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工商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8-01-02罗文富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昆明6517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4期
关键词:工商学院课外多元化

□ 罗文富(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云南工商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 罗文富(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1)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云南工商学院在“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指导下,以“健康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在对本校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师资条件、校园文化等深入调研的前提下,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等方面构建与实施了“多化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经过3年多的试验和探讨,在多元质量观的指导下,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延伸”的多元形式,以“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淡化项目的多样性,突出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技能与就业进行无缝对接”为多元方法进行总体改革,优化课程各要素,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应用性、专业性、自主性”、“基本健身知识、基本休闲健身技能、基本体育技能应用能力”和“终身体育兴趣、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能力”的落实,实现了应用型大学的体育课程目标。

应用型 “多元化” 构建 实践

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的宗旨是根据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在这一精神导向下,云南工商学院体育竞技管理系以“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观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经过4年多的试验和探讨,建构出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应用型大学的体育特色。

1、“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是依据体育的本质、体育教育的功能及社会对培养人的整体要求形成的,是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云南工商学院依据《纲要》中“第七条: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和“第八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要求和现代应用型教育的发展趋势,确立以“健康第一”和“应用型”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体育教学由学科结构向多元化结构方向转移,由关心技能或体力发展向关心技能、体力与情感意趣、培养应用型协调发展方向转移,使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职业体育方法的过程。突出体现应用型高校体育与职业体育的有机衔接。

“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和“多样化”结合,强化“应用型”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弹性学习方法的培养,打破课堂空间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给学生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消除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

2、“多元化”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多元化体育课程尽管是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它们的中心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良好的适应基础文化课学习能力和终身健康、良好的工作岗位体能要求。正是由于中心目标的一致性,多元化有机结合才具备坚实基础。与中心目标相对应的外围目标则体现出差异性特点,特色化特点,由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校园文化、资源分布、教学条件等存在差异,需要构建差异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任何一个目标都由目标要素和目标水平组成,目标要素即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等;目标水平即目标内各要素所要达到的标准,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

目标可视为一个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众多的学校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学校在生源、师资、基础条件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在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组成要素中也应该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云南工商学院的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有核心目标和附属目标之分。在上述两种目标中,首先要研究哪些是核心目标。核心要素是所有的高校都要实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情况增添新的目标要素,这就是教学目标的附属要素。

云南工商学院根据自身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形成了以80%学生学习跆拳道,结合考核中长跑的一个考试模式,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核心目标。根据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完成每学期一个年级的拓展训练,完成各项目的提高班、竞技班的附属目标。

3、“多元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云南工商学院于 2013年推行“选项分层”教学模式。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取消基础课、普及选项课;精简教学内容,普及跆拳道;根据专业特色开设体育特色项目,普及大学生拓展训练,提高运动队训练质量从各个项目提高班到竞技班培养,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的“多元化”体育课程改革目标。

3.1、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终身体育习惯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使“按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服从、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设想和愿望落到实处。云南工商学院彻底改变了以项目为主线的课程模式,构建了以普及跆拳道知识、跆拳道防身术、特色专业特色体育项目、终身健身基本能力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多元化”课程结构模式。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实现:尚武精神、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工作环境的对接、健身锻炼的选择和创造能力等。培养的途径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传授、理论联系实际和操作以及自学等。

图1 “多元化”体育课程体系

图1 显示,该课程体系呈现出“纵向全体参与,横向多元化”的特点,突出了对学生的终身健身能力的培养。大学一年级设置体育选项必修课为跆拳道(包括理论与实践课),每学期36学时,共2学期,每学期1学分,2个学期共2学分。大一年级取消体育基础课,普及跆拳道的做法是为了使得学生对我校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尚武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终身体育这一课程目标。20%学生开设体育提高班选修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为了保证大学体育兴趣性与终身体育平稳过渡,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需求而设置的,2个学期选修72个学时,2个学分,学生所获的学分记入必修学分。除必修和选修课程外,特色专业特色体育项目和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纵向深度教学的最高形式。

特色专业如护理专业、航空专业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特色体育项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规定医学类专业必须开设太极拳以满足学生实现体育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要求;航空专业学生毕业从事航空工作中有一项内容为航空安保,所以航空专业学生可以开设特色体育项目跆拳道防身术。

除必修、选修课程和特色体育课程外,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纵向深度教学的最高形式。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打破年级限制,跨性别、分层次,共开设6-8个学期。课外体育锻炼以体育社团和各类运动会、体育节形式开展活动。一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训练情况纳入当年(学期)课程成绩评价指标;另外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课外体育社团、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1h。学生锻炼40次以上即可获得1个课外体育活动学分,所得学分与选修课进行置换,实现了“多元化”。

3.2、推行“提高班选项分层、竞技班选拔”教学模式,有效实施“三个自主”

全校各个项目提高班推行学生在网上“三自主”选课,选满为止。一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等提高班选项课,设置提高班选项课做法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选择一个体育专项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同时在同一专项课学习中,由于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同而产生了专项运动能力的较大差异,所以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门课程,试行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具体办法是:将开设的所有项目(课程)分成2个等级,即1级为提高班,学习基本技术、战术,掌握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2级为竞技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并分别制定各等级、为运动队做准备,各项目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考试评分标准。网上自主选课1级和2级的同学就不用参加跆拳道必修课,由于提高班和竞技班人数有规定,只能满足全校学生人数20%左右,所以80%左右学生必须参加跆拳道必修课。

4、“多元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根据教育评价原理,“多元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指在坚持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即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一体化。

考核内容一体化:考核内容的设计既考虑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又兼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在评价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状况、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提高对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评价的权重,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考核方法的一体化: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关注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将学生体育基础与提高的幅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从而起到促进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作用。

为了检验体育教学中心目标的达成程度,我校从体育学习态度,跆拳道基本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实践能力指标构建了“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结构体系。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状况,是中心目标之一,占40%的权重;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实践技能则是考察学生终身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中心目标之二,占60%的比例。从实际操作来讲,该成绩评定体系以学习态度(平时成绩)、体能与技能(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各项目分值)、课外体育锻炼为主体,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占 40%权重)与终结性评价(占60%权重)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见表 1)。

表 1 “多元化”体育课程评价结构体系(满分100分)

“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预期达到的效果:(1)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提高;(2)使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应用型)得到发展和改善;(3)使体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通过多元化课程教学,体育教师的个人专长得以充分发挥,由于多元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多元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场地器材的浪费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5、结论与建议

(1)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各构成要素(指导思想、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将各要素予以有机整合,使模式达到整体优化;

(2)云南工商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在对本校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师资条件、校园体育文化传统等深入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的,具有个性化特点,是否具有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2002.

[2]王林,潘绍伟,金玉等.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2004,11(6).

[3]刘传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五·三”课程模式实践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G807

A

1006-8902-(2017)-12-ZQ

罗文富(1986-),男,云南凤庆人,讲师,云南工商学院体育学院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工商学院课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小满课外班
四川工商学院简介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