;垛于地,稻糠,黄牛粪搅之,而烧。”然后再以黑醋、米醋相掺蒸多次,经过如此繁复的工序烧出来的澄泥砚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固,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渗墨,下墨快,能去掉墨中的松油,写字入木三分,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蒂、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宋、元、明、清是澄泥砚发展的高峰,但由于各朝代的文化差异,澄泥砚也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宋代澄泥砚重器型,有圆形、椭圆、正方、长方、随意形等。含儒雅之气韵,柔美但不失刚劲,故有“宋形之称”。因此“观其形”细细体会便可感受到宋人运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气息。
到元代,由于受蒙古草原文化的影响,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朴厚重,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雄健的风格。如元代蝉型澄泥砚,体积硕大,造型浑圆粗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与宋代蝉砚比较,明显有些野气、大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澄泥砚则泥质最优,最为紧密。各种金砂药粉的配比运用已是炉火纯青。修泥风格已由元代的“野气”转变为雄健、雅致而又见肃穆。例如明代的龙首澄泥砚,其造型大气夸张,龙头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龙须四面披散,可见其威猛雄健的内韵,而巧妙处在于龙咀外宽内深,可作一水盂,可以从龙口中取水研墨,这是多么的意趣盎然!
到清代的澄泥砚,虽然泥质不及明代的致密,但修泥雕刻工艺却精细致极,可以说是澄泥砚的“巅峰之作”。如清代云凤纹澄泥砚,刀工细腻写实,层云间恰有一凤凰探出,身姿妩媚,翎毛毕现,其卷云文饰的修泥刀法侧锋斜入,行刀连贯,一蹴而就,毫无滞涩之感。
总之,澄泥砚的特色有以下四点:
一是坚如石,耐磨耐用,光泽如玉,击之若钟馨;
二是发墨好。它为“陶之属”,“性坚而不燥,润笔不损毫”;
三是雕刻讲究,造型生动。有立体雕、有平面雕。有号、耳瓶、二龟坐浪、海兽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阁瓦。内容含盖了瓜果菜蔬、花鸟鱼虫、龙凤走曾、民俗富贵吉祥系列、十二生肖、九龙聚财系列、人文“一圣四杰”系列、“荷塘情趣”、儒、释、道三教文化系列等50多个系列,300余种。可谓造型极其丰富。型小柔美玲珑,型大敦厚气派,细观清秀俊雅,触摸湿润灵滑。既是文房四宝之一,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珍品;
四是色彩奇润,纯正大方,它的光泽、色彩是端砚、歙砚、洮砚所没有的。古时曾流行以颜色来挑选区分澄泥砚的优劣。澄泥砚以鳝鱼黄、朱砂红、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鳝鱼黄、朱砂红最为名贵。但是华夏澄泥砚是不施彩釉,而是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巧夺天工。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从未有过花石纹。具有泽如美玉,击若钟馨,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等特点。
澄泥砚从选泥到成品要经过澄泥、凉泥、和泥、制坏、湿刻、阴干、干刻、打磨、抛光、烧制、再打磨、抛光、上蜡等几十道工序,而烧制过程更是要精心操作,随时掌控火候、温度、时间,然后才能烧制成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成品。因此,澄泥砚才能以它奇特的艺术形象独秀于中国四大名砚之列。
为了传承、保护、开发澄泥砚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在1988年,我和民间艺人张存生从安徽来到河南黄河边,建立了黄河澄泥砚研制工作室。我们认真挖掘整理了古人制砚的资料和前人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逐步对澄泥砚繁杂奇特的制作工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澄泥属陶类,制陶工艺是澄泥砚工艺的先导,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可能是古人受秦砖汉瓦生产的启示,它的发展孕育创造了澄泥砚工艺,是制陶工艺升华的结果。澄泥砚工艺是独立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的澄泥砚、紫砂器的问世证明了它的存在。
直至今日,仍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它的价值,它是介于陶与瓷中间的另一类产品,应归类于炻器,但澄泥砚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它的实用功能是磨墨,而且墨汁细匀而无杂质。在同样硬度下,由于澄泥砚是用泥土烧制的,研磨后砚面的光滑度肯定会逊于石砚,但同时却增加了澄泥砚的滑动磨擦系数,也就是说,澄泥砚比同等硬度的砚发墨程度要好。陶的烧成温度在900-1000摄氏度左右,瓷的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而澄泥砚的烧成温度应该介于两者之间,烧制的技术要求就高了许多。因此控制温度是烧制质量好坏的关键。温度过高,就是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若火候不够,就可能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会泥墨俱下。所以煅烧工艺,也是制作澄泥砚最复杂而关键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硬度、颜色、莹润程度都与此密切相关。endprint
