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2018-01-02李一星余卫国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观本质特征现代性

李一星 余卫国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传统文化】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李一星 余卫国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理论形态,具有理论视域的世界历史性和思想维度的民族主体性、传统文化认知的历史性和价值评价的辩证性、价值实现的实践性和实践路径的开拓性等特征。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做了深刻的揭示和高度的概括,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核心价值也进行了充分的凝练。除此之外,习近平为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转化和面向未来的推陈出新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本质观和价值实现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中被继承下来,并且实现了积极的、成功的、前所未有的创新。与此同时,习近平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实现发扬光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文化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1]但问题是,其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特征呢?本文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理论视域的世界历史性和思想维度的民族主体性

当今世界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是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世界历史潮流中,中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从历史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可能脱离世界、历史和民族。也就是说,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内在结构和发展脉络、核心价值和当代意义进行探究,就一定要具备世界历史性及民族主体性的理论视域和思想维度。正如习近平所说:“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世界历史性的理论视域和民族主体性的思想维度是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观理论建构必要的理论视角和思想方向,体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更揭示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一)理论视域的世界历史性

历史地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现有文献中始终存在着“西方中心论”和“民族文化本位论”的矛盾和冲突,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摆脱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缺乏能够超越中西古今二律背反的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那么,究竟有没有能够超越古今中西二律背反的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就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范畴。其作为哲学历史观范畴,既是相对于“地域史”或“民族史”而言的社会历史形态,更是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实质和核心内容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视域,更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进程中各种重大关系问题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它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正是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从世界历史性的理论视域来看,习近平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以及内在结构和发展脉络、核心价值和当代意义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凝练出来。

(二)思想维度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人类思想文化的基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本”,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竞争一直在进行,文化的民族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我们得以在激烈的文化竞争格局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并力求实现伟大复兴,一方面需要依靠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培育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我们要牢牢把握民族性,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也是其根本的生存条件,没有民族性,哪来的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也只有这样,民族之花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绽放。

二、传统文化认知的历史性和价值评价的现代性

传统文化的价值评价以其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认知为基础,不仅要有合理的标准和尺度,而且要有广阔的理论视域和科学的价值评价方法。通过对历史主义方法和辩证方法的自觉运用,以深刻揭示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历史方位和时代价值即现代性意义,具备创造性的转化和充满创新力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现实可能性,正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充分体现了其自身的本质特征。

(一)传统文化认知的历史性

传统文化认知的历史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方法在传统文化观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所谓历史主义方法,就是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将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和认识的方法,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类历史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我们既不能虚无历史,也不能割断历史。可以说,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方法原则出发,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分析,既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理路,更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二)价值评价的现代性

现代性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价值标准,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及现代文明的重要尺度。事实上,无论是社会存在的现代性还是社会意识的现代性,抑或是社会秩序的现代性还是心灵秩序的现代性,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历史的形成的。以“现代性”特别是“中国现代性”为评价标准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有效超越,而且实现了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有效超越;不仅实现了对历史主义方法的理性回归,而且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法的历史回归,从而不仅使我们能够从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内在统一上,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使我们能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和辩证性的理解和认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现代性的价值评价过程,不仅是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阐发过程,更是“中国现代性”的追寻过程和形塑过程。

三、价值实现的实践性和实现路径的开拓性

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是价值实现的前提,价值实现是价值评价的归宿。在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还是其自身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价值实现的实践性

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就是人类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更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首要和基本观点,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人类历史潮流,文化多元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必然的人类文化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潮流中的一项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最伟大的中国梦,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民渴望并且正在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强大的自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无形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并且在与世界文化碰撞、交流、交汇的历史性实践进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充分展现了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也更加明确地显示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自信。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视域和思想维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历史方位和时代意义的深刻揭示和理论阐发,习近平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根源及其世界历史意义,而且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富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充满创新力的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实现路径的开拓性

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必须首先认识、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前所未有的富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充满创新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做到有所扬弃,同时注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发展浪潮中,勇敢地让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荡涤与激荡,以产生新的时代化的、国际化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的思想内涵、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而且必须走出一条既符合规律性又符合目的性、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路径和方法。

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视域和思想维度出发,在科学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揭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努力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力,既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旨归,更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其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他不仅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历史方位和时代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指导,而且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富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充满创新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和思想空间。

[1]余卫国.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中的热点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版),2016,(1):1-9.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G122

A

1673-7725(2017)12-0114-04

2017-09-25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决定论的多维审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ZXB010);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6BNT0017);南通大学招标项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项目编号:15zb03)的研究成果。

李一星(1992-),男,江苏南通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王崇】

汉 千秋万岁

猜你喜欢

文化观本质特征现代性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盯住诗的本质特征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