我们首先从制砚原料——澄泥着手,先将滤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历经冬夏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于火”,这使我们联想到中国道教的炼丹术;水中取泥譬若生药,火中成砚终以结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时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予以创新。在炼泥这道工序上购置了机械设备,又以电力替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这样就增强了砚的密度和硬度,使澄泥砚在烧制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气泡和微小的裂纹。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定,这是发墨的主要条件。一般澄泥砚的硬度在1.4-1.6左右,运用现代工艺可使硬度提高到2.0-2.2左右,已经接近花岗石的硬度。我们历时3年时间在主要的十几道工序上严谨把关,精心操作,尝试了131次试验,终于掌握了最关键的烧制技术,到1991年5月烧制成了在重量和手感上与石质无异,在色彩和形象上又独具特色的黄河澄泥砚。
1991年,我们的澄泥砚制作工艺获国家专利;1992年,我们的澄泥砚作品获轻工业部、商业部和国家旅游总局联合颁发的“天马奖”金奖,这是行业的最高奖。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国务院安排让每个省送一份礼品至澳门。我们在河南省古建筑专家李传泽的指导下,设计的《九龙晷》在全省80多个送审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被审定代表一亿河南人民向澳门的献礼。我们感到莫大的光荣!《九龙晷》设计复杂,融合了透雕、镂空、线刻等多种精雕手法,还要充分体现黄河文化的特色。为创作它,我的丈夫张存生劳累过度,患上肾衰竭,于2004年4月英年早逝。《九龙晷》后来改由南阳用独山玉雕立完成。
黄河澄泥砚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开始了《九龙回归砚》创作。历时4个月,砚制成了。在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夺得最高奖“山花奖”;2001年8月,又以《九龙回归砚》获第二届“山花奖”;2007年11月,以《黄河岸边是我家》获第八届“山花奖”;2011年12月,我以《八仙如意砚》获第十届“山花奖”;2009年,我荣获中宣部授予的第三届“德艺双馨民间艺术家”称号;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黄河澄泥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多年来,我的作品先后获得美国爱因斯坦科技贡献金杯奖、第47届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等近60项国际国内大奖。
为告慰丈夫在天之灵,我又拼命创作《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砖雕。两版《西游记》砖雕被新加坡南洋艺术博物馆收藏,《红楼梦》(局部)获河南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经过多年的研究,笔者发现黄河澄泥中含有石英、伊利石、绿泥石和多种有益的矿物质。因此,我又主持了黄河金沙泥茶具的研制和开发。马来西亚一华商曾邀我去马来西亚,许以优厚的待遇。但是我说:“艺术是我的生命,黄河是我的根,离开了黄河,我就失去了生命……”
黄河澄泥砚工艺是经过我们祖先多少代人的辛勤试验得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现在,黄河澄泥砚不但达到了历史烧制水平,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制作工艺上又有了更新的精密创新和改进,特别在花色品种和造型工艺更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如今,我们正处在伟大祖国经济、科学等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因此,传承、保护和发展黄河澄泥砚这一民族化遗产,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者,我们要运用现代先进的雕塑手段,再加上新的技术元素,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再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新的生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渊博的文化气质和勇敢、博大、善良、奋进的民族精神。更完美地显现出它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我们更要认真培养年轻一代技术传承人才,使黄河澄泥砚这一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后继有人,千秋万代,永放异彩。
作者简介:王玲,女,1967年出生,原籍安徽太和县人,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郑州金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慧,女,出生于1987年2月,籍贯安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从小在父亲张存生母亲王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澄泥砚的制作技艺, 2013年被评为青年陶艺家、河南省女陶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2010年8月作品《桃园三结义》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
2010年12月,《寿星砚》荣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评比中河南陶瓷艺术大赛中荣获金奖奖;
2011年2月,作品《桃园三结义》荣获郑州市第十二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11年十月,作品《游龙戏水砚》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2年十二月,作品《厚重中原砚》荣获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
2013年五月,作品《达摩三件》荣获郑州“黄河杯”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
2015年5月作品《中原文化》砚荣获第一届中国(潍坊)博览会金奖;
2017年,获河南博物院“百汇地杯”文创产业三等